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出使中东

  2020-06-20 00:00:00  

出使中东 内容简介

世人一提起丝绸之路,便想到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这条历史悠久的闻名古道,像一条纽带,将中阿人民之间的千年友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1956年中阿开始建交以来,已经过50多年的漫漫历程。尽管国际风云变幻,阿拉伯国家政权多有更迭,中国政府对外政策也有所调整,但中阿关系仍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2004年,“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阿全面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历史证明,中阿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只有友谊与合作。我相信,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中阿关系将谱写新的篇章。
阿拉伯地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战略地位重要,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各类矛盾盘根错节,局势跌宕起伏,瞬息万变,不测因素日增,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迄今未得到解决,已成为现代史上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情况*复杂和*难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而伊拉克问题又使该地区乱中添乱。尽管如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正义战胜邪恶,炮舰政策已被历史车轮轧得粉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正成为国际社会遵循的主旋律。当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地区各国的共识。“多难兴邦”,他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其美丽的国家,托起明天的太阳。
《出使中东》写的是个人所见、所闻、所感,讲述的是播种友谊、使命为民的个人亲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外交,特别是中国同阿拉伯世界友好关系的茁壮成长,反映了这一代中国外交官们报效祖国和服务人类进步事业艰苦而光荣的奋斗。

出使中东 目录

总序

前言
**章 初赴摩洛哥
 赴摩深造
 使馆工作
 又见拉巴特炊烟
第二章 难忘苏丹
 初到喀土穆
 尼迈里主席访华
 埃及总统纳赛尔
 苏丹“7·19”未遂政变始末
 中国医生为尼迈里主席治病
 我援建苏丹项目竣工
 同苏丹朋友在一起的日子里
 苏丹新貌
第三章 亲历海湾危机
 独特的科威特
 海湾危机
 我所认识的埃米尔贾比尔
 中科友好往来
 参加“地瓦尼亚”沙龙活动
 “酒”抓不懈
第四章 出使阿联酋
 何谓阿联酋
 走马上任
 四位中国领导人过境、访问
 江泽民主席赠猎隼
 为穆巴拉克总统送行
 一场涉台斗争
 我眼中的扎耶德总统
 身边的故事
第五章 转战约旦
 “阿拉伯的瑞士”
 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的趣事
 推动中约关系发展
 同约旦王室的交往
 日益活跃的约旦妇女
 震惊世界的三大事件
 故地重游

