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2020-06-19 00:00:00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本书特色

用火|药烧出来的一本奇书。打通中国枪炮进化史,颠覆“鞭炮帝国”刻板印象。从皇权到共和,“玩火”是重点。刷新中国火|药历史,讲透火|药政治,说清火|药经济、重现火|药战争、细看火|药技术。从丹药到枪炮,复盘当代中国要看懂的历史K线图。

为什么中国黑科技造就西方霸权?宋元明火枪战争为何被彻底遗忘?中国大炮如何力挽狂澜,在1661年中荷战争中大展神威?欧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从唐朝炼丹炉到北洋旗舰定远号,中国从辉煌坠落到屈辱深渊。从君士坦丁堡沦陷到滑膛枪诞生,欧洲在战火洗礼中极速崛起。中国,西方,在军事格局上分道扬镳,大分流颠覆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明,散落在历史聚光镜下的火枪粉末,引燃思想火光,照亮技术变革。从丹药到枪炮出乎意料的命运,呼应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从火器锻造到文明的冲突,重构军事史上真实的中国。
用火|药烧出来的一本奇书。打通中国枪炮进化史,颠覆“鞭炮帝国”刻板印象。从皇权到共和,“玩火”是重点。刷新中国火|药历史,讲透火|药政治,说清火|药经济、重现火|药战争、细看火|药技术。从丹药到枪炮,复盘当代中国要看懂的历史K线图。 为什么中国黑科技造就西方霸权?宋元明火枪战争为何被彻底遗忘?中国大炮如何力挽狂澜,在1661年中荷战争中大展神威?欧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从唐朝炼丹炉到北洋旗舰定远号,中国从辉煌坠落到屈辱深渊。从君士坦丁堡沦陷到滑膛枪诞生,欧洲在战火洗礼中极速崛起。中国,西方,在军事格局上分道扬镳,大分流颠覆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明,散落在历史聚光镜下的火枪粉末,引燃思想火光,照亮技术变革。从丹药到枪炮出乎意料的命运,呼应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从火器锻造到文明的冲突,重构军事史上真实的中国。 显而易见,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富有、技术先进、国力强盛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怎么在18、19世纪丢掉优势,让位于西方的?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和中国衰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心结,也是一个全球热议的话题。欧阳泰之前的作品《1661,决战热兰遮》,就是以具体战役为原点,探索中国军事与发展模式的真实状况。《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则通过聚焦于火器战争,试图解释中西大分流这一问题。 黑火|药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炼丹术。中国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明黑火|药。自公元900多年*次用于战争,黑火|药时代开始,到公元1900年左右被无烟火|药取代,黑火|药时代结束,前后长达千年。考察黑火|药时代1000多年的历史,能够重新让我们思考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中国又是如何“停滞”的问题。 很多著作中一直广泛流传一种说法: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也没有多少技术创新,所以火|药技术裹足不前。黑火|药传到西方后才被欧洲人开发应用,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欧阳泰认为这是一个“文化迷信”,实际上,早在火|药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就研究了火|药的多种用途,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技术创新也未曾中断,明朝甚至被称为世界上*个“火|药帝国”。 1550—1700年,东西方在军事技术上实力相当,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战争数量下降的“平靖时期”,而欧洲经历了一连串激烈的战争,中国和西方的军事模式才分道扬镳,出现“军事大分流”(Great Military Divergence)。 欧阳泰试图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他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有意把亚洲、欧洲的军事史也纳入讨论,不单追问为何中国被西方越落越远,还要追问为何西方和东亚分流改道。欧洲的军事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轨道,中西两方都互有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军事现代化的动力都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西方化。世界史上的这一进程为火器时代的所有国家都留下了痕迹。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作为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以火器演变视角,讲述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作品,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中国黑科技造就西方霸权?宋元明火枪战争为何被有效遗忘?中国大炮如何力挽狂澜,在1661年中荷战争中大展神威?欧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从唐朝炼丹炉到北洋旗舰定远号,中国从辉煌坠落到屈辱深渊。从君士坦丁堡沦陷到滑膛枪诞生,欧洲在战火洗礼中极速崛起。中国,西方,在军事格局上分道扬镳,大分流颠覆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明,散落在历史聚光镜下的火枪粉末,引燃思想火光,照亮技术变革。从丹药到枪炮出乎意料的命运,呼应世界目前的中国军事格局。从火器锻造到文明的冲突,重构军事目前真实的中国。显而易见,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富有、技术优选、国力强盛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怎么在18、19世纪丢掉优势,让位于西方的?世界目前的西方崛起和中国衰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心结,也是一个优选热议的焦点难题。欧阳泰之前的作品《1661,决战热兰遮》,就是以具体战役为原点,探索中国军事与发展模式的真实状况。《从丹药到枪炮:世界目前的中国军事格局》则通过聚焦于火器战争,试图解释中西大分流这一问题。黑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炼丹术。中国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明黑。自公元900多年靠前次用于战争,黑时代开始,到公元1900年左右被无烟取代,黑时代结束,前后长达千年。考察黑时代1000多年的历史,能够重新让我们思考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中国又是如何“停滞”的问题。很多著作中一直广泛流传一种说法:中国人发明了,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也没有多少技术创新,所以技术裹足不前。黑传到西方后才被欧洲人开发应用,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欧阳泰认为这是一个“文化迷信”,实际上,早在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就研究了的多种用途,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技术创新也未曾中断,明朝甚至被称为世界上靠前个“帝国”。 1550—1700年,东西方在军事技术上实力相当,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战争数量下降的“平靖时期”,而欧洲经历了一连串激烈的战争,中国和西方的军事模式才分道扬镳,出现“军事大分流”(Great Military Divergence)。欧阳泰试图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既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他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有意把亚洲、欧洲的军事史也纳入讨论,不单追问为何中国被西方越落越远,还要追问为何西方和东亚分流改道。欧洲的军事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轨道,中西两方都互有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军事现代化的动力都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西方化。世界目前的这一进程为火器时代的所有国家都留下了痕迹。《从丹药到枪炮:世界目前的中国军事格局》作为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以火器演变视角,讲述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作品,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前言

