《传》前易学及象数易学 本书特色
人们对“义理”重视多,对“象数”重视不足,造成我们对更古老(春秩时期甚至以前)的“象数易学”及其相应易学的“易理”(含数理与逻辑哲理)以及汉朝“经学易”时期衍生出来的“易学象数学”及其相应《周易》、“义理”真正的内涵与异同,也不可能了解、认识、掌握、区分得很充分,很真切。故此,“《传》前无易学”几乎成了定论。本书用详细的考古资料、易学古文献资料和作者的象数易学研究成果,推翻了这个定论。
《传》前易学及象数易学 内容简介
本书用详细的考古资料、易学古文献资料和作者的象数易学研究成果, 推翻了“《传》前无易学”这个定论。作者分析其原因时认为, 人们对“义理”重视多, 对“象数”重视不足, 造成对更古老 (春秩时期甚至以前) 的“象数易学”及其相应易学的“易理” (含数理与逻辑哲理) 以及汉朝“经学易”时期衍生出来的“易学象数学”及其相应《周易》、“义理”真正的内涵与异同, 也不可能了解、认识、掌握、区分得很充分, 很真切, 由此导致“《传》前无易学”这个长期以来错误认识的流布。
《传》前易学及象数易学 目录
前言
绪论
**章 中国古代易学与数学的发展概论
第二章 先秦之前易学与数学的发展概说
**节 记数的发展
第二节 历法的发展
第三节“数字筮符”与“几何卦爻符”的特点与发展
第四节 关注卜筮与刻辞方法的特点
第五节 易符与几何形汉文字的关系
第六节 春秋战国及先秦、汉代时期易数、易卦与数学的发展
一、《九章算术》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二、管仲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三、孔子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四、惠施、孙子、孙膑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五、墨子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六、易学及传统文化中诸多“分类”模式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七、天文历算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八、上古易的时代背景
九、中古易的时代背景
十、下古易(西周与东周易)的时代背景
结束语
第三章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分析
**节 《之》卦之象
第二节 参 象
第三节 对“参象”在“象数易学”认识与表述方面应用方法的某些归纳与总结
第四节 《之》卦之象在中医诊治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 先秦、汉代易学及《传》前易学——由马王堆《帛书易》说开去
**节 先秦以及汉代对“象”与“马”字的认识
第二节 荀子思想对“象”之“马”概念的影响
第三节 “象”之“马”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四节 传统(信息)“类化”思想对“象”之“马”概念的影响
第五章 马王堆《帛书易》与《易》的某些关系
**节 马王堆《帛书易》的发现以及产生时,当时历史时代的背景与特点
第二节 《帛书易》各“传”类文字的编排、内容及其与通行本《周易》的异同
第三节 通过对《帛书易》“传”类内容的分析得出的认识
第四节 对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些与《帛书易》及其文本有关问题的看法
第六章 对其他传前易学文献的新阐释和新认识
**节 《二三子》篇中的“其占曰”
第二节 孔子及其思想的新认识
第三节 “文王重卦”说是又一次确定64卦的表述功能而已
第四节 《老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五节 从“数位筮符”到“几何卦符”
第六节 “易学”与“数术学”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第七节 应重视“易理”及传统分类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七章 易学杂论
**节 “鼎”理论
第二节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
第三节 “错卦”中的“阳爻”用“一”及“叁”的表述
第四节 “综卦”之间的数“阳爻”用“1”和“3”的表述
第五节 “太极图”
第七章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
**节 “阴”“阳”爻及其“和数”规律
第二节 “错卦”中的“阳爻”,用“一”及“叁”的表述
第三节 “综卦”之间的数,“阳爻”用“1”和“3”进行表述
第八章 对称与互补
**节 对称
一、三爻卦的对称关系
二、四爻卦的对称关系
三、五爻卦的对称关系
四、六爻卦(64卦)的对称关系
五、有“对称”又有“不对称”的状态
第二节 互补
一、“绝对”的“互补”状态
第九章 一至六种卦爻集合体各自“互补”的数理关系
第十章 对《易》中“和”与“合”之义的某些认识
第十一章 太极及其衍生的某些概念——试论“无极”、“太极”、“两仪”概念的内涵
**节 无 极
第二节 太 极
第三节 两 仪
第十二章 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汉文字得以发展
第十三章 对非《易林》排序4096卦各卦所对应的“函象”及其位置的阐释
**节 “函象”排序4096卦与《易林》4096卦的区别及其表述特点
第二节 如何理解、运用和解读该12爻组成一卦的内涵内容
第三节 由《序卦传》和《杂卦传》排序的新解解和新认识所想到的
第四节 “形式逻辑”的弊病和缺陷以及“象数易学”的某些解决方案
本书参考资料
《传》前易学及象数易学 作者简介
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省滕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专业。曾任北京航空学院机械厂机加车间钳工班钳工、厂部技术室数控及光电跟踪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曾兼任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理事、北京中医学院大学生手诊研究协会顾问等职。现任中华易学大会主席、中华周易协会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被数十家企事业单位聘为决策或指导顾问。张震,系张延生子,象数易学的承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