出使中东 节选

**章 初赴摩洛哥
赴摩深造
1965年6月的一天,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学院(现称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系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摩洛哥的“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拉巴特人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从此我开始了在阿拉伯世界长达23年的外交生涯。是的,外交之路由此开始,但说实话,我的确未想到,也未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从山东到拉巴特
  1965年,是我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的第五年。6月的一天,学院亚非语系领导找我们4位同学谈话,说随着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日益发展,国内需要大批阿语较好的翻译,外交部决定派我们4位(除我外,还有王小庄、孙必干、时延春)出国进修阿语,回国后将安排到外交部工作。起初,我们还以为听错了,请他再讲一遍。当我们确信正确无误时,喜出望外,异常激动。
  我真没想到,一个农民的儿子,当年的放牛娃,竟能出国深造!我也真没想到,从此我同阿拉伯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1年,在日寇侵华的艰苦岁月里,我出生于山东章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经历了新旧变革的两个时代,可以说,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家靠祖上传下来的5亩薄田度日。那时,基本上要靠天吃饭,一般的年景尚能勉强糊口,但遇天早就非常艰难。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我就跟着父母、姐姐下田干活,播种、锄草、挑担、拉车、放牛、捡粪,什么农活都干过。因此,我非常珍惜粮食,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深刻;对大旱时节颗粒无收,一分耕耘未必就有一分收获的体会更深刻,从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要艰苦奋斗的种子。我喜欢读书,从小酷爱文学,但家境贫寒几乎让我辍学,幸好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坚持要我读书。她虽不识字,但总鼓励我上进,有时把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一两角钱悄悄塞给我……我从未辜负母亲的期望,从小就是学校的优等生。在本村小学毕业后,考入离家15公里的章丘一中,在那里住校,读完我的初高中学业,并以高分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成为留苏(联)预备生。
  当时的我,年轻,一帆风顺,充满幻想。我有两个梦,一是到北京读大学,二是出国留学。考入外院,圆了大学梦;去苏联读书,将圆我留学梦。因此,在留苏预备部集训期间,我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抓紧学习俄语。后因中苏关系紧张,我们150名留苏预备生除10名准备留苏外,其余100名到英语系学习英语,40名到东欧语系学习小语种。于是,我到了英语系,我的出国梦也化为泡影。
  经过努力,我对英语刚刚入门,开始有点运用自如,领导要我转学阿拉伯语。那是1962年,我国刚度过困难时期,学院的学生伙食也大大改善了。尽管阿语是世界上各类语种中(除汉语外)*难学的语种,但在恩师纳忠教授、归云昌教授、计雪教授的悉心教导下,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次出国进修将圆我的留学梦,自然很高兴。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很快都知道了我要出国的消息,大家都为我们感到高兴。后来获悉,我之所以被选中,恐怕主要是又红又专、服从分配和遵守纪律。我出身贫寒,处世谨慎,深知父母供我读书之艰辛,倍加珍惜,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时想得更多的是,人生在世,当干一番事业,“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同年9月,经过月余集训后,我同5位曾在北京第二外院学习阿语一年的同学一道起程,先搭乘北京至莫斯科的列车前往莫斯科,然后转机飞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市。与我们同往的还有去叙利亚、东欧、苏联的同学,大家住在一个车厢里,非常热闹。
