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美随笔:东坡志林 (精装) 本书特色
“中华优美随笔”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中华优美随笔:东坡志林 (精装) 内容简介
《东坡志林》是苏轼自元丰至元符二十年间的杂说史论,该书内容广泛,无所不谈,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入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其文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后世小品文的风格。
中华优美随笔:东坡志林 (精装) 目录
卷一
记游篇 ‖003
怀古篇 ‖024
修养篇 ‖029
疾病篇 ‖052
梦寐篇 ‖057
学问篇 ‖071
命分篇 ‖073
送别篇 ‖077
卷二
祭祀篇 ‖085
兵略篇 ‖089
时事篇 ‖093
官职篇 ‖098
致仕篇 ‖108
隐逸篇 ‖114
佛教篇 ‖118
道释篇 ‖128
异事篇 ‖142
卷三
异事下篇 ‖165
技术篇 ‖191
四民篇 ‖214
女妾篇 ‖223
贼盗篇 ‖228
夷狄篇 ‖231
卷四
古迹篇 ‖241
玉石篇 ‖248
井河篇 ‖250
卜居篇 ‖255
亭堂篇 ‖259
人物篇 ‖274
卷五
论古篇 ‖315
中华优美随笔:东坡志林 (精装) 节选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有个名叫沙湖的小镇,又称螺师店,我在那儿买了几亩田地。我在前去察看田地的时候得了病,听人们说麻桥有个名叫庞安常的人虽然耳聋却医术高明,我便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聋,却异常聪明,我用纸写字给他看,没写几个,他便懂得了我的来意。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是把手当作嘴巴,你是把眼睛当作耳朵,我们都是怪人。”
待病好后,我与庞安常一起游览清泉寺。清泉寺位于蕲水县城外两里多处,那里有王羲之曾经洗笔的泉水,泉水很甜,在泉的下方看到了一条名为兰溪的小河,与众不同的是这条小河的水是向西流的。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作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那一天,我和庞安常畅饮痛快才回去。
评?析
苏东坡在黄州写的一系列游记,都是比较诙谐的。以《游沙湖》为例,以通俗的语言缓缓而谈,却叫人读其文字会心地微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时四十几岁的苏东坡,或许还真的不至于衰老到长出苍苍的白发。这首小诗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征兆,离开黄州后,苏东坡回到京都做了一个三品的制诰,开始了济世安民的新阶段。
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后与摠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译?文
我初到庐山之时,看到山谷奇异而秀丽,平生未曾见过,我的两只眼睛几乎是应接不暇,于是产生了不想作诗的念头。后来看到了山里的僧人,他们都说:“苏子瞻来了!”我便不自觉地作了一首绝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但又暗自笑前面说得荒谬,就又作了两首绝句,一首是:“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另一首是:“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当天,有人将陈令举所写的《庐山记》拿给我看,我边走边读,看到其中提到徐凝、李白的诗,不自觉笑了。一会儿到了开先寺,主僧请我作诗,于是我作了一首绝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在山南来回已经有十多天了,认为景色非常优美但难以言说,若要选取其中*好的,那就不得不说漱玉亭、三峡桥,所以作了这两首诗。*后和总老一起游玩了西林寺,我又作了一首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所作的关于庐山的诗都在这儿了。
评?析
河岳的秀丽之美,多数来源于人们对它们的吟咏,从这一则小记里的五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庐山,也可以看苏东坡。在**首诗之前他说,我刚来庐山的时候,本来只是打算看看这里秀美的风景,没打算作诗。但是,大家都说是苏东坡来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就忍不住作了一首诗。此次来到庐山,苏东坡以为这山够深了,人们都不认识他,没想到所有人都认识他这个已经下野的官吏。不过,他之后发现,这首诗并没有写庐山的什么,并且也有些贫嘴,好像有点对不起庐山,于是又写了下面的两首诗。
其一说:青翠的庐山好像跟自己没有什么交情,中间好像隔着堤坝一般的障碍,总觉得难以亲近。或许我应该在这里多走动几回,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老朋友了。
