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将中国的发展与变革置身于变局的世界中,在“三大革命与格局剧变,繁荣的要义和消涨的变迁,危机与改革”的巨幅场景里,通过对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及问题梳理,明确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成长与变化新时代缔造繁荣的真谛。在it革命、低炭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只有以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搏击宇内、争流万邦,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以此为基础,系统提出了对中国发展与变革的具体建言: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变革社会机制,改革社会结构,以全新的姿态创造全民共享的繁荣,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为此,需要着力改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户籍制度、强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需要将高能耗、高污染发展转化为绿色、低炭发展,还需要将弱元(人民币)/出口依赖型经济打造成强元/内需主导型经济。
本书的特点在于产学官研齐聚一堂,他们深谙自己的领域并身体力行,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直面中国发展与变革的热点、困点与兴奋点的同时,各展其才,深入浅出,俯拾中国两个三十年的历史片段,前瞻第三个三十年的行进轨迹,通俗生动地将自己累积的思考分享给每一位读者。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价值所在。
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 内容简介
从1949年到2009年,新中国走过两个三十年。
**个三十年,我们自力更生地实现了初步重工业化,从强敌环视中突围。但计划经济与政治运动却导致经济活力丧失殆尽。
第二个三十年,改革开放释放封存的活力,一个新兴经济大国横空出世。然而二元社会结构和再分配机制的缺位却把中国分化成沟寒壑彻的阶层社会。
今天,步入第三个三十年的共和国再一次直面历史转折关头,变革的步伐将迈向何方?
本书的作者们通过多年交流和探讨,在对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取得了共识的基础上,各自撰写熟悉领域的章节集结成书,旨在剖析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探求社会结构的变革,为改革提供政策性的思考素材和建议。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浪潮、it革命、金融风暴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向何处去的高端政策论衡。
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 目录
序 变局的世界与变革的中国
**章 探求科学发展新理念
第二章 实现内需型经济增长
第三章 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
第四章 推进形成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
第五章 创建新农村
第六章 探索土地制度改革——成都调研剖析
第七章 思考财税体制变革
第八章 重构经济结构
第九章 走向创新型国家的抉择
第十章 营造知识经济时代大城市群
第十一章 全球经济大转移中的机遇与战略——香港案例研究
第十二章 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 节选
《第三个三十年》的作者们通过多年交流和探讨,在对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取得了共训的基础上,各自撰写熟悉领域的章节集结成书,旨在剖祈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探求社会结构的变革,为改革提供政策性的思考素材和建议。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浪潮、IT革命、金融风暴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向何处去的高端政策论衡。从1949圭到U2009年,新中国走过两个三十年。**个三十年,我们自力更生地实现了初步重工业化,从强敌环视中突围。但计划经济与政治运动却导致经济活力丧失殆尽。第二个三十年,改革开放释放封存的活力,一个新兴经济大国横空出世。然而二元社会结构和再分配机制的缺位却把中国分化成沟寒壑彻的阶层社会。今天,步入第三个三十年的共和国再一次直面历史转折关头,变革的步伐将迈向何方?
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 相关资料
插图:但在具体的经济工作中,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也不应泛化,不能把任何行为都说成是从国情出发,更不能把国情当成不作为或少作为,当成不遵循规律、不讲求科学的“借口”。这里所说的国情是指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所决定的,如人口、耕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而不是社会性质方面的。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多、农民多,因而“亦工亦农”的“候鸟”式的农民工将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存在的现象。其实,日本、韩国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大约也只用了30年就完成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及他们的家庭成员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过程。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农民工”问题,我国是由于实行特殊的户籍制度,切断了劳动力集聚必然伴随人口集聚的规律,才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及农民工问题。再如,我国人口多、农民多,大城市不可能承载这么多农民,所以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和定居。但是农民用脚投票的结果却是,更多地到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也是到了那些位于大城市周边或位于城市密集区的小城镇,因为这里有就业、收入高。还有,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所以就必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就要大力吸引外资,甚至可以把世界工厂都搬过来,为世界68亿人口生产工业品。但是,这种观点在注意到就业压力大的国情时,却忘掉了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扩大就业,但会占用更多土地、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污染,把我们有限的宝贵资源更多地用来提高外国人的生活水平,却把污水留给了我们,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留给了我们。重视国情,注重遵循规律落实到具体的经济工作中,须处理好三个关系。1.置遵循规律于首位这是一个顺序问题,即规律第一还是国情第一。实事求是我们的思想路线,这里的“实”是实践,“求”是探索,“是”是规律,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践中探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的尊重事实和不说谎话。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首先也应该是规律,其次才是具体时空下的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实际情况,前者是“大实际”,后者是“小实际”。可见,在遵循规律基础上把握国情,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 作者简介
周牧之,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196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曾供职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历任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国际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啥佛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杨伟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曾上山下乡、当过工人和教师,1989年调入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国家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是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之一;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计划纲要的起草,负责“十五”和“十一五”计划纲要起草和组织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