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 本书特色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 内容简介
公共服务提供是支撑社会消费支付能力和信贷能力的制度条件。在转型社会的语境下,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来自公共服务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只有进行“公众赋权”,来自既得利益共同体的阻力才能有效突破。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用“多中心治理”的方式来填补政府过度监管力量退出后产生的秩序和权威真空。事业单位改革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定执行机构和公务法人的组织机构制度。本书将在操作层面提出改革后事业单位组织制度运行的建议。
事业单位应通过预算民主开源节流,其收费和定价应得到有效控制,应通过强化绩效审计和公众信息披露来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成本。事业单位职工薪酬和养老制度改革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应在转轨过程中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其中按照年龄和资历区别对待的聘用方式改革的试点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本书翻译了英国关于公共机构设立和监管的部分操作规程,供读者对照参考。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 目录
上篇 中国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
**章 中国公共服务提供者改革概述
1.1 转型期的公共服务提供者
1.2 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骤:分类
1.3 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重建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关系
1.4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多中心治理
1.5 中国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中的信息分配问题
1.6 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与产权多元化问题
第二章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组织制度和治理结构
2.1 公立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组织制度:其他国家的经验
2.2公立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组织制度:香港特区的经验
2.3公立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组织制度改革:中国地方的经验
2.4 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中的理事会制度设计
2.5 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制衡原则
2.6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中的外部制衡原则
第三章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财务控制制度改革
3.1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财务控制的两大问题
3.2公共服务提供机构财务控制的原则
3.3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绩效预算约束
第四章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阻碍和突破
4.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阻碍
4.2事业单位职员制改革的突破
4.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突破
结语
下篇 英国公共机构:部委指南
**章 公共机构的个案评估和分类
1.选择
2.分类指南
3.确定类别
4.咨询协调
第二章 公共机构的政策及特点
1.中央政府公共机构的定义
2.“非政府部委公共机构”(non—departmentalpublic bodies,ndpb)
3.政府对于“非政府部委公共机构”的政策
4.采用“非政府部委公共机构”模式的条件
5.成本估算
6.问责性
7.公共机构的不同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8.总结
第三章 设立新的公共机构:立法要求
1.简介
2.所有新设公共机构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吗?
3.一般原则——公共机构和政府部委各自的权力
4.公共机构的权力与义务
……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 节选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内容简介:公共服务提供是支撑社会消费支付能力和信贷能力的制度条件。在转型社会的语境下,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来自公共服务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只有进行“公众赋权”,来自既得利益共同体的阻力才能有效突破。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用“多中心治理”的方式来填补政府过度监管力量退出后产生的秩序和权威真空。事业单位改革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定执行机构和公务法人的组织机构制度。《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将在操作层面提出改革后事业单位组织制度运行的建议。事业单位应通过预算民主开源节流,其收费和定价应得到有效控制,应通过强化绩效审计和公众信息披露来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成本。事业单位职工薪酬和养老制度改革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应在转轨过程中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其中按照年龄和资历区别对待的聘用方式改革的试点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翻译了英国关于公共机构设立和监管的部分操作规程,供读者对照参考。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 相关资料
同时又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强化对其业务活动的监督和约束。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是我国事业单位体制的核心关系。“政事不分”既是目前事业单位体制需要改革的基础原因,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政事同盟”现象在我国极为普遍。任何事业单位都有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领导也由政府部门领导直接任命。政府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而事业单位却在挂靠政府部门中得到诸多好处,如信誉资源、行政保护等等。当“政事同盟”面临威胁时,其各自拥有的差异且互补的资源,更有利于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这是造成当前公共利益部门化、泛政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因此,“政事分开”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这点已经得到公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明确将“实行政事分开”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之一,在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主张“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我国各地方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是从编制、人事和财政等方面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而不是从根本上触及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解决“政事关系”,那么改革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就是必然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方向要求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政策引导,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定代表人),监管国有资产,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独立开展活动。通过改革,应达到如下目标:一是把政府部门从“办事业”中解脱出来,使政府行政部门集中精力履行社会管理监督职能;二是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分割的问题,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统筹能力和管理水平,政府部门不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 作者简介
王千华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大学一香港科技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中国公共服务的法定机构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