导言

中国过去的军事样态

“中国是头睡狮。当它醒来,世界都会为之发抖。”拿破仑这句话近来常常被引用,接下来往往就要说,这头睡狮现在已经苏醒。中国人有过保证,他们国家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但世界仍然两股战战。拿破仑的预言看来是要成真了。

但他的预言是在1816年做出的。这头狮子为什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醒来呢?一开始它为什么会睡着呢?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富有、技术*先进、国力*强的国家。它是怎么丢掉了优势,让位于西欧的暴发户国家的呢?或者这么说,那些欧洲的边缘国家,是怎么在1500年之后一跃而起,成为世界主导的呢?

这些都是世界史上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它们催生了无数答案和争论。几乎所有的文献都着眼于经济方面。所以相较于过去,今天的我们知道了中国和欧洲的工资水平、人口出生率、农业生产力等方面的很多知识,却对拿破仑真正意指的那方面了解不足:战争。他的预言其实是在回答他爱尔兰医生的问题:如果英国人进攻中国,会如何。这可不行,拿破仑说,因为中国人一旦被唤醒,“会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找到工匠,他们会建起船队,花一些时间,击败你”。英国人*终真的进攻了中国,后者也确实获得了工匠和谋士。中国后来的现代化道路比拿破仑预想的漫长,但革新者在改革途中确是以军务为重。至今如此。

本书聚焦于战争,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本书也假设,我们能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本书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有意把亚洲、欧洲的军事史也纳入讨论;不单追问为何中国被西方越落越远,还要追问为何西方和东亚分流改道。欧洲的军事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轨道,中西两方都互有影响。

贯穿本书的主题是火器战争。历史学家长期研究火|药革命的影响,但大多关注的是西方。说不定你就听过这个错误但随处可见的说法: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这一文化迷信仍在一些学术著作中广泛流传,甚至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也这么说。实际上,早在此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及其邻国就研究了火|药的多种用途,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然而,人们往往对火|药的亚洲起源视而不见,而多去研究现代早期(公元1500年—1800 年)的火器战争。历史学家认为,**批火|药帝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正是这一时期的“火|药革命”和“军事革命”让欧洲的封建结构改天换地,为西方主宰全球奠定了根基。

但事实上,自公元900多年火|药**次用于战争起,火|药时代开始,到公元1900年左右被无烟火|药取代,火|药时代结束,前后长达千年。考察这整个过程有益于回答或至少厘清,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以及中国又是如何“停滞”的问题。

