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但用此心

  2020-06-19 00:00:00  

但用此心 本书特色

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人生岁月,坎坷不平。欲养心怡性,需返璞归真。风尘世界,歧路纵横。欲世纵横。欲世事洞明,唯禅佛心智。  与《戒嗔的白粥馆》殊途同归的禅心禅悟,用心血书写的佛缘佛语。将心降到尘埃,才能领悟生命绽放的美妙。谛听心灵密语,才能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人生**的智慧法门。 1.直指人心,启示我们如何面对各种压力,获得心灵快乐。本书直指当代人的内心世界,直面现实的社会问题,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等,运用禅的智慧,探求获取心灵平静与快乐的钥匙。 2.通篇都是故事,可读性、启示性强。除了大量的禅宗故事外,更有很多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励志故事等。 3.禅学名家说禅学,是对禅学智慧精华原汁原味地传达。作者吴言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禅学名家之一。本书所说是禅学精华中的精华,智慧中的智慧,般若中的般若。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也许禅的智慧能给我们提供快乐的钥匙。  禅学名家提取禅宗智慧精华,用轻松明快的文字,富含哲理的故事,对禅的智慧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滚滚红尘中忙碌的人们在禅的智慧中提升心灵修养、缓解生存压力、培养禅悦心态、享受智慧人生。  心正成佛,道由心生。多一分禅心,少一分烦恼。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但用此心

但用此心 内容简介

本书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了人生**的智慧法门。放下,用心,貌似一对矛盾,其实是所有生命状态的两致。许多人活了一生才明白:*高的人生智慧乃在放下与用心之间;全然放下或全然用心都不是人生。这是禅与人生的经验结晶。
  读这本书,让人容易像迷恋花开和糖果的孩子,反复品味,品咂多少遍都不觉厌倦。这,又是禅的境界。人生是一部让人反复醒悟的书,常读常新,还要常悟,才有真正的收获。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美的去处——既有色彩斑斓的人生风景,又清雅素朴的禅语佛道。一本《但用此心》,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行止用度,皆可借用禅机智慧去应对变化无穷的生活。

但用此心 目录

推荐人的话
 禅宗与赛斯,殊途同归许添盛
自序
 融通异见追寻开悟之路
**章 虚空开口
 没有形象的心,可以起无量作用
 惯性思维开心门
 转念以改善生活
 二元思维生冲突
 普世原则永恒理
 永生的解脱之门
第二章 法印匪从人得
 照破虚妄自我,体现普世真理
 镜中鉴相显症结
 放下名相除借口
 人人尽有光明在
第三章 循业发现、随业受报
 正确知见才能修得人生功课的真髓
 审慎选择正知见
 知因识果改命运
 酸甜苦辣自家种
 宗教本怀是收敛
第四章 海中咸味
 起心动念会引生无限度的涟漪效应
 我执必扭曲实相
 起心动念业即现
 心是生命**因
 品管*差的工厂
 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五章 自在
 解脱限制性信念的囹圄,展现心的本来面目
 禅行者的真自由
 解脱关系每个人
 破除自造的囹圈
第六章 活泼泼
 每一刻起念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
 念不同频道不同
 无常是忧亦是喜
 心满满则苦满满
 各说各话的世界
 六根清净方为道
第七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有效的净心和静心方法是静坐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定义是生命框架
 念头是心的仆人
 静坐是转念利器
 成长总是痛苦的
 当下是唯一真实
第八章 立处皆真
 不起妄想而作用,当下即是真相
 日常生活动中修
 佛教人如何自救
 生命如镜中历相
 为谁辛苦为谁忙
第九章 骑牛归家,家不在
 你不只是你的念,你更是起念的人
 体悟生命的智慧
 风花雪月这么去

但用此心 节选

《但用此心》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了人生**的智慧法门。放下,用心,貌似一对矛盾,其实是所有生命状态的两致。许多人活了一生才明白:*高的人生智慧乃在放下与用心之间;全然放下或全然用心都不是人生。这是禅与人生的经验结晶。读这《但用此心》,让人容易像迷恋花开和糖果的孩子,反复品味,品咂多少遍都不觉厌倦。这,又是禅的境界。人生是一部让人反复醒悟的书,常读常新,还要常悟,才有真正的收获。《但用此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美的去处——既有色彩斑斓的人生风景,又清雅素朴的禅语佛道。一本《但用此心》,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行止用度,皆可借用禅机智慧去应对变化无穷的生活。

但用此心 相关资料

这里所说的“门”,指的是思想的模式,是久存在心中的是非、人我、判断、想法、信念和偏见等惯有的起心动念模式,甚至是所信仰的宗教。每个人都有心,心是无形却可含藏一切,心有无限的可塑性及可能性。任何观念、想法、人格、知识、宗教信仰,都是自己有意或无意堆积架构在心中的,这些堆积的种种就会围绕在心中而构成虚妄的自我,自我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我执自会取代心的清净而主宰着生命。念头从心生起,起心动念当下所呈现的现象就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事实。只是在面对生活上不满意的现象时,人往往不能知道这就是自己不自觉的起心动念造成的结果。每一天、每一刻所经验的生活压迫,都是自己不断开启特定心门所造成的,既然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当然只能自己面对问题。所以当问题呈现时,一味埋怨只是浪费能量与生命.这样的“努力”无济于事,因为问题不会自动消失。举例来说,当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会不自觉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容易和对方有争执的互动。人可以很轻易说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自己为何不喜欢那个人,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那个人会出现在我面前?为何那个人的出现会令我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因为不喜欢某人的评价早已根植在心中,所以不自觉的起心动念就连接到负面评价和想法.而直接反映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没有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就会怪罪他人让自己感到不顺心,“他人”变成了问题,当下次再见到不喜欢的人时,同样的模式和反应又会出现,甚至可能会将情况弄得更糟,不好的批判模式依旧盘踞在心中,恶性循环地加深了原有的模式,使问题以更深层的执著形式延续下去。无论经历任何事物,人总会以习惯性念头所构成的自我中心予以过滤或评价。换句话说,人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驱使,对于特定人、事、物会不自觉地生出相对应的感受与评价。然而这些评价是扭曲事实的看法或解释.所有对于事实的解读,都是透过自我中心的念头分别而生出。举例来说,当遇到自己不满意的现象时,必然习惯性地感到“生气”,并视之为“坏的”经验,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直觉反应,是因为眼前的存在与内心的成见定义有所落差,这落差让定义的念失去依靠,让心波动起念而成情绪。起了定义的念,再紧连着起不满的念,进而起生气的念,一连串生气的念就是阵阵愤怒情绪的涟漪波浪。使得心境从原本的宁静转变为纷扰不安,这就是由习气所造成的不自觉起心动念。事实上,念念是转机,念念是独立,念无根、念起即灭,在起了前念之后,可

但用此心 作者简介

见了法师现任美国加州毗卢禅寺住持,于一九九二年在台湾灵泉寺剃度出家。法师出家前即对禅宗有深刻的体悟,在台湾弘法期间,经常受邀至各大专院校和政府机构教导禅法。法师曾闭关数年,圆满之后发愿以禅宗的智慧为基础,将普世的真理弘扬到世界各地。

但用此心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903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