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11bks012)。 书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价值、意义、表现形态、实践路径等问题。本书认为:改革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因而必须坚持全面的改革观;在差异性原理的视阈中,中国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形态,将发生与自身以往相比而言的更好更快的变化;科学发展是一种包容性发展、竞和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深入把握科学发展,离不开发展模式的视角,中国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发展的模式才能既彰显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又在与当今强权世界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施行科学发展必须建设好整体文明,因为科学发展只有在整体文明的正式形成和有效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实现。
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 内容简介
当我们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毅然举起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旗;但当我们既吃上了饭同时又吃上了“地沟油”、还遇到了雾霾天的时候,我们必须果断地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 目录
导言
一、科学发展观:含义、主题和实践之路 1
1.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学问 1
2.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3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4
二、本书的特点和创新点 5
1. 特点: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审视科学发展 7
2. 创新点:观点的创新性和方法的创新性 8
**章 社会发展论
一、发展:关于事物方向性变化的综合性概念 2
二、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 3
1. 社会发展的多维阐释 4
2. 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9
3. 社会发展的五大功能 14
第二章 科学发展的动因、属性和意义
一、科学发展的动因 18
1. 在国内,追求科学发展是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18
2. 在国际,追求科学发展是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客观要求 21
二、科学发展的属性 27
1. 从“科学”谈起 27
2. 科学发展属性的哲学分析 29
三、科学发展的意义 39
1. 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40
2. 发展意义的陷落:一种*严重的发展代价 41
3. 科学发展必须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发展 45
第三章 科学发展思想资源的历史追溯
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展思想萌芽 49
1. 重农思想 49
2. 民本思想 51
3. “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53
二、西方社会由古及今的科学发展思想萌芽 55
1.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想 55
2. 人本思想 56
3. 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61
4.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6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思想 74
1.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74
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科学发展
追求“可持续向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82
3. 科学发展的实践进路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 87
第四章 差异性原理与科学发展
一、物质的差异性存在及发展原理 92
1. 西方哲学史上的差异思想 93
2. 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思想及其认识论意义 94
3. 差异及其差异性原理的哲学地位 97
4. 差异和联系、发展的辩证关系 99
5、差异和矛盾的辩证关系 101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差异化的过程 101
1. 差异性社会和差异化发展 102
2. 差异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05
三、差异性原理视阈中的科学发展 108
1. 差异问题上的两种错误 108
2. 差异问题上的科学做法 109
第五章 如何推进科学发展:基于国际视角的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警示 115
1.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116
2.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教训及其警示 119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教训 129
1. 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129
2. 只有稳定的中国才有发展的中国 129
3. 处理好人“口”和人“手”的关系 130
4. 通过科学发展疗治“拉美病” 131
5、必须坚持发展的自主性 133
第六章 科学发展的人本向度
一、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135
1. 发展的效果要由人民“说了算” 135
2. 广大民众的态度是检验发展效果*重要的依据和标准 137
二、科学发展是一种包容性发展 138
1.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138
2. 为什么要实施包容性发展 141
三、科学发展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143
1. 发展性原则 143
2. 平衡性原则 144
3. 制度建设的包容性原则 146
第七章 科学发展的和谐向度
一、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两大“形而下”问题 148
1. 发展之“不够”问题 148
2. 发展之“不和”问题 149
二、超越竞争性发展 149
1. 竞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150
2. 竞争与发展的内在关系 151
3. 竞争性发展导致了发展关系的极大不和 153
三、走进竞和性发展 156
1. 竞争与和谐的统一 157
2. 竞和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158
四、如何实现竞和性发展 159
第八章 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向度
一、可持续发展及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161
1. 可持续发展:关注→理论→实践 161
2.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164
二、科学发展为什么要追求可持续发展 165
1. 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内涵 166
2.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次真正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存在 172
3. 可持续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之可持续品质的基础 173
三、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向度的基本原则 173
1. 自律性原则 174
2. 创新性原则 178
3. 科学发展要坚持自律原则和创新原则的统一 182
第九章 科学发展的低代价向度
一、代价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84
1. 代价的含义 184
2. 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 185
3. 代价与发展的关系 189
二、如何认识和推进科学发展: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 191
1. 科学发展必须走低代价发展之路 191
2. 推进科学发展要确立代价意识 193
三、实施科学发展必须调控代价 195
1. 我国发展代价付出的复杂性 195
2. 代价调控的原则和做法 197
第十章 中国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
一、认识发展存在的“问题—模式法” 201
1. “模式”的含义 202
2. “发展模式”的含 义 203
3. “问题→模式”认识法 204
二、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发展模式的博弈 206
1. 文化与发展及其发展模式的关系 208
2. “权力”=“发展力” 211
3. “文化认同”?“利益认同”! 215
三、中国发展模式应当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 217
1. 何谓“中国发展模式” 217
2. 辩证把握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 218
3. 对比分析视野中的中国发展模式 221
第十一章整体文明与科学发展
一、整体文明的内容和特征 225
1. 整体文明的含义及其内部关系 225
2. 整体文明的特征及生态文明的特殊性 228
二、整体文明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230
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生活”理论 230
2. 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文明实践 233
3. 提出并建设整体文明的意义 235
三、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文明 236
1. 建设整体文明的具体要求 237
2. 建设整体文明的基本原则 246
第十二章 矫正社会激励机制与科学发展
一、激励、社会激励和负向社会激励 248
1. 社会激励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248
2. 负向激励机制的含义和特点 250
二、负向激励机制的危害性及其造成的原因 251
1. 负向激励机制的表现和危害性 251
2. 激励机制发生失范的原因 253
三、矫正激励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254
1. 构建“行为归化制度” 254
2. 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强化”机制 256
第十三章 建立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258
1. 有助于弥补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258
2. 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一套判断标准,使科学发展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 259
3.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259
4. 有助于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260
二、国内外有关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基本情况 260
1. 国外关于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 260
2. 国内关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262
三、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265
1. 全面性原则 265
2. 适量性原则 265
3. 导向性原则 266
4. 可比性原则 266
5、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266
四、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267
五、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运用和调整 270
1. 科学确立考核评价主体,形成一个相关主导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并与群众评判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主体 270
2. 科学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将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270
3. 科学对待考核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270
结束语:高扬科学发展的精神
1. 追求内源式发展的自主精神 271
2. 主动改过的纠错精神 275
3. 立新完善的改革精神 276
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
邱耕田,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研室主任,中国政治伦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展哲学导论》(独著)、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低代价发展论》(独著)、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合著)等多部论著;2007年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代价发展研究”(已结项)、2011年再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的主持项目“科学发展研究”(在研);曾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6篇;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五篇,“论点摘编”了九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转载了27篇次;曾获得四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中央党校一项,广西省级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