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诸多关系。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其中*基本、*重要的关系。党群关系的和谐状况,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是党执政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密切党群关系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过失误。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本书在系统梳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吸收借鉴了党的历史上以及国外政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多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密切党群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读性。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 目录
**章 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2.列宁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3.中共领导人对党群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人民群众与党的领导
1.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2.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富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三、人民群众与党的建设
1.党的理论创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2.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
3.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是党的组织成分的重要来源
4.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和谐社会中的党群关系
1.“和谐社会”的内涵
2.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和谐的党群关系的特征
第二章 放眼世界
——国外政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
一、苏共丧失民心的深刻教训
1.苏共丧失民心的原因
2.苏共丧失民心的历史教训
二、西欧社会党党群关系嬗变的启示
1.党群关系疏离是西欧社会党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2.西欧社会党党群关系疏离的深刻反思
三、越南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
1.越南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2.越南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启示
第三章 风雨同舟
——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演变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阶层结构
2.党在群众基础问题上的认识
3.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1.党的群众基础的历史性变化
2.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新认识
3.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失误
4.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第四章 血肉相连
——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党群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1.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动因
2.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
3.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
二、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变化
1.工人阶级的深刻变化
2.知识分子阶层的新变化
3.农民阶级的新变化
4.社会新阶层的崛起
三、社会阶层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1.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2.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3.农民阶级新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4.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山重水复
——新时期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中的偏向
1.对经济发展理念的误识,导致社会系统诸要素的不协调
2.经济体制转轨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群体利益的矛盾
3.生产力不发达和资源相对短缺,制约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民主政治机制的不完善
1.民主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发挥
2.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影响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权的行使
3.基层民主机制不完善阻碍了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三、公共权力的违规运作
1.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2.权力腐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度
四、社会政策的缺位
1.就业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2.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不平衡加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
3.教育保障与住房保障问题影响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
五、国际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低潮影响了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一
2.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消解了部分群众的政治辨别力一
3.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涌入引发部分群众价值观念的嬗变
第六章 任重道远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2.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3.把“协调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保证
二、整合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
1.充分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2.整合利益关系要运用法律和政策两大手段
三、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厘清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关系
2.完善政治参与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
1.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生命线”的理念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创新
五、吸收各阶层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覆盖面
1.吸收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
2.解决党组织发展工作中的难点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前提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
2.党风廉政建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监督两大功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 节选
**章 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命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政党与社会各方的关系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协调的过程中,社会发展中的利益调整,决定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冲突或者社会矛盾是难免的。这种矛盾在执政条件下,容易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党群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因此,能否把党群关系解决好、维护好,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思想以新的内容,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政党必须集中本阶级的力量,同时还应聚合本阶级以外的其他政治力量。为此,政党在保持自身阶级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并时刻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这是政党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核心要素。对此,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在其论著中做了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提过党群关系的概念,但他们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和革命首创精神,并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处在无产阶级政党刚刚诞生的时期,他们更多阐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合理性,从而论证无产阶级政党取代已有的其他工人政党而成为无产阶级领导者的资格。围绕着这个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有关党群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
(1)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过程中,高度赞扬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精神,肯定了他们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强调工人阶级在革命发展进程中是整个民族利益的代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同时他们认为,工人阶级要完成崇高而宏伟的历史使命,单靠自己一个阶级的奋斗,只能成为“孤鸿哀鸣”,注定是不能成功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决定着历史的结局。无产阶级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而后才解放自己,因此无论是在革命中还是在建立的新社会里,无产阶级政党除依靠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还必须依靠*广大的劳动群众。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断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必将不断扩大。基于对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对待已经形成的工人政党、社会主义民主党派和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和策略,强调要根据无产阶级事业的现实需要,对它们进行联合。“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①。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向共产党人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共产党人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除了要紧密联系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的各种运动外,在不放弃自己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不断扩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2)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利益问题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他们阐述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时候也更多地从利益人手。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恩格斯也指出:“我们党内可以有来自任何社会阶级的个人,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任何代表资本家、中等资产阶级或中等农民的利益的集团。”②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③。在以上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他们的主张和行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④,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⑤。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无产阶级应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认为人民群众是被动地接受党的领导和代表,他们深刻感受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①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接受党的领导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实践不断创造着历史。
(3)工人阶级政党可以向一切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人开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其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如何看待非无产阶级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入党问题。世界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诞生于无产阶级人数众多、工人运动发达的欧洲各国,它们的成分几乎都由清一色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因此,强调用组织的纯洁性来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既是维护自身独立性的需要,也有现实的可能。但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必然会有其他阶级,包括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参加到工人运动中来,甚至要加入无产阶级政党。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工人阶级政党可以向一切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人开放。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就系统阐发了工农联盟理论,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从而蕴涵了农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基础的思想。1864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每一个承认并维护国际工人协会原则的人,均可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会员。每一支部应对接受的会员的品质纯洁负责。”②1881年,恩格斯在《工人党》中指出:“在英国只有工人党才可能是真正民主的政党。其他阶级的开明人士(他们在英国不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多)可以加人这个党,甚至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以后,可以在议会里代表这个党。这在各地都是如此。例如,在德国,工人的代表并不是在每一场合下都是真正的工人。可是任何民主的政党,无论在英国或在其他任何国家,除非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的性质,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1883年,恩格斯在致爱•伯恩施坦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如果‘有教养者’和根本就是来自资产阶级的人不是完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他们就只会有害。如果他们确实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他们会是非常有益的,商当欢迎他们。”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又进一步丰富了工农联盟理论。他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指出,农民并不是反动的一帮,“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党夺取政权已成为可以预见的将来的事情。然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②但是,党要坚决在农村中依靠雇佣工人即农村无产阶级,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劲旅”③。在这里,恩格斯清楚地说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依靠的*主要群众的思想。
2.列宁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19世纪80年代后期,列宁开始了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列宁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列宁在论述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指出,党是无产阶级先进部队与无产阶级广大群众联系的体现,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及其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党。联系还是脱离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因为在资产阶级看来,群众只是群氓,只有英雄才能创造历史并把群氓变成人民。所以,当人民群众自己开始创造历史,毫不犹豫地直接实践革命理论时,资产阶级就会感到恐怖。无产阶级政党则根本不同,它认为不是英雄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英雄并推动历史的前进。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就必须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脱离群众,党则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
于昆,女,1971年8月生,山东莱西人。2007年毕业丁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前沿》、《高校理论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党政论坛》、《中国教育报》、《甘肃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篇,其中多篇被有关报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