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2020-06-19 00:00:00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本书特色

当诸事顺利却觉得无聊时——读点哲学;当诸事不顺仍需前进时——读点哲学。
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两位作者却概括出了清晰易懂的哲学脉络,让初学者毫无困难地追溯哲学的发展。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图书馆收藏的作品。
——Library Journal
这本清晰易懂的哲学史书真正做到了“简洁”二字,不过,简短并不代表肤浅……虽然涉及许多哲学家与哲学主张,但其焦点还是集中在几个历史久远的哲学核心问题上。这些问题看似艰深,但是作者生动的叙述方式足以让人轻松读懂哲学。
这本小书极具说服力,我相信足以引起读者的阅读乐趣。
——Booklist
这本简明哲学史生动地介绍了世界上的伟大概念,检视了哲学的发展与观念的演进,并且探讨了哲学家思想彼此的重要连结与差异,以及哲学家的主张。
——Midwest Book Review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内容简介

哲学的故事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与对世界感到惊奇的历史。简言之,哲学的故事是集体与个体所表现出的对智慧的激情。它同时包含了宗教、神话、文化和个体的自我认同以及科学的起源。哲学的故事展开于各时代哲学家的思想与教诲中,而且,它也能以更广泛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关于趋势、运动及流行观念的更为宏观的图画——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称之为随着时间前进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当然,哲学家个体在这场戏剧中起着主要作用,但是舞台中心不属于他们,而属于他们所发明、发现或提倡的观念。因此,哲学故事与其说是哲学家的集体传记,还不如说是观念世界的抽象画。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目录

**部分 有终极真理吗?
起源
世界从何而来?早期印度哲学
希伯来人、上帝与律法
为何受苦?琐罗亚德斯教与罪恶的问题
何谓觉悟?佛教与耆那教
追寻和谐:儒家、道家与墨家
世界的要素:、早期希腊哲学
我们应该如何活着?苏格拉底与智者
哲学家的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处境艰难的时代:亚里士多德之后
“发现”非洲与美洲之前
第二部分 信仰与理性
基督教的诞生
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与内在精神生命
朝向麦加:伊斯兰教的兴起
状态的转变:神秘主义与禅宗
理性与信仰:逍遥学派传统
思考上帝:经院哲学
宗教和哲学的“再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新科学及其政治
谁能认识?笛卡尔与蒙田思想中怀疑的作用
事物为何发生?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与牛顿
探求普世性:启蒙运动
“拿给我看!”洛克、休谟与经验主义
哲学与革命
亚当·斯密与商业新世界
第三部分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主义
理性的领域:康德
黑格尔与历史
诗与哲学的战争:浪漫主义
超越黑格尔:克尔恺郭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人性走向何方?穆勒、达尔文与尼采
从清教到实用主义:美国哲学
回归基础:弗雷格,罗素与胡塞尔
理性的限制: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与韦伯
过程的进展:反对分析
生命的悲剧性意义:乌纳穆诺、克罗齐与海德格尔
反抗法西斯主义: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
哲学发现“他者”:后现代主义的问题
主要书目
时间表
索引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节选

