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与遏制-中美博弈的历史逻辑 本书特色
为什么“南海议题”掀起巨澜?为什么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相继陷入混乱?为什么伊朗核危机骤起,美国会不会轻启战端?为什么美欧“表兄弟”渐行渐远?地缘冲突不断,币缘政治凸显,世界怎样转型?《超限战》作者王湘穗十年战略思考录,剖析全球热点、指点世界大势。美国重返亚洲,隐藏什么战略困局?中国未来20年,如何进行战略布局?整合东亚,经略中亚,倚陆向海!
赶超与遏制-中美博弈的历史逻辑 内容简介
《赶超与遏制:中美博弈的历史逻辑》从国际局势、战略、军事、经济四个角度,审视全球格局,寻找中国所处的战略位置,思考中国未来20年的全球大战略如何布局。分析美国战略发展和运行轨迹,研究大西洋轴心濒临瓦解、太平洋世纪正在成形的全球变局,揭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双重背景——为与扩张的欧元区竞争,把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亚太框架,以确保亚太“美元湖”的安全。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为了缔造21世纪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
亚太是亚太人民的亚太,“共创共享”是中国的亚太战略。中美战略博弈的本质区别在于,是独占利益,还是分享成果。中国的亚洲战略固然要考虑到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保持战略自主性——持重内敛,顺应世界大势;共享发展,可得亚太民心。
赶超与遏制-中美博弈的历史逻辑 目录
自序 赶超与遏制的历史逻辑
局势篇·导读
**章 纵论天下局势
一、开战:中国须防池鱼之灾
二、伊拉克战争:呈现战争新趋势的一个样本
三、普京的俄罗斯:重拾大国自信
四、兵无常势:俄格6日战争评点
五、天安舰事件与黄海军演
六、打击利比亚,地中海不太平
七、利比亚会变成“大号索马里”吗?
第二章 中东大乱局
一、阿拉伯世界为何动荡
二、危机深化与全球转型(上)
三、危机深化与全球转型(中)
四、危机深化与全球转型(下)
赶超与遏制-中美博弈的历史逻辑 相关资料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正在发生的全球变局,它就是——大西洋轴心的瓦解与太平洋世纪的浮现。这是一个关于权力转移的历史故事。尽管所有的当事人还无法知道它的具体情节和未来轨迹,但重要的是,它已经开始了。
世事如棋。黑白布局,各竞其技,遏制者握先机之利,追赶者有后发优势,输赢并无定数。60
年中美弈局已入中盘,在你来我往的过招中,资本家的美国搁置了赢者通吃的奢望,初入“世”的中国亦丢掉了承平发展的幻想,双方渐入国际政治博弈的佳境———在更高目标约束下的互有进退。
——王湘穗谈中美局势,引自《赶超与遏制》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本质上是要独占亚太利益,这是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国际政治新版本。中国的亚太战略是“共创与共享”——共享成果是目标,共创发展是手段与路径。这是与全球多极化相呼应的区域战略。据此应秉持“避实就虚、海陆均衡”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不要随着美国的节奏起舞,尤其不能在美国设定的议题下和区域内起舞。对于有争议的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应不应该去解决,而是解决的时机对不对、我们的能力够不够?保持战略自主性,“致人而不致于人”是中国古代战略家的智慧,我们应该继承。
——王湘穗谈中美战略,引自《赶超与遏制》
战争是旧格局的终结者,也是新世界的清道夫。如果把信息化的世界比作一部电脑,那么战争就可能让它“归零”。所以,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都不要忘记在这个充满缺陷的尘世上,战争握有最终的裁判权。
近几十年,美军打一仗进一步,甚至进几步,在军事创新中遥遥领先。我军是追赶者。当代技术的多样性为武器发展和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只是需要我们有突破窠臼的勇气和独到的创意。中国的安全环境不同于美国,战略目标、装备也不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跟美国人的路径走?齐白石对徒弟们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在跟踪模仿美军时应该记住这句话。
——王湘穗谈中美军事,引自《赶超与遏制》
我们处在全球动荡之中,一个全球范围的、综合性、长时期的危机周期已经来临。
这次的全球经济危机,不是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危机,也不是莱茵模式、日韩、拉美模式的危机,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危机,而是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大危机。在危机冲击下,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或混合型的经济模式——它能够抑制资本无限攫取的天性,实现在北南国家间分享资源与利益,使人类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了30
年“发展是硬道理”的效率优先改革之后,中国的改革重心应该调整为“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公平优先、结构优先的改革。目前的国际形势正有利于我们的调整,这或许是危机带来的机遇。
——王湘穗谈世界经济,引自《赶超与遏制》
赶超与遏制-中美博弈的历史逻辑 作者简介
王湘穗,退役空军大校,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航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航空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长年关注和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及中美战略问题。著有《超限战》(合著)、《新战国时代》(合著)等经典作品。2010年推出《超限战(白金纪念版)》(合著)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