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殊科学哲学史 本书特色
《分殊科学哲学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以若干重要分支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分支科学哲学史,所涉猎的分支史有:数学哲学史、物理学哲学史、生物学哲学史、系统科学哲学史、认知科学哲学史、社会科学哲学史;下篇是以一些特殊科学哲学问题为焦点的论争和思想演变史,所选取的问题史有:主题与研究进路的转换、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的历史辨析、从哲学化的科学到可接受的科学、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建构方式、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审度。
将哲学的反思立足于科学探究的现有结果,聚焦于具体的科学内容
大胆超越各种似是而非的哲学观点上的对立
对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实践展开更加开放和更具启发性的哲学反思
分殊科学哲学史 内容简介
首次系统梳理分支科学哲学发展历史
将哲学的反思立足于科学探究的现有结果,聚焦于具体的科学内容
大胆超越各种似是而非的哲学观点上的对立
对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实践展开更加开放和更具启发性的哲学反思
分殊科学哲学史 目录
前 言
上篇 分支科学哲学史
**章 数学哲学史
**节 数学哲学的源流
一、万物皆数
二、数的本原是元一
三、事物与数的关系
第二节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数学
一、柏拉图论数学
二、亚里士多德论数学
小结
第三节 康德与穆勒的数学哲学
一、哲学背景
二、康德的理性主义数学哲学
三、穆勒的经验主义数学哲学
小结
第四节 数学基础危机与三大主义
一、逻辑主义
二、直觉主义
三、形式主义
小结
第五节 数学哲学的当代趋势
一、本体论问题的模型论应用
二、认识论难题的语境进路
三、方法论的自然主义整体论分析
四、二阶逻辑可公理化问题的求解
五、数学实践哲学的兴起
第二章 物理学哲学史
**节 物理学哲学基础的形成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物理学》
二、牛顿力学创立者们的物理学思想
三、近代物理学革命与物理学哲学的形成
第二节 相对论与时空哲学问题
一、从动力学理论到几何化理论
二、时空的本体论问题
三、时空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四、时间指向与宇宙学
第三节 量子理论的解释与相关哲学问题
一、量子力学的发展及相互竞争的解释
二、量子力学哲学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现代物理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一、弦理论的认识论问题
二、暗物质和暗能量
三、结构实在论
四、物理学哲学的趋势
五、一般科学哲学、物理科学哲学与物理科学的互动
第三章 生物学哲学史
**节 生物学哲学的缘起
一、古希腊关于生命本质和生物学方法的思考
二、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提纲
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方法论
第二节 机械论哲学中的生命本质观
一、亚里士多德生物学的危机
二、布丰的博物学传统
三、生命组织形式的目的论
第三节 生命起源争论与达尔文主义
一、自然分类和自然选择的哲学争论
二、实验生物学兴起与生物学哲学的成长
三、进化论及其哲学论争
第四节 生物学哲学的现代进展
一、逻辑经验主义与现代生物学哲学
二、现代生物学哲学研究形成的内在原因
三、现代生物学哲学研究的特征
第四章 系统科学哲学史
**节 系统科学哲学的肇始
一、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
第二节 当代系统研究运动的进路
一、**条进路:动力学系统理论研究
二、第二条进路:系统科学研究
三、第三条进路:复杂系统理论研究
四、第四条进路:控制论研究
五、第五条进路:与复杂性和系统科学相关的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研究
第三节 复杂系统哲学领域的大家
一、一些重要的复杂系统哲学家
二、一些国际系统学术机构的名称与网址
第四节 复杂性系统科学哲学的展开
一、复杂系统的本体论
二、复杂系统的认识论
三、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第五章 认知科学哲学史
**节 认知科学哲学的源流
一、认知科学的诞生
二、**代认知科学哲学:计算主义
三、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纲领
第二节 认知科学哲学的经典问题
一、认知与身心问题
二、认知与意识问题
三、认知与表征问题
第三节 人工智能的哲学
一、经典人工智能及其遇到的问题
二、从行为主义到联结主义
三、人工生命的兴起
四、人工智能的实在性问题
第四节 哲学视野中的认知科学
一、认知科学与现象学
二、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
三、认知科学的前沿问题
第六章 社会科学哲学史
**节 18、19 世纪社会科学哲学的奠基
一、 苏格兰启蒙运动