其二说:以前做梦在庐山的雾霭里游玩,今天终得一见,真的是庐山而不是梦,太好了。
这两首诗并不好,感觉好像在恭维庐山。*后,苏东坡写了首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得太好,竟然费尽了他对庐山的所有感情。或许多年以后,苏东坡终于可以跳出他人生的庐山,把自己看得更清楚。而那一刻在他嘴上喃念的,也一定是这一句。
别姜君
元符己卯闰九月,琼守姜君来儋耳,日与予相从,庚辰三月乃归。无以赠行,书柳子厚《饮酒》《读书》二诗,以见别意。子归,吾无以遣日,独此二事日相与往还耳。二十一日书。
译?文
元符己卯闰九月,琼州太守姜君来到儋耳,每天陪伴我,到庚辰三月才回去。没有东西给他送别,我就抄写了柳宗元的《饮酒》《读书》两首诗,用来表示我的惜别之意。你回去后,我就不容易消磨时光,只有这两件事还可以让我们每日保持联系。二十一日记。
评?析
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兴办教育事业,为海南培育了一批人才,姜唐佐就是其中之一。苏轼与姜唐佐的关系亦师亦友。姜唐佐赠给苏轼茶,苏轼给姜唐佐的信中写道:“奇茆佳惠,感服至意,当同啜也。”后来又写道“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同啜”“非君莫与共之”这短短的几句话,体现了东坡先生对姜唐佐的喜爱之意。东坡遇赦离琼时,赠姜唐佐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不久,姜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个举人。崇宁二年,他在汝阳遇见苏辙,这时苏东坡已去世。苏辙替胞兄给姜唐佐补足赠诗曰: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
戊寅十一月,余在儋耳,闻城西民李氏处子病卒两日复生。余与进士何旻同往见其父,问死生状。云: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幕下。有言:“此误追。”庭下一吏云:“可且寄禁。”又一吏云:“此无罪,当放还。”见狱在地窟中,隧而出入。系者皆儋人,僧居十六七。有一妪身皆黄毛如驴马,械而坐,处子识之,盖儋僧之室也。曰:“吾坐用檀越钱物,已三易毛矣。”又一僧亦处子邻里,死已二年矣,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盘及钱数千,云:“付某僧。”僧得钱,分数百遗门者,乃持饭入门去,系者皆争取其饭。僧饭,所食无几。又一僧至,见者擎跪作礼。僧曰:“此女可差人速送还。”送者以手擘墙壁使过,复见一河,有舟,使登之。送者以手推舟,舟跃,处子惊而寤。是僧岂所谓地藏菩萨耶?书此为世戒。
译?文
戊寅年十一月,我在儋耳时,听说城西李家有个女孩在病死两天后又复活了。我与进士何旻一起到李家见她父亲,打听相关情况。李父说:“她开始时昏迷不醒,后来她仿佛被人领到官府的帷幕下面。听见有人说:‘抓错人了。’庭下一个小吏说:‘可以暂且关着。’又有个小吏说:‘这个人没有罪,应当把她放回去。’她看见牢狱在地窟里,通过隧道与外界相连。被关押的都是儋耳人,其中十分之六七都是僧人。有一个老妇全身都是黄毛,如驴似马,带着枷锁坐在那里。女孩认识她,她是儋耳一个僧人的妻子。她说:‘我因为私拿了施主的财物犯了罪,身上的毛已换了三次了。”还见到一个僧人,也是这个女孩的邻居,已经死去两年了。他家里刚刚为他办了死后两周年的祭礼,有人拿着祭祀的饭菜和数千纸钱,说:‘送给某个僧人。’僧人拿到钱后,把几百钱给了看门人,就端着饭菜进门了。被关押的人都来抢那些饭菜,僧人也没吃到多少。又有一个僧人过来,大家都给他合掌下跪行礼。他说:‘速速派人送这个女孩回去。’只见送人者用手推开墙壁使她走过去,出去后又看见一条河,河里有条船,送人者让女孩上船。送她的人用手一推船,船一跳动,女孩受惊吓后就醒来了。”*后这个僧人难道就是人们所说的地藏菩萨吗?我写下此事,算是留给世人一个警戒吧。
评?析
这一篇文简单来说,就是讲的一个李姓人家的女儿死了两天又还阳的事情。在这里,有几点颇有趣:其一,地狱也是有行政区划的;其二,和尚堕地狱的也不在少数;其三,阴间缺吃,而货币通胀,所以逢大祥多送荤腥少烧纸钱。死而复生,可能是一种暂时性的严重昏迷,例如现代的脑中风病人,每有昏睡数天而苏醒过来的案例。至于昏睡期间的所见所闻,各有不同,这些是神学及脑神经科学很好的研究材料。
武王非圣人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雠,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译?文
