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苏轼文艺美论

  2020-05-11 00:00:00  

苏轼文艺美论 本书特色

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

亦鲜矣。

    ——《宋史本传》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洵(宋)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

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

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苏辙(宋)

不以一身之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 

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宋)

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虽千古未

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

作寻常语,不步人脚跟故耳。

    ——李贽(明)

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

铸。

    ——沈德潜(清呻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林语堂

苏轼文艺美论 目录

上篇 苏轼文艺创作轶闻
 一、杜撰典故当论据:《刑赏忠厚之至论》
 二、有感而发的《南行前集》
 三、深刻的人生哲理:“飞鸿雪泥”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戏说王安石的<字说》
 六、悲歌为黎元
 七、“成竹在胸”画传神
 八、倾城随太守,围猎创新词
 九、“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创用词来悼亡
 十、“东坡”居士有深意
 十一、“蛇黄”“牛黄”与“人黄”
 十二、父子夜探石钟山
 十三、苏学士巧对辽使
 十四、巧用诗词二例
 十五、“海棠虽好不留诗”
 十六、诗词点化歌女琴操
 十七、“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十八、东坡巧用诗词判案
 十九、法官以文助“犯人”
 二十、全才东坡善对对
中篇 文艺创作形式
 一、散文创作
  (一)奇:苏轼的散文特点
  (二)亭台阁记的艺术技巧
  (三)历史人物论的艺术技巧
 二、诗歌创作
  (一)苏轼的“以议论为诗”
  (二)关心民瘼的诗
  (三)思考人生的诗
  (四)苏东坡的岭南诗学
  (五)苏轼的和陶诗
  (六)苏轼《纵笔》诗赏析
 三、词的创作
  (一)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苏轼词活用典故技巧
  (三)密州三曲的艺术技巧
  (四)《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画美
 四、苏轼的书画创作美学思想
  (一)画论
  (二)书论
  (三)苏轼书画创作的美学思想
下篇 文艺美学论点
 一、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
  (一)水:苏轼宇宙观形成的基础
  (二)风水相遭:苏氏文学家学渊源及时代意识
  (三)水的特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创作目的论:言必中当世之过
  (一)“言必中当世之过”提出的客观环境
  (二)苏轼“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内容
  (三)怎样才能写出“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文章
 三、创作源泉论:留意于物,往往成趣
  (一)精彩的文艺作品往往从客观事物中悟出
  (二)观察要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尤其是细节,一定要抓住,不能想当然
  (三)观察的方法
 四、创作灵感论:清景—失后难摹
  (一)苏轼对灵感的描述
  (二)对东坡灵感论的分析
  (三)获取灵感的主要方式
  (四)东坡灵感论的理论贡献
 五、创作构思论:胸有成竹
  (一)创作必须先构思好,方能下笔
  (二:)构思的重点是艺术形象,且这个形象一定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三)构思的方法
  (四)“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六、创作风格论:平淡自然
  (一)苏轼关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论述
  (二)苏东坡对平淡自然风格本质的揭示
  (三)立意奇特与语言平淡的关系
  (四)怎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平淡自然风格的文艺作品
  (五)苏轼平淡自然文风对后世的影响
 七、创作标准论:辞达
  (一)苏轼之前对辞达的有关论述
  (二)苏轼发表辞达说的历史背景
  (三)苏轼有关辞达的论述
  (四)苏轼辞达说的内涵
  (五)怎样才能做到“辞达”
  (六)苏轼辞达说对写作学的贡献
 八、创作创新论:自是一家
  (一)“自是一家”创作理论的提出
  (二)“自是一家”的内涵
  (三)怎样才能做到“自是一家”
 九、创作修养论:道技两进
  (一)苏轼关于“道”的含义
  (二)苏轼关于“技”的含义
  (三)怎样才能达到“道技两进”
 十、创作技巧论:随物赋形
  (一)“随物赋形”创作技巧的提出
  (二)“随物赋形”的内涵
  (三)做到“随物赋形”的关键:求物之妙,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十一、文学批评论:品目高下,市有定价
  (一)文艺批评有标准
  (二)文艺批评的态度:诚恳、中的
  (三)批评的方法
  (四)提高文艺批评能力的途径:要有深广的社会阅历
 十二、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
  (一)苏轼有关“味外之味”的论述
  (二)苏轼形成“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原因
  (三)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
附录: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理论概要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苏轼文艺美论 节选

br />
朱靖华

    近30年来,有关苏轼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可谓多矣!仅

  是论文,每年就应以千为单位来计算;而著作,也要以10为

  单位来计算了。这些研究,涉及到苏轼的方方面面.新论叠

  出,可喜可贺。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喜欢研究苏轼呢?这一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林语堂先生说的:苏轼“鲜明的个性永

  远是一个谜”。林语堂先生还曾这样概括道:  “苏东坡是一个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但是这不足

  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确乎如此,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上述

  诸项概括和评价,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却认为,

  还需要做出重要的补充。即是:苏轼还是一个创造细胞极其

  丰富、审美思维极其敏锐(如他为文的行云流水)、敢于跋难

  涉险(如他“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  “以学问为诗”

