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020-06-19 00:00:00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本书特色

  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热门的理论话语,也是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伍俊斌、郭丽兰、李鹏、杨丹娜、詹扬扬编著的这本《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聚焦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中国风格与广东特色的紧密结合。着重探索了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制度发展、广东政治协商规程与协商民主制度创新、人民政协界别与协商机制创新、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与路径、协商民主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重要论题。以期对推进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有所助益。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内容简介

  伍俊斌、郭丽兰、李鹏、杨丹娜、詹扬扬编著的这本《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围绕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从以下不同侧面对协商民主进行研究和阐述: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制度发展、广东政治协商规程与协商民主制度创新、人民政协界别与协商机制创新、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与路径、协商民主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等。这些研究和阐述,既有对西方协商民主的评介和借鉴,也有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证考察和学理分析,还有对协商民主的历史追溯,并立足现实展望了协商民主的未来发展。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目录

前言
**章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现实背景:自由主义民主的衰落与危机
    (二)理论渊源:参与式民主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与反思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协商民主的兴起
  二、协商民主的主张及其对传统民主观念的重构前言
**章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现实背景:自由主义民主的衰落与危机
    (二)理论渊源:参与式民主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与反思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协商民主的兴起
  二、协商民主的主张及其对传统民主观念的重构
    (一)协商民主对传统民主观念的反思
    (二)协商民主对主流民主实践的批评
    (三)协商民主对传统民主观念的重构
  三、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二)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两种主要形式
    (三)中国协商民主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四)协商民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章  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制度发展
  一、人民政协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人民政协的主要历史贡献
    (一)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
    (二)为建设新中国及探索改革道路贡献了力量
    (三)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三、人民政协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的新发展
    (一)西方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和完善
    (二)中国协商民主概念发展的文献考察
    (三)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内涵有异
    (四)西方协商民主处理群体事件的经验借鉴
  四、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明确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质的规定性
    (二)与时俱进,创新人民政协制度
  五、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建议
    (一)对发挥人民政协重要作用作出制度安排
    (二)完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三)推进广东协商民主实践
第三章  广东政治协商规程与协商民主制度创新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一)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
    (三)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
  二、广东为协商民主制度建构探索新路
    (一)广东率先出台《规程》,创新政治协商规范
    (二)《规程》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三)《规程》的创新和亮点
    (四)《规程》是政协法制建设的*新实践
    (五)《规程》亟待完善的论题
  三、协商民主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协商民主是完善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协商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发展协商民主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四章  人民政协界别与协商机制创新
  一、人民政协界别的变迁及其功能
    (一)人民政协界别的概念演变
    (二)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变迁
    (三)政协界别的作用与功能
  二、新时期政协界别凸显的若干问题
    (一)现有界别的涵盖面问题
    (二)相关界别的交叉问题
    (三)特邀界别的产生和参政能力问题
    (四)民主党派的界别作用发挥问题
    (五)某些界别的行政色彩浓厚问题
  三、合理调整和完善界别设置
    (一)适当增加界别
    (二)调整有关界别
    (三)细化界别内部划分
    (四)调整界别比例构成
    (五)增加社会组织界别
    (六)增强民主党派的党派性
    (七)规范特邀阶层内部构成
  四、建立健全界别协商机制
    (一)增强界别委员的政治协商能力
    (二)加强界别委员的多层面沟通
    (三)完善界别工作平台
    (四)界别工作方式创新
    (五)健全界别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
第五章  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与路径
  一、互联网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一)公共空间的契合
    (二)参与模式的契合
    (三)控制结构的契合
  二、网络协商民主的现实限度
    (一)数字鸿沟与少数人的民主
    (二)群体极化与非理性协商
    (三)信息控制与有限效果
  三、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
    (一)网络协商民主与政府积极作为
    (二)网络协商民主与公众个人素养
    (三)网络协商民主与网媒管理创新
第六章  协商民主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价值
    (一)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尺
    (三)监督公共权力的关键要素
    (四)提升政治权威的有效途径
    (五)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夯实物质基础
    (三)推进基层民主
    (四)遵循渐进有序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挑战
    (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
    (二)自主性与被动性并存
    (三)实质性与形式性并存
    (四)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五)微观参与多于宏观参与
    (六)执行参与多于决策参与
  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参与制度
    (二)培育社会组织
    (三)提高公民素质
    (四)促进网络参与
  五、协商民主是扩大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
    (一)协商民主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二)协商民主培育政治参与文化
    (三)协商民主减少非制度政治参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作者简介

  伍俊斌,男,1978年生,湖南新化人。中共中央党校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社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政治学原理和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参与国家课题2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合著3部。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人民网、新华网等转载。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6/260237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