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 本书特色
有什么样的思维文化,就必有什么样的美学话语。中国审美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征,根源亦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文化。仪平策、李庆本著的《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聚焦于“阴阳两仪”这一中华民族典型的思维文化范式,全面研讨了这一思维范式与中国审美文化之民族性特征形成发展的本源性、义理性、内在性联系,深入解读了这一思维范式对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的深刻影响,具体论述了这一思维范式对《周易》、儒家、道家以及诗论、画论、生态、体育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潜在塑造,从一个特殊的学术视角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 目录
导论
一 国内审美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二 执两用中.阴阳两仪.中.偶两:中国审美文化的思想
范式
三 “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美学意涵
**章
一 从偶两思维到阴阳范畴:《周易》与“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
产生
二 从卦象爻位看《周易》阴柔阳刚的两仪分合及持中追求
三 “未见”“既见”:以《诗经》为例看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
周文化背景
四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五 从诸子看《周易》“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影响
第二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儒家美学导论
一 国内审美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二 执两用中.阴阳两仪.中.偶两:中国审美文化的思想
范式
三 “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美学意涵
**章
一 从偶两思维到阴阳范畴:《周易》与“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
产生
二 从卦象爻位看《周易》阴柔阳刚的两仪分合及持中追求
三 “未见”“既见”:以《诗经》为例看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
周文化背景
四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五 从诸子看《周易》“阴阳两仪”思维范式的影响
第二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儒家美学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儒家美学的关系
二 “阴阳两仪”思维与孔子的审美意识
三 “阴阳两仪”思维与孟子的审美意识
四 “阴阳两仪”思维与荀子的审美意识
五 “阴阳两仪”思维与董仲舒的审美意识
六 “阴阳两仪”思维与扬雄的审美意识
七 “阴阳两仪”思维与班固的审美意识
第三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道家美学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道家的互动关系
二 “阴阳两仪”思维与老子的审美意识
三 “阴阳两仪”思维与庄子的审美意识
第四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诗学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诗学的内在关系
二 “阴阳两仪”思维与诗歌机能的分合与变迁
三 “阴阳两仪”思维与诗歌的表层文辞和深层意蕴
四 “阴阳两仪”思维与“天人合一”的诗歌追求
五 “阴阳两仪”思维与诗歌的体裁技法
六 古今与中西一一从两个跨越性维度探讨“阴阳两仪”
思维的意义
第五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画论
一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画论的内在关系
二 动与静
三 虚与实
四 形与神
五 藏与露
六 简与繁
七 主与宾
八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画之比较
第六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生态美学
一 《周易》与美学问题的相关性
二 从文艺美学解读《周易》的局限性
三 从生态美学解读《周易》的具体路径
第七章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华传统体育
一 太极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其文化体系根基
二 太极拳功法与阴阳观
三 阴阳观在太极拳拳法中的具体体现
附录 与本书第五章相关的画作
参考文献
后记信息
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 作者简介
仪平策,男,1956年9月生,汉族,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审美文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十一、十二届民盟中央委员。主要从事美学与文化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古审美文化通论》《中国美学文化阐释》《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主编)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国内重要杂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多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各l项。 李庆本,男,1965年lO月生,汉族,山东莱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诗学的跨文化研究。出版《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美学》《跨文化视野:转型期的文化与美学批判》《中西文学比较》《跨文化阐释的多维模式》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含评论、译文)110余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