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本书特色
“以观人之术观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话语特色,却很少受到学界重视。《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运用观人学原理及其审美经验,通过对观人诗学批评的内涵范畴、话语体系、批评系统、认知隐喻、方法方式、文体体制、中西对比与现代转换等方面的疏理,来反映观人学对于传统诗学的影响,建构较为完整的诗学批评体系。本书能够注重问题研究的本土化、现代性,有利于拓展传统诗学研究的文献视野和理论广度,增强传统诗学研究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深度,为建构更为宏观和厚重的中国传统诗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内容简介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拓展传统诗学研究的文献视野和理论广度,增强传统诗学研究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深度,为构建更为宏观和厚重的中国传统诗学体系创造条件。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目录
绪 论…………………………………………………………………………1
**节 观人学的概念及其属性 …………………………………………………1
第二节 观人诗学批评的概念与属性、研究对象与内涵 ………………………9
第三节 从观人学批评到诗歌批评转移的诱因…………………………………20
第四节 研究观人学与诗学批评关系的价值与意义……………………………33
**章 观人学与诗学范畴或术语
——以形神、气韵、英雄、风骨、贫富为例……………………………………40
**节 形神 ………………………………………………………………………43
第二节 气韵 ………………………………………………………………………61
第三节 英雄………………………………………………………………………80
第四节 风骨………………………………………………………………………96
第五节 贫富………………………………………………………………………113
第二章 观人学与诗学道德批评、审美批评………………………124
**节 道德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124
第二节 审美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152
第三章 观人学与诗学才性批评、风格批评、人格批评…………………184
**节 才性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185
第二节 风格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200
第三节 人格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218
第四章 观人学与诗谶批评…………………………………………………231
**节 诗谶:诗歌的人化与神学化诠释………………………………………232
第二节 诗谶批评对诗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作用……………………………………242
第三节 诗谶批评的文化渊源及其评价……………………………………256
第五章 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认知隐喻………………………………276
**节 立象尽意:观人学与诗学的思维方式…………………………………277
第二节 以人喻诗: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的初级形态………………………282
第三节 认知隐喻: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的高级形态………………………297
第六章 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312
**节 观: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一……………………………………312
第二节 相: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二……………………………………322
第三节 品: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三……………………………………335
第七章 观人学与诗学的批评方式、特殊文体……………………………351
**节 名号、并称、事数:观人学与诗学的表达方式………………………351
第二节 流别体、祖宗录与主客录:从观人学到诗学的批评文体…………361
第三节 点将体:从观人学到诗学的批评文体………………379
第八章 中西人喻诗学比较与现代转换……………………………………388
**节 西方文论中的人喻现象……………………………………………………388
第二节 中国观人诗学批评与西方文论比较………………………………………392
第三节 中国观人诗学批评的现代传承与转换…………………………………401
附 录:参考文献………………………………………………………405
后 记 …………………………………………………………………………428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作者简介
万伟成,男,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国学会会长、中国散曲学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出版文言论著《观人诗学》等著作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省级项目6项,获得省市政府科学优秀成果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