对于欧洲的活跃发展和中国的停滞不前,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解释理论,那就是“竞争国家体系”的范式。这个理论是说,欧洲国家间的敌对关系迫使它们改进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结构;而集权式统一的中国拒绝尝试和创新,终于裹足不前。这个理论和社会科学本身一样古老,可以追溯到孟德斯鸠,并内含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著作中。今天它更是无处不在,在贾雷德·戴蒙德、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大卫·兰德斯、杰弗里·帕克等观点各异的作家的著作中都能找到它的踪影。中国学者也一样,他们根据这个模型,认为中国作为统一的国家,缺乏竞争中的欧洲国家那样的发展动能,虽然他们中一些人也认为缺乏竞争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

当然,任何一个学习中国史的学生都知道,中国历史上不乏战争,还有各地域之间的竞争。“中国”这个暗示了国家统一状态的特定词汇,实际上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是缺位的。*著名的分裂时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许多学者都把这一时期明确地和欧洲近代相比较,认为这两个时期有相似的军事和政治发展。比如,伟大的杰弗里·帕克在他的《军事革命》(The Military Revolution)一书开篇就讨论了中国的战国时代,认为它和欧洲近代一样,连年战争让国家权力集中,在军事战法、技术、组织和运输方面都有创新的发展。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战争和内斗的时代,然而学者总是忽略这一事实,夸大中国统一帝国的属性。本书的假设就是,这些时期对于理解世界史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华帝国晚期(Late Imperial Age,1368—1911),这是许多学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统一和停滞时期。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确是高度统一,这没有疑问;但同时,这两个时期也有激烈的战争,尤其是改朝换代的年份(1368年和1644 年)。这并不奇怪,但非专业人士可能会惊讶于改朝换代的过程历时之长、争斗之烈。从元朝(1279—1368)到明朝的更替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从1350年左右群雄并起、兵戈相向开始,历经了割据势力的血腥争斗(1352—1368),历经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为求统一的武力征伐,历经了他死后残酷的夺位之战,历经了他好斗的儿子、著名的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的统治——其在位时发动了对越南和蒙古的远征,*后还有一段兵乱时有时无的时期,直到1449年才终归平静。总之,明朝的更替整整持续了一个世纪,从135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1450年左右方才结束。这一时期战争频频发生,对抗激烈,规模远大于同期西欧的战争,大军往往十万之众,装备火枪、火炮、火球、火箭,隳突东亚……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目录

导言 中国过去的军事样态

**篇 源起中国

**章 沸腾大地:宋朝的战国时代

第二章 早期的火|药战争

第三章 蒙古战争和枪的演化,1211—1279

第四章 洪武:火|药皇帝

第二篇 欧洲造出了枪炮

第五章 中世纪的枪炮

第六章 巨炮:为什么是西欧而不是中国研发出了大炮

第七章 经典火炮在欧洲的发展

第八章 欧洲的火|药时代

第九章 拥有火炮的野蛮人:中葡碰撞1521—1522

第三篇 并驾齐驱

第十章 佛郎机铳

第十一章 演习、操练和西方的崛起

第十二章 东亚的滑膛枪

第十三章 十七世纪:并驾齐驱的时代?

第十四章 欧洲的海上优势

第十五章 复兴城堡:欧洲扩张的利器

第四篇 军事大分流

第十六章 鸦片战争和大分流

第十七章 现代化时刻:鸦片战争改革

第十八章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黑火|药时代的结束

结语 新战国时代?

致 谢

附录1 时间线

附录2 数据信息

注 释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节选

第十章

佛郎机铳

一位学者在*近的书中写道,宋朝以后,中国人“对外面的思想和创新都鲜少兴趣了”。这个观点的流行简直莫名其妙。历史学家们有的说“儒家赶不上技术这班车了”,有的说中国的官僚阶层觉得“战争器具不入他们法眼”,有的说“中国朝臣认为火药技术低微、吵闹、肮脏”,有的说儒家官僚不愿与此等“奇技淫巧”有何瓜葛,有的说“中国官吏无法承认夷人高超的事实,也无法向其学习”,有的说儒家子弟“有文化上的高傲,抗拒改变”,有的说中国官僚“没有能力改进火炮枪铳的杀伤力,只是做出一副无意为之的样子”。坚持以上观点的人都该好好看看,儒家文士汪鋐及其同时代人是如何潜心研究军事问题,又是如何积极改良西方火炮的。

