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 内容简介
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我们国家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教科书虽然受到了学界各方面的批评,不少学者也作了很多修订,试图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的要求,但是总体框架没有变,理论视角没有变,这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 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由二部分构成,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应用,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强调的重心是人以外的自然,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因而用自然规律解释历史必然走向唯心主义,这是近代知性形而上学表现,它虽然也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一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刻显露出来。”虽然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但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人类的现实自然界,正像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也就是说,哲学关注的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现实自然,因此,作为一种理论,哲学不是关于纯粹自然的学问,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学问,它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也研究自然,但是是在与人相关的那一点上才研究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活动的前提、要素、结果,看作人的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说,现实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是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实践为前提的,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研究自然,而是以实践为前提,实践的观点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个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个基本观点。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历史科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从属于历史科学,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从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此把辩证唯物主义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背离历史科学原则的。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不应该孤立研究自然或社会,而应该看作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 目录
**章 前提、根据和出发点1. 哲学的开端2. 哲学主题的历史争论3. 出发点:现实的人4. 自然前提与历史前提5. 当代哲学前沿第二章 能动性根源1. 需要与生产2. 需要和历史3. 需要的社会性、历史性4. 需要和利益5. 需要与行为规律6. 需要和价值追求7. 需要和人的全面生产第三章 社会有机体1. 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2.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思想主线3. 把握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原则4. 贯通一切原理、范畴的中心线索第四章 物质生产1. 重新解读物质生产2. 生产与劳动3. 生产力4. 社会生产力5. 生产关系6. 劳动方式7. 广义生产关系8. 社会科学与生产力第五章 人类自身再生产1. 关于一元论2. 与消费同一的生产3. 唯物史观的基础4. 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本质5. 自由时间6. 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因7. 几点结论8. 一点延伸第六章 精神生产1. 马克思论精神生产2. 精神生产结构3. 社会意识各形式4.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5.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6. 精神生产与社会有机体的全面生产7. 精神生产与历史8.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特征第七章 社会关系再生产1. 社会关系的含义2. 个人与社会3. 有机性原则4. 协调与共生5. 外化与内化6. 自决能力标志7. 一点思考第八章 社会结构1. 生活世界2. 生产与生活3. 生活与生产4. 生活世界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5. 生活结构6. 经济结构7. 国家与国家职能第九章 第六种生产方式1. 问题的提出2.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3.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4. 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5. 次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6. 亚细亚生产方式次生阶段的三种不同类型7.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历史过程理论8. 打开中国社会秘密的钥匙9. 一个遗留问题第十章 三大社会形态1. 新的视角2. 市场经济3. 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4. *大的交换5. 几点结论第十一章 货币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历史作用3. 货币与资本4. 货币的内在矛盾第十二章 资本1. 资本的本质和起源2. 资本的文明面3. 资本的生产性4. 资本的趋势5. 资本与资本权力第十三章 三大历史阶段1. 前两大历史阶段2. 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3. 交往方式4. 现实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位5. 重建个体所有制结束语
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 节选
《真正的马克思》内容简介: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我们国家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教科书虽然受到了学界各方面的批评,不少学者也作了很多修订,试图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的要求,但是总体框架没有变,理论视角没有变,这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由二部分构成,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应用,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强调的重心是人以外的自然,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因而用自然规律解释历史必然走向唯心主义,这是近代知性形而上学表现,它虽然也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一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刻显露出来。”虽然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但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人类的现实自然界,正像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也就是说,哲学关注的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现实自然,因此,作为一种理论,哲学不是关于纯粹自然的学问,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学问,它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也研究自然,但是是在与人相关的那一点上才研究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活动的前提、要素、结果,看作人的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说,现实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是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实践为前提的,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研究自然,而是以实践为前提,实践的观点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个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个基本观点。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历史科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从属于历史科学,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从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此把辩证唯物主义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背离历史科学原则的。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不应该孤立研究自然或社会,而应该看作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 相关资料
第一章 前提、根据和出发点研究马克思思想体系,首先必须研究马克思思想大厦的前提、根据、出发点,也就是它的逻辑起点,因为一切思想体系的分歧归根结蒂是出发点的分歧,出发点不同,整个思想体系也就不同。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从物质出发,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基础,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应用,因而它是从自然出发,从物质出发建构整个思想体系,由于它将历史原则归结为自然原则,将历史规律归结为自然规律,忽视了人和人类历史的特殊性,因而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激烈批评,尤其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批判,我国学术界对此也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学者赞成,而相当一部分学者不赞成这种构架,要求建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是从生产方式出发建立思想体系的,它认为地理环境不重要,人口也不重要,因而直接从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出发展开整个思想体系,这一构架虽然直接和明快地指出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基础,但是却忽视了对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忽视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研究,忽视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研究,忽视了对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研究,忽视了对历史过程能动性研究,因而同样受到了学界的批评。20世纪80年代反思哲学时期,许多学者从人和人的实践出发,对传统哲学教科书提出了反思,但是在具体出发点问题上却存在很大分歧,一些学者主张从劳动出发,因为人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历史;另一些学者主张从生产出发,因为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有的学者主张从实践出发,因为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还有一些学者主张从社会关系出发,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离开了社会关系,就没有现实的人,如此等等。为什么在出发点问题上会形成如此大的分歧?因为出发点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前提、根据、基础,出发点不同,整个思想体系也就不同,它是蕴涵着未来一切分歧的最核心范畴,出发点的分歧反映了整个思想体系的分歧。出发点也就是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即从什么出发展开他的思想体系。由于逻辑起点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整个思想体系的展开,因而任何思想大师都非常重视逻辑起点的确立。作为表述起点,它与研究起点不同,研究的过程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人们从丰富的具体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抽象,得到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形成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