二、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精神科学与“方法论大战”
四、韦伯:理解与理想类型
第二节 20 世纪社会科学哲学的思潮
一、纽拉特与统一科学纲领
二、标准观点:波普尔、亨普尔与内格尔
三、解释主义的复兴:温奇、泰勒与吉尔茨
四、批判理论:解释主义脉络的变奏
五、社会机制:方法论一元论的新进展
第三节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流变
一、反身性
二、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
三、理性选择理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四、建构论与实在论
五、结语:社会科学哲学的知识社会学转向
下篇 特殊科学哲学问题史
第七章 主题与研究进路的转换
**节 确证理论的发展与贝叶斯主义的兴起
一、确证理论的发展
二、确证的概率理论
三、客观贝叶斯主义
四、主观贝叶斯主义
第二节 对科学说明的深入探讨
一、 D-N / I-S 模型的介绍及其反例
二、 统合性模型
三、因果机制模型
四、语用学说明模型
第三节 科学实在论及其反论
一、真理实在论
二、建构经验主义
三、内在实在论
四、实体实在论
五、 结构实在论
第四节 对科学理论的再认识
一、对理论与自然律的中心地位的反思
二、理论与模型的语义学与语用学
三、模型、类比与隐喻
第八章 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的历史辨析
**节 科学革命与科学精神的嬗变
一、历史与文化脉络中的科学革命
二、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
三、科学规范与精神气质
四、科学、真理与民主
五、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反思
第二节 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
一、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视野中的研究与发展
二、大科学及其对科学研究价值的再定位
三、科技风险与后常规科学
四、知识社会及对专家地位的再思考
五、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
第三节 科学的价值
一、科学价值问题的由来
二、科学的合理性、客观性与相对主义的论争
三、从《纽伦堡法典》到研究伦理
第四节 科学的伦理反思
一、现代科研环境下的科研诚信问题
二、工程伦理与科技伦理研究的兴起
三、新兴科技的价值与伦理追问
四、新兴科技的价值追问
五、走向全球治理的公共科技政策研究
第九章 从哲学化的科学到可接受的科学
**节 从自然哲学到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一、自然哲学与思维秩序之设定
二、宇宙的本体论转换与新科学真理
三、实验哲学及其现象科学旨趣
四、自然化的科学哲学与形而上学
第二节 当代科学基础与元理论的嬗变
一、必然的科学及其形而上学错置
二、相对主义与科学一元论的困境
三、科学非统一性与元理论的变轨
四、超越表征主义认识论的新进路
第三节 可接受的科学与多重实在的创构
一、可接受的科学:可理解性与效能
二、作为行动的制造的技术化科学
三、基于关联与聚合的多重实在
四、走向异质性网络和纠缠整合
第四节 面向科技时代的慎思与审度
一、科学活动论的时代观照与人本旨趣
二、互补方法论与对比典范的权衡
三、作为“第三条道路”的科学审度
四、基于新客观主义的可接受的科学
第十章 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建构方式
**节 科学实践哲学与新的建构方式
一、新实验主义
二、新经验主义
三、科学实践解释学
第二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新的建构方式
一、爱丁堡学派SSK
二、巴斯学派和约克学派SSK
三、法德学派SSK
四、美国的SSK 研究
第三节 建构主义建构方式的哲学特质和哲学变革
一、建构主义新建构的哲学特质
二、经验主义新建构所展开的哲学变革
第四节 经验主义新建构带来的问题
一、目的论抑或演化论:如何看科学进步
二、基础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如何看基础性和本质性
三、表征主义抑或自然主义:如何看现象和规律
结语
第十一章 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审度
**节 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
一、科学哲学从正统到另类的轨迹
二、对辩护主义的挑战和“叛逆”
三、“战国弄潮儿”和另类的异军突起
第二节 另类科学哲学的特质与多元化
一、另类科学哲学的特质
二、科学哲学的多元化
第三节 科学的审度及与人文的融合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变迁
二、重新理解和审视科学
三、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四节 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一、科学文化的兴起及其异化
二、文化科学的内涵及其愿景
后 记
分殊科学哲学史 作者简介
刘大椿,男,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一般科学哲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