**部分 有终极真理吗?
起源
如果我们回顾人类存在的全部历史就会发现,哲学与哲学家的出现似乎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像一种精微的分泌物,难以用生理学或者物理学的必然性来解释。或许,这种以“无用”而著称的活动,是人类过度发达大脑的副产品,是人类的思想超越日常惯例并寻求突破的结果。哲学进一步扩展了语言的使用范围,以具有抽象和自我意识观念的词汇代替了仅仅是实用和富于表现力的呼噜声和轰隆
声。但是,某种形式上的哲学观念——例如关于自然及其力量的观念,和关于灵魂在死后是否存在的问题——是普世性的,并可以追溯至几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葬礼仪式和习俗表明他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仍继续存在。长期以来,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神、女神以及不能为人所直接觉察的主动存在与力量。对自然的好奇不仅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真实的奇迹,这可能会追溯到克罗马努人(Cro-Magnon)时期。各种表达集体的观念比如自我认同和公正——不仅仅是集体生活的风俗与习惯,也是有关领土、权力和共同体的神话和理性化——无疑要先于“文明”许多世纪。
然而,大约在公元前六到公元前四世纪期间,表达清晰的哲学观念和思想体系开始在世界各处出现。不管是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还是在印度和中国,哲学家纷纷出现了,他们中的伟大的哲学家各自建立了不同的哲学传统,流传长达千年。在中东,古希伯来人形成了一神观念,并把他们自己作为神的“选民”。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形成了关于自然的*早的科学理论。在中国,道家形成了与希腊全然不同的自然观;孔子则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和有德行的个人(君子)的观念,而后者至今仍在支配中国人的思想。在古代印度,早期印度教理论家(吠檀多学派[Vedantists])评论和思考了在古代吠陀(Vedas)中描述的世界的起源和本性,并创
造了一个包括神、女神及宏大思想的丰富体系。
哲学没有唯一的起源,但是假定哲学思想奇迹般地在世界各地自然发生,那就显得天真了。商队穿越亚洲,把贸易扩展到地中海地区、尼罗河流域以及我们现在叫做中东的整个地区,展开广泛的贸易。早期希伯来人是游牧民族,印度是许多不同文化的汇集地,而埃及正是后来成为希腊哲学基础的那些观念的发源地。此外,在地中海南岸地区,不仅是在埃及,也在努比亚(Nubia,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直到尼罗河上游地区也曾有过伟大的文明。这些文化有着精密的天文学体系、发达的数学、博大精深的灵魂观,并带着对死后生命问题的困惑。希腊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包括几何学中全部重要的兴趣点和灵魂的观念都是引进的,或多或少直接来自于他处。事实上,不把古希腊的伟大“奇迹”看做是杰出的研端,而是作为一个高峰、一段不知起源的漫长历程的顶点很可能是*准确的。
可能有记载的、*古老的哲学起源于印度。我们所称的印度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印度教不但拥有众多的男神、女神,还留下了包括哲人、深思和对世界深邃洞察的丰富遗产。古代印度教经典《吠陀》(the Vedas)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继承了《吠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注释的《奥义书》(Upanishads)也可追溯至公元前800年。当佛陀,即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6一公元前486年)出现时,自由思想争论和神秘主义倾向已经在印度哲学中兴盛起来了。(耆那教[Jainism]在印度同时兴起,它完全信仰生命的神圣,并反对暴力。)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哲学家一直在护卫
绝对实在或“梵”(Brahman)的观念,有些人坚持认为“梵”完全独立于日常人们的生活经历,所以不为人所知。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部分教义后形成了新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和自我都是一种幻觉。早期的吠檀多学派和佛陀都认为,人类的痛苦只能通过看穿世俗世界和个体的幻象来超越。佛陀的追随者以佛陀的名义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包括对自然、自我和激情、人的身体和病痛、心灵和苦恼、语言和我们对现实的思维方式的理解。
当然,在古代世界,古希伯来人是另一深具影响力的哲学力量。早在基督之前一千年,他们的一神观和神授律法的概念为“西方文明”搭建了舞台。(希伯来的戒律——十戒——或许是公元前1000年制定的更大法规的一部分)。在耶稣之前,可能没有单独一位希伯来哲学家获得了孔子、佛陀或苏格拉底的地位。但是,古希伯来思想家留给了人类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书之一——《希伯来圣经》或称《旧约》。特别是《创世纪》是哲学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虽然它首先是一部宗教作品,但它也是一部历史学和社会学著作,有些人还认为它也是科学著作。
古希伯来人并非首创一神观念,他们也不是古代先民中**个拥有全面法制或相信自己是“选民’’的民族。在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阿孟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阿克那顿(Aknaton)就已经崇拜一神;汉谟拉比(公元前1730-公元前1685年),统治下的巴比伦人邑经形成了希伯来人可以自由借鉴的全面法典;而且几乎每一部落和社会似乎都曾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人类社会至今仍旧这么认为。(实际上,听听任意一首国歌,就理解了)古希伯来人突出的成就在于他们在创造、思考和讲述自己的故事方面的技能——一个同神立约的强健民族,虽然*终因其所作所为而招致各种磨难,但还是留存下来。
同样是在中东,在曾被称为波斯的地方,一位名叫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公元前660-公元前583年)的人,创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道德一神论。我们可以根据其范围推测,琐罗亚斯德受到古希伯来人、早期埃及一神论者阿克那顿。以及印度《吠陀》(琐罗亚斯德的观念与《吠陀》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的影响。有人可能会否认琐罗亚斯德真的是一神论者,因为他信仰诸多神灵。尽管如此,琐罗亚斯德主要崇拜的是*有力量的造物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并提出强有力的善恶观念,认为这种观念在世上起积极作用。琐罗亚斯德认为,胡腊玛达代表善的一面,但是不论善恶都存在于我们之中。琐罗亚斯德比北非的圣奥古斯丁早一千年考虑“罪恶的问题”:神怎么能够允许在世上有那么多的苦难和恶行?此问题在后来的摩尼教(Manieheans)手里(他受到琐罗亚斯德的影响,但是却被琐罗亚斯德教徒看做是异教徒),道德二元论就变成了善恶之间无穷尽的战争。琐罗亚斯德教徒使得波斯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经拥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文化。但是其社会仍处在动荡之中。因此,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发展出了几乎完全以社会和政治问题为核心的哲学。孔子探讨和谐关系、领导与治国之才、彼此相处与启迪之道、自我省察与自我改变以及培养个人道德以避免恶习。儒家的中心目标是提出并培养通向和谐社会之“道”。在仍旧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的政治动乱时期,孔子拥有这种抱负并非偶然。与同时代的佛陀不同,孔子并不打算建立宗教,也不试图以抽象的哲学才智或预言征服他的同胞。然而,他死后,却被整个社会尊崇甚至神化,而儒家——通常与佛教相提并论——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所信仰的宗教。
同样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名为“老子”的第二位哲人(或者可能是一群哲人),他提出了与孔子非常不同的另外一条通往和平与启蒙之“道”的思想体系。(希腊语单词dike,通常被译作“公正”,原意也为“道路”。)与同时代的孔子不同的是,老子更关注于自然,相应地在人文社会方面就关注得少一些。例如,孔子认为某些激情是“不自然的”,事实上这些激情不应当出现在君子合乎体统的生活中。与此相反,老子更崇尚自然,从而更能容忍未受教育、不开化的人们的激情。对孔子来说,至善的生活方式是遵从祖先所建立起来的荣誉和尊敬的传统。对于老子来说,“道”似乎更为神秘。它说不清,也道不明,也无法用诀窍、指导手册或哲学来解释。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找到“道”并根据“道”来生活,道家所教导的是要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作者简介

罗伯特·索罗门、凯瑟琳·希金斯,他们同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教授,亦为一对学术伉俪,罗伯特·索罗门已于2007年过世。这是他们合作的第七部著作。此前出版的6部著作包括《阅读尼采》、《尼采到底在说什么》、《德国唯心主义时代》、《从非洲到禅宗:世界哲学全览》、《哲学简史》、《爱的哲学》等。他们对经典哲学著作的大众化普及在西方影响广泛。

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6/25899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