汪鋐是标准的士大夫阶层,自小尊习孔孟。1502年他科场一举通过殿试。殿试是三年一试,全中国也仅有三百名举子可以通过,由此他进入了*高的官僚阶层,但直到大败葡萄牙人之后,才开始飞黄腾达。

1529 年,他上书建议沿长城布设佛郎机铳:

“今塞上墩台城堡未尝不设,乃寇来辄遭蹂躏者,盖墩台止瞭望,城堡又无制远之具,故往往受困。当用臣所进佛郎机。其小止二十斤以下,远可六百步者,则用之墩台。每墩用其一,以三人守之。其大至七十斤以上,远可五六里者,则用之城堡。每堡用其三,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远近相应,寇将无所容足,可坐收不战之功。”

中国皇帝同意了这个计划,官修《明史》记载道:“火炮之有佛郎机,自此始。”汪鋐成为佛郎机铳的提倡者,为此在党争中不惜搬弄手腕。一次,一个对手笑话他为佛郎机铳上疏的文字,汪鋐竟然把他从兵部郎中贬黜为铜仁知府。人们笑话这个可怜人:“君被一佛郎机,打到铜仁府。”

可*终还是汪鋐的对手胜利了。他职位遭革,甚至几乎从历史记载中被抹去。官定的《明史》里没有他的小传,《明实录》也把引进佛郎机铳的功劳给了别人。直到今天,汪鋐的名声才渐渐恢复。一座纪念他的祠堂至今还在,虽然貌不惊人,但好歹有了新匾额,也有一些组织在呼吁重修。他现在被尊为中国反帝国主义者获胜的**人,“是中国*早率军抗击西方葡萄牙殖民者‘佛郎机’入侵的要臣……也是中国引进学习西方先进武器并进行大规模推广、使用的**人”。另有一篇中文文章称,汪鋐对葡萄牙人的胜利“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侵略斗争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是历史上**位倡导‘ 师夷制夷’的军事家”。

汪鋐确实对学习西方火炮的事业贡献不菲,但他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人,也不是**人。对西方枪炮的兴趣广泛存在。实际上,在中葡战争之前,葡萄牙人的火炮就进入了一个人的武库之中,这个人就是五百年来*有名望、*有影响的儒家学者——王阳明(1472—1529)。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相关资料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部极具突破性、学术功力深厚且文笔流丽的作品。这本书对读者来说价值很大,尤其是对军事史充满好奇心与热情的读者。”

——《华尔街日报》

“在对亚洲和西方军事创新的深入比较与研究中,欧阳泰挑战了传统观点。所谓的传统观点是:西方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能解释西方在‘后中世纪时期’的全球优势。”

——《南华早报》

“在历史学家的视野里,技术的进步多半来自于战争的需要。欧阳泰教授纠正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看法,即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但没有用在军事上。《从丹药到枪炮》证明,中国在18世纪后相对于欧洲的衰落大概跟战争数量的下降有关,而欧洲则因为高频的战争持续了技术的进步。”

——张军(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发明了火·药和火器。而在19世纪,西方是如何并击败中国的呢?《从丹药到枪炮》对于研究、解决这一未解之谜是不可或缺的。”

——贾雷德·戴蒙德(思想家,《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有了一个从欧亚大陆两端重建的火器发展历史。欧阳泰是个谨慎的优秀历史学家,同时也充满讲故事的热情,他认为火器战争时代由中国和欧洲共同缔造——让争议开始吧。”

——卜正民(加拿大汉学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1840年之后,中国人做过很多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就事论事的角度:中国既然是被西方用大炮轰开国门的,那么为什么不看看我们在火|药发展历程中是怎么落后的?”