  由北京至莫斯科的路程需七天工夜。这是我**次长途旅行。开始两天还可以,到第三天就感到不舒服,像在雾里一样。一到车站,就希望下来走一走,但走起路来,仿佛踩着棉花,两腿发软。8月中秋之夜,正是在列车进入蒙古国境内时度过的。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空中挂着圆圆的月亮,四周静悄悄的,仅有几座白色的蒙古包。火车喘着粗气,一声笛鸣,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我们在车厢里,一边唱歌,一边相互祝贺,预祝我们安抵莫斯科。列车在蒙古境内,要挂蒙古的餐车。大家都吃不惯牛羊肉,只好啃着从国内带的面包、榨菜和香肠……进入伊尔库茨克,换一个苏联餐车,我们去吃土豆烧牛肉,品尝红菜汤。餐车经理是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对我们很热情,主动向我们介绍餐车的饭菜如何有营养。陪我们的一位去苏联学习的博士生小声说,现在中苏关系紧张。老太太漠然视之,待我们一直很好。抵莫斯科后,我驻苏联使馆教育处的一位同志来接我们。我们带着行李箱住进使馆招待所。进房间后5分钟,他喊我们用餐。我忙着去锁门,他说没关系,这里没有小偷。我好像挨了一棍子,突然感到自己考虑问题太简单。但箱子里的衣物均用公费从外交人员服务部选购,且系我的全部家当。我心想,这里没有小偷,但会有马大哈,一旦把箱子弄错了,我就惨了。后来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由于招待所来往人员多,无意弄错行李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天,有人带我们乘地铁游览市容,到红场瞻仰列宁墓等。因我急于去摩洛哥,对参观没有兴趣,因而印象不深。
  第三天,由我带队飞往拉巴特。这是我**次坐飞机,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因飞机要升空,穿越厚厚的云层,有些颠簸,我感到不适,但没有呕吐。而两位女同学吐得很厉害,待飞机飞行平稳后情况才有好转。当时航班经停阿尔及尔1小时,我们都下飞机,以为已到达目的地,看到许多中国同志更深信无疑。后来才知道,我驻阿使馆的领导和同志们是来机场接有关代表团的,他们微笑着祝我们旅途愉快。2小时后,我们抵达拉巴特国际机场,主管留学生的关崇福辅导员前来接我们。
  至此,我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一下落了地。
  抗大生活
  抵达拉巴特已是晚上,只见公路两旁的灯光。我们稀里糊涂地被送进一幢小楼,安排我同3位男同学住大间,2位女同学住小间。
  次日起床,才看清这座二层白色小楼,院子不大,花草郁香,是学生宿舍楼。登顶眺望,晴空万里,碧绿汪洋,林木楚楚,微风送爽,数13来的疲倦顿时全消。隔街斜对面的一座二层小白楼是教学楼,院子大,树木多。我们6人过来,见专员王景文和两位辅导员(一位是老关,另一位是老张)。王专员欢迎我们并介绍说他们3人受教育部委派,在摩搞试点,要办成抗大式的学校,对留学生采取集体管理的方式。已有28名(其中10名女同学)高中毕业生去年9月先期到达,是这所学校的拓荒者,他们正集中学习法语一年,由当地和法国教员授课,准备今年去拉巴特人文学院法语系听课。他指着我说,你是进修生,已在国内学习3年阿拉伯语,估计到学院听课问题不大。其他5位同学仅学一年阿语,去学院听课可能吃力,当务之急,是去学院报名,争取做旁听生……
  午饭时,我们被带到一楼大厅,同学们已坐好。老王作了简单介绍,大家报以热烈掌声。由于我年长,即代表5位学子讲了类似向他们学习的话。毕竟同是天涯学子,很快就混熟了。抗大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常在院内打排球、跳绳、爬楼梯,周末参加义务劳动。
  现在我驻摩使馆馆址是我国政府从法国商人手里购买的一座大橘园,内有300棵橘子树。当时我们就是到橘园参加劳动。我们种的韭菜**茬菜味十足,第二茬尚有韭菜味,第三茬仿佛野草,食之无味。这可能与当地气候、土质有关。
  拉巴特市位于大西洋畔。夏季,我们徒步20分钟去游泳。海水清澈见底,水温低,即使体质好的年轻人,在水里15分钟后也要上岸。游客们躺在天然的热沙滩上沐浴阳光,法国人居多,他们喜欢那里的骄阳,大多开着车,带着哈巴狗,下水前对狗下“指示”,看好衣物,然后兴致勃勃地去游泳。小狗老老实实地趴在主人衣物旁,如有陌生人靠近便狂吠起来,主人自然回来。凡游泳者,必须有遮阳伞,要么自带,要么租用。租把伞很贵,我们都自带伞、面包、香肠、水等。
  初次见到大西洋,我心情振奋不已。你看,“浩瀚汪洋泛碧波,浪急涛涌千堆雪,夏日游泳阳伞贵,蓝天白云海鸥多。”
  摩洛哥王国受法国影响大,欧化较严重,拉市又称小巴黎。加之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因此对妇女着装没有严格要求伊斯兰化。当地女士游泳均着三点式,对我们女同学的泳装很不以为然,说她们太保守,仿佛西洋景一样。在学院读书的当地女同学一律不准穿民族服装。当然能上得起大学的女孩多来自富裕家庭,她们相互攀比,穿得很摩登。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女同学也要穿裙子,甚至在0℃左右的冬季也不例外,她们抱怨真有点受不了,但毕竟年轻,尚可顶得过去。
  关于游泳,曾发生过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炎热的星期日,全体同学和领导30余人都去游泳。下水后,杨丽华同学渐渐离开男同学,向另一方向游去。她未料到那边水深,突然感到水温低下来,一紧张,腿抽筋了。她自知不妙,急喊救命,身子渐渐下沉。男同学们离她约10米,拼命向她游去,但时间不等人,眼看着小杨的头沉到水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小船飞快划去,只见水手一个猛子扎下去,便将小杨托出水面,放到船上。小杨被抬上岸后,吐了几口酸水,慢慢缓过气来,原来蜡黄、苍白的脸顿时红晕起来。她一坐起来,就训斥几位会水的男同学见死不救。大家知道她没事了,只好听她说几句。
  ……

出使中东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7/26116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