周武王战胜殷商后,把商朝的遗民分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并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辅佐武庚禄父治理殷这个地方。周武王驾崩后,武庚禄父连同管叔鲜、蔡叔度发动叛乱,周成王命令周公诛讨他们,然后把纣王的庶兄微子分封在宋地。苏轼说:周武王不是圣人。以前孔子大概就谴责过商汤和周武王,只是顾及自己是殷商的子孙而后来又是周朝的臣子,所以才不敢正面谴责,然而他却数次表达了这个意思,他曾说:伟大啊,高尚啊,尧、舜!又说:“禹,我找不到可以非议他的地方。”孔子不提商汤和周武王,他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又说:“《武》乐非常优美,但未能尽善。”又说:“周文王三分天下而占了两份,但仍然服侍殷商,他的德行可以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了。”伯夷,叔齐大概认为武王犯了弑君之罪,因此非常鄙视他,并且不食周朝的粮食,而孔子赞许他们,孔子谴责武王从这件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这就是孔氏的家法,世上的君子,如果是出自孔门一脉,必定遵守这一家法。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死,都在这里,谁敢不严格遵守?到了孟子才开始悖乱这一家法,他说:“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一个名字叫纣的匹夫,却没有听说周武王杀害君主。”此后儒家的学者都理所当然地以商汤和周武王为正道的圣人,这些都成了孔氏家法的罪人。如果当时有像董狐那样正直的史官,那南巢之事肯定会记载为叛乱之事,牧野之战也肯定会记载成弑君。那今天被称为仁者的商汤和周武王,必定会因家法而受到谴责和恶名。周公在《无逸》中写道:“殷商的中宗、高宗、祖甲,以及我朝的周文王,这四位都是遵循圣明之道的人。”这本书中上没有记载商汤,下也没有记载周武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周文王的时候,诸侯不用征召便自动前来谒见,因此得以接受天命被尊为王者,施行天子的职权,周统治天下与否,不必计较商纣的存亡。如果周文王在世肯定不会讨伐纣王,纣王虽然不被讨伐,但还是会死掉的,他或许会死于内乱,殷人因而会立新的君主并且服侍周朝,然后尊称商、周两朝的君主为王,继续殷商原有的祭祀,这样做的话君臣之间的道义,岂不是可以两全其美!周武王在孟津检阅军队后归来,纣王若能改过,又或者殷人另立新君的话,周武王如此对待殷人便足够了。天下没有得到认同的王者,只要有圣人出来,天下的民众便会归顺,圣人也就无法推辞王者的任命。但是武王以兵事夺取皇位,然后放逐,诛杀原来的皇帝,这样合适吗?汉朝末年大乱,四方豪杰之士纷纷起兵。荀文若是圣人的门徒,他认为在这乱世中只有曹操可以平定天下,所以前往辅佐他。荀文若给曹操谋划的都是成就王业之事,但他何曾诱导曹操造反呢?用仁义之道拯救天下,天下平定后,王位便会自动前来,到时不得已也要接受,它一日不来也就一日不取,这是周文王的道义、荀文若的仁心。到了曹操谋求九锡的赏赐的时候,荀文若因此而死,所以我认为荀文若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因为他的才能可比张良,而道义可比伯夷。
杀某人的父亲,然后再册封他的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不是人的话还可以接受这种册封,但如果这个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的话,就一定会以死相拒。楚国准备杀死令尹子南,子南的儿子弃疾是楚王驾车的卫士,楚王流着眼泪向他讲了这件事。楚人杀了子南后,门人问弃疾:“你会远行吗?”弃疾答:“我参与了杀我父亲的事,我能去哪里呢?”“那么继续服侍楚王吗?”答:“抛弃父亲而服侍仇人,我怎么忍心啊!”于是,他就自缢而死。周武王高举黄钺来讨伐纣王,如果武庚接受分封而不叛乱,那武庚还是人吗?所以武庚的叛乱是必然的,这不需要智者说出大家就能知道。周武王的分封,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殷商统治天下已有六百年,贤德圣明的国君也有六七位,纣王虽然暴虐无道,但他家族内没有去世的成员还有很多。在三分天下周人占有其二的形势下,殷没有征伐周,而周反而讨伐殷商,并且诛杀殷商的君主,夺去了他的社稷,如此,诸侯必定有不服的,所以才会分封武庚来安抚他们,这或许才是周武王的意愿吧?所以说:周武王不是圣人。
评?析
武王不是圣人,这样的话要是在更早的时候说出来,是不可以的。整个封建社会的根基都是靠周礼来维系着的。而周礼又是什么呢?是从周武王开始建立的一些纲常,一旦这样的理论被釜底抽薪,那么整个封建社会就会像一摊烂泥一样软塌塌地倒下来。所以,苏东坡在这里敢把这样的话说出来,也是十分有胆量的。当然,苏东坡在这里讲这些话,还是有一点迂腐。在他之前的那些朝代,哪一个不是弑君得来的?而哪一个帝王的即位不是靠着有违孝悌仁义的手段谋成的?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苏东坡虽引用孔子与周公的某些说法作为理论依据,但主要是推测孔、周之意。引申、推测多于实证,不乏偏见与臆断。苏东坡认为,若以仁义为政,即使不篡夺政权,政权也会自动来到身边。这种“仁义救天下”的思想在《论古》一章中是贯彻始终的,故置此以为开首,实是理固宜然的。
中华优美随笔:东坡志林 (精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青年时代的苏轼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二十二岁便中进士,仕途上一帆风顺。后遇王安石变法他夹在新旧两党派之间接连被贬,仕途极其坎坷。他在垂暮之年,被贬至岭南惠州和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内徙,次年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