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本书特色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究丛书之一。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章。其主题是台湾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内容涵括台湾政治转型的全过程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以1986年到2008年间发生的事件为主,同时在论述时作必要的前后延伸,以探寻历史缘由和未来走向。鉴于台湾的政治转型与台湾涉外关系,特别是美台关系,有难解之缘,而台湾的涉外关系又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起伏变化,本书也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台湾的政治转型不但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还通过台湾的涉外关系,特别是美台关系,间接决定两岸关系的演变方向。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目录
**章 导论
第二章 台湾政治转型的原因
**节 政治转型的观察视角
第二节 政治转型前的权力体制
第三节 外因诱发的合法性危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台湾政治转型的启动
**节 由威权体制回归“宪政”体制
第二节 政党政治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民进党走向执政之路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政治转型的嬗变
**节 政党轮替的早熟症候
第二节 民进党之由盛而衰
第三节 政治体制的弊病与改革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节选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认为台湾政治转型的启动,带有明显的外生型发展特点,与台湾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相映成趣。追根溯源,国民党当年在台湾地区延伸一党专制统治,是以“动员戡乱”、“反共复国”为口实,以美、日等西方列强为后盾的政治嫁接,而非植根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政治民主化,跟台湾在19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固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更直接的原因却是外部条件的变化。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相关资料
插图:本书第一章旨在说明研究缘起和基本分析框架,作为以后各章的推论依据。第二章探讨台湾政治转型的原因,从文献检索人手,对源于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发展途径对台湾政治转型的解释力度提出质疑,进而将观察的视角聚焦到台湾政治发展的外生型特点,分析转型前国民党威权统治的制度张力及其所赖以生存的“合法性”理由,讨论外部条件的变化和岛内政治精英的互动,说明台湾政治转型的关键诱因来自外部。第三章考察台湾政治转型的启动过程,说明台湾的政治民主化过程属于执政党和党外力量共同推动的改革模式或亨廷顿的“变换”(trans placement)模式。台湾政治转型的顺利启动,源于国民党改革派的“求新图变”意识和党外温和派体制内抗争路线的结合。“党禁”和“戒严令”的解除,“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选,北、高两市市长和最高领导人的直接选举,为民进党提供了走选举路线的制度条件。李登辉执政后以民进党和民间力量为奥援,排挤国民党内的大陆籍势力,淡化统一诉求,带动国民党由使命型政党向掮客型政党转型;民进党则利用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在暂时收敛“台独”诉求的同时,迅速走向执政之路,最后导致了台湾的第一次政党轮替。第四章解析台湾政治转型的嬗变过程,说明2000年台湾出现第一次政党轮替,带有明显的早熟症候。民进党利用国民党的分裂侥幸上台,既没有做好执政准备,也不具备执政实力。本章通过梳理民进党由盛而衰的历史脉络,分析民进党的治理危机和选民投票行为,论证了民进党执政失败的必然逻辑;继而从制度演进和比较研究的视角,审视权力体制的内在张力和运作弊端,剖析台湾“立法院”选制改革的博弈过程,探讨选举制度改革对政党生态的影响。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作者简介
林冈,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项目研究员兼中国课题负责人(1999—2005),美利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兼职教授(1999—2001),全美中国政治研究学会候任会长、会长(1997—1999)。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1997)、硕士(1994),厦门大学台湾研究硕士(1984),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1982)。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比较政治、民主理论、中国政治和台湾问题。主要著作包括《江泽民之后的中国》(英文,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