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变通变新变(上下卷) 内容简介
本书书详细论述了“正变”、“通变”、“新变”这三个范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正变》部分对《诗大序》“风雅正变”说的全面考释,不乏新意。其纵向梳理,亦颇具特色。《通变》部分,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刘勰、皎然、叶燮为重点,同时论述了历史上“通变”的多种形态。《新变》部分,肯定了“新变”派重审美愉乐、轻教化礼义的特点,肯定了“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创作纲领。从“新变”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的论证中,得出“一代有一代之新变”的结论。
正变通变新变(上下卷) 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 引 言 上编 正变 **章 先秦时代的“崇正抑变” 第二章 《诗大序》的“风雅正变”说及其发展演变 **节 《诗大序》与郑玄《诗谱序》的“风雅正变”说 第二节 “风雅正变”说的渊源 第三节 唐代孔颖达的“风雅正变”说 第四节 宋代朱熹的“风雅正变”说 第五节 宋代叶适对“风雅正变”说的怀疑 第六节 清代马瑞辰对“风雅正变”说所作的总结 第三章 《文心雕龙》中的“正变”论 第四章 “正变’’论与刘勰前后的辨体批评的萌芽 第五章 唐代文论中的“正变”论 第六章 宗余元文论中的“正变”论 第七章 明代文论中的“正变”论 **节 高楝《唐诗品汇》的“正变”论 第二节 焦弦的以“变”为“正” 第三节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辨体批评与“源流正变”说 第四节 明代的“文体正变”说 第八章 清代文论中的“正变”论 **节 清初“正变”论的政治倾向与“正”、“变”之争 第二节 “正变”论的一个新里程碑——叶燮《原诗》的“正变”论 第三节 沈德潜的“崇正斥变”与何焯论创作方法的“正变” 中编 通变 **章 “通变”一词的来源及其内涵 第二章 刘勰的“通变”论 **节 对刘勰的“通变”美学内涵的几种不同理解与分歧 第二节 刘勰“通变”论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刘勰的“通变”论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关系 第四节 刘勰论“通变”的对象“ 第五节 刘勰论“通变”的任务与目的 第六节 刘勰论“通变”的方法 第七节 刘勰“通变”论的美学意义 第八节 刘勰“通变”论的局限 第三章 隋唐宋文论家的“以复古为通变” **节 苏绰与李谔的复古——不含“通变”的复古 第二节 初唐史学家与文论家的文学发展观与“通变” 第三节 陈子昂、李白等人的以复古为革新的“捅蛮” 第四节 殷瑶与杜甫的“通变”思想 第五节 皎然的“复变”论 第六节 韩愈的“以复古为通变” 第七节 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与“通变” 第八节 宋代文论中与“通变”相关的范畴 第四章 明代文论中的“通变” **节 前、后“七子”的复古与“通变”的关系 第二节 王世贞的“通变”论与“阴阳剥复”说· 第三节 许学夷的“通变”论 第五章 清代文论中的“通变”-- **节 顾炎武的“通变”论 第二节 尤侗的“通变”论 第三节 吴乔的“复变”论 第四节 毛先舒的“通变”论 第五节 叶燮的“通变”论 下编 新变 **章 “新变”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章 “永明声律”说与“新变” 第三章 萧子显、萧统、萧纲、萧绎、徐陵的“新变”论 第四章 隋唐文论中的“新变” **节 隋及初唐对齐梁文学“新变”的批判 第二节 杜甫、韩愈诗歌创作中的“新变” 第三节 “诗到元和体变新”——诗体“新变”与元、白诗歌创作的“新变” 第四节 齐梁文学“新变”的复归——晚唐艳情诗、艳体诗的创作、编集与理论鼓吹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中的“新变” **节 宋代文论“新变”的特点 第二节 梅尧臣的“新变”论 第三节 苏舜钦的“新变”论 第四节 苏轼的“新变”论 第五节 黄庭坚的“新变”理论与宋诗道路 第六节 严羽对宋诗“新变”的概括与总结 第六章 从复古走向“新变”的明代 **节 明代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思潮与文学“新变”的关系 第二节 徐渭对复古摹拟的批判与主张“真情”、“自得”和独创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与“新变”之关系 第四节 焦骇的“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第五节 汤显祖的“唯情”说与“新变” 第六节 公安派的“新变”理论——“穷新极变”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第七章清代文论中的“新变” **节 田雯的“诗变而日新”及对艳体诗的肯定 第二节 袁枚的“性灵”说与“新变”论 第三节 赵翼的“天工人巧日争新”与“变故为新” 第八章 近代文论的“新变”论 **节 文学观念的“新变” 第二节 “诗界革命”与“新变” 第三节 “文界革命”与“新变” 第四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变” 结语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