——张玮(馒头说创始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这是一本出色的书,充满了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这是中国和欧洲火器演变的平行历史,着眼于解释更大的文明结构。”

——泰勒·考恩(美国经济学家,入选《外交政策》“全球100位思想家”)

“欧阳泰消解了许多人的某种观点——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欧阳泰并不是提出中国文化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的学者,但他在这个方向上所做的引导工作,迄今为止,比任何学者都要深刻。”

——梅兆赞(《泰晤士报》资深撰稿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我多年来读过的令人心动的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军事历史著作之一。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国早期火器的历史中学到许多美好的东西。中国在17世纪始终具备挫败欧洲淘金者的能力。欧阳泰为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金世杰(古根海姆奖得主,威尔逊中心研究员)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个重要的修正主义历史读物,它汇集了大量新的信息与解释,并将成为必不可少的读本——备受欧洲和中国早期现代史学者的争论。”

——约翰·威尔斯(美国汉学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学术精品,关注的主题实为中西间的‘军事大分流’,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学术‘预流’,史料选择精准而兼顾生动。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通俗易懂,在赋予读者别致的阅读情趣同时,以大历史的格局和比较军事史的视角来研究东西方的大分流,见解独到。”

——张晓东(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本从头到尾都很有趣,也写得平易近人的重量级好书。……恭喜欧阳泰写出这样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书,不仅学界都深受感动,同时他也证明了研究中国史就该重视军事史,而且中国军事史是世界军事史的关键要素。”

——杰里米·布莱克(英国历史学家)

“欧阳泰这本吸睛的新书翻转了我们许多关于火器战事与西方军事革新的固有观念。他检视了火器在中国与欧洲的发展史,藉此证明中国也曾为了适应自己的需求而屡屡进行实验,并且采用新式火器。只不过,如此重视变革的中华帝国后居然成为自身军事成就的大受害者。任何人若想了解战争、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亚洲或欧洲的关系,都非读这本书不可。”

石康(美国历史学家,南密西西比大学战争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欧阳泰不只打破传统军事史的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其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种观照全球的研究模式,而且也以强而有力的方式提醒我们,战争史研究不只是让我们看到战场上的输赢而已。……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战争与社会之间长期的共同演化关系,还有这与世界史的那些关键问题有何关系,好赶快看看这本书。”

——大卫·费德曼(美国历史学家,《亚洲研究季刊》专栏作家)

“欧阳泰新作《从丹药到枪炮》的写作风格一如《决战热兰遮》般深入浅出,但又视野宏大。作者利用庞大的文献资料钩画出东、西方战争的统计资料,呈现了他所谓的‘大清和平时代’,以及东、西方在火器上所产生的‘分流’。中国早于欧洲所发展出的连环射击战术、朝鲜火枪兵在雅克萨战役扮演的角色等等议题,都具体响应了全球史的‘大分流理论’,也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掌握与说故事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军事史有卓越贡献的著作。”

——黄一农(历史学家,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热兵器’的视角切入,欧阳泰以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证据,论述中国由宋代至元、明时期曾经有过的先进地位。随后他指出明代中期、清代中期的两段和平安定,松弛掉武器研发的热度。相对地,西方国家却在战火频仍中脱胎换骨,武器与战技日新月异,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于焉加剧。《从丹药到枪炮》聚焦于全球化发展历程中的军事层面,强调竞争的意义,令人不禁想起二次大战结束后,著名经济史家内夫(John U. Nef)的名著《战争与人类的进步》(War and Human Progress: An Essay on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值得读者省思。”

——陈国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这本书在西方学术界造成相当大的轰动。在论述中西军事的消长上,作者将亚洲史与欧洲史对照起来讨论,提供一个比较性的开拓视野,书中颇有创新与推翻前人之处。例如,过去对于中国在军事上的积弱不振,常会用文化的解释,认为是因为儒家推崇和平思想所造成。可是作者指出,自宋代开始,中国有好几百年都没有停止过军事上的创新,领先西方长达四、五百年。”

——王成勉(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探讨一千年火器技术的发展,透过火器的使用,重新审视东西方科技史的变革,从军事史角度对于所谓‘大分流’理论—近代西方何以兴起?中国为何衰败?做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作者有别于前人研究,认为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一样深具军事创新的能力,在1550-1700年期间,双方军事实力仍旗鼓相当。近代中国积弱不振主要是自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中国进入将近一个世纪的长期承平,军队战力因此减弱,军事革新迟缓,遂无法应付来自于工业化西方列强的军事挑战。作者欧阳泰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及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史专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所以能兼治东西方历史,写出这本深具启发性的好书。”

——杨维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作者简介

欧阳泰(Tonio Andrade)

埃默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师承汉学宗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欧洲史宗师帕克(Geoffrey Parker),海外中国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全球史以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对中国军事,尤其是热兵器(火铳、火炮、火枪等)有深入研究。著有《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次胜利》。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见识丛书29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6/259375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