  创造出了宋诗新体制),善于在诸多不平衡中寻找到平衡(如

  他在阴柔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情况下创造了阳刚美的豪

  放词)等无往不利的、无平不陂的、无往不复的创造奇迹的

  大创造家。我认为,由于苏轼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

  文化现象,又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创造之谜,故能引起后人的

  兴趣,试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但是结果都不能道出

  苏轼的全部。苏轼,的确是令后人玩味不透的千古人物。

    关于对苏轼文艺创作理论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的论述。

  但作为专门论著来说,还不算多。据我所知,20世纪80年

  代,*早面世的,就是徐中玉先生的《论苏轼的创作经验》,

  以后陆续推出了刘国口的《苏轼文艺理论研究》、阎笑非的

  《苏轼的思想及创作新探》,等。这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对苏

  轼的文艺创作理论作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成一家之言。而王

   启鹏的《苏轼文艺美论》,亦有其特色,*为可宝贵的是,他

  能够从美学角度出发,将文艺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实践

  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新颖的体例。

    我认为,本书在苏轼的文艺理论创造方面多有阐述和研

  究,是可嘉可奖的。粗读书稿之后,我以为此书起码具有两

  个明显的特点。

  一、理论分析有一定深度

    王启鹏先生是长期从事中文的写作教学的,发表过好些

  文章,既有一定的写作实践经验,又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理论。

  他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就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特长。

  如在创作理论研究篇中,就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尤其是

  对创作主体素质方面,对苏轼的文艺创作理论作了全面、系

  统而又深入的研究,真正把话说到“点子”上,且每一“论”

  都有其“闪光点”。如在《创作目的论:言必中当世之过》这

  一论中,不仅从苏轼本人的主观因素来谈,还能从当时北宋

  时期的政治环境来谈,指出“政治开明,鼓励言政”,  “重视

  知识分子.采取右文抑武政策”是苏轼能够提出“言必中当

  世之过”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客观条件,*耿直的苏

  轼也不敢提出来。这样的分析,是有见地,有说服力的。

    我*为欣赏的是《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和《苏

  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这两论。这两论运用现代美学的思

  想对苏轼的文艺创作思想作了系统而理论化的概括分析,让

  读者了解了我国文艺创作美学的主流思想、传统的思想和苏

  轼文艺创作的关系。如他对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思想的分

  析:一是我国自古就有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传统,苏轼受到

  前贤尤其是司空图的启发:二是宋代追求平淡文风的直接影

  响:三是屡遭贬谪的境遇促使苏轼追求“味外之味”的审美

  情趣。这样的分析也是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而《苏轼

  文艺美学的精髓:水》,标题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理论性。水,

  是大家都熟悉的普通事物。可是,它的性质和特点又非常特

  别,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它,它都有无限的优点,所以成

  为古代先贤歌颂的对象。而苏轼和他的父亲却从“水”的特

     征中悟出了创作规律,并按这种规律写出优秀的文章来.从

    而使苏氏父子的文章名闻天下。你看,王启鹏概括出的苏轼

    的创作经验: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创作动力说:随物

    赋形,尽水之变——创作方法说,等。这些分析都是从“水”

    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足见本书作者的理论功底。

    二、有自己的见解

    俗话说,  “孩子是自己的好”。同样,对于作品来说.不

    少人也说,文章是自己的好。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这两

  者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与苏轼同时

    代的黄庭坚说:  “文章切忌随人后”。自古以来,人们对文章

    和书籍的基本要求都是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人云亦云,拾

    人牙慧。从这一点来说,我以为王启鹏的这本论著是具有自

    身特点的。如上面所分析的理论研究,所列举的观点,都可

    以说是王启鹏自己的体会,是他对文艺创作的个人见解。而

    在对苏轼文艺创作实践的分析研究中,也有不少是他本人的

    独特体会。如《奇:苏轼散文特点》,光题目就很特别,很吸

    引人。当然,这一论点的发明权不是王启鹏。苏辙曾说过:

    “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但没有作具体的分析。而王启

    鹏却对它作了具体的分析,充分证明了苏轼散文构思的奇特。

    可见这个观点也是王启鹏的心得体会之一。至于对其他作品

    的分析,如《超脱的意境无言的抗争》、  《苏轼活用典故技

    巧》,等,都是王启鹏自己的见解,其中标题就很有诗情画

    意,传达出他本人的见解,而这些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可

    见他在研读苏轼作品时是下了功夫的。

    王启鹏先生是我20多年前在苏轼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认

  识的文友。这20多年来,他一直在苏学研究园地中辛勤地耕

  耘着,成果也颇为丰富。这部书稿,是他半年前就寄给我的。

  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加上又要忙自己的苏学研究专著,故一

  直搁在案头上。现在,他的专著要正式出版了,于是我就匆

  匆地写上这些话,权作此书的序言。

      二o o七年九月秋分日书于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寓所

 自  序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尤其是古代人又是怎样看待

美和美学的呢?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美学思想来从事文艺创

作的呢?这些问题,的确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其实,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

为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人类的

祖先早就存在着审美活动,具有朴素的美学思想。在人类绵

延数千年的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先人们的美学思想是不断地

促使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

    美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哪些方

面?这些问题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有着怎样的分

歧.世间上存在着大量美的事物,人类发现了美,认识了美,

然后又按照美的特征和规律来创造了各种各样美的商品,从

而满足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些事实是谁

也否定不了的。其研究对象,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

说的:  “美学的研究,虽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

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但向来的美学总倾向以艺

术美为出发点。甚至以为是唯一研究的对象。因为艺术的创

造是人类有意识地实现他的美的理想,我们也就从艺术中认

识各时代、各民族心目中之所谓美。”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

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因此可以说,美学就是研究现实

的美、人类对它的美感和艺术美的创造的有关规律的学科。

    美学与许多学科,如艺术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都有

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独自的特征而不能为其他学科所代替。

在美学的研究范围中,其中就有艺术美,它与专门研究艺术

的本质、特征及其创作的普遍规律有密切的关系。其实,在

艺术学中,有好些问题,如艺术创造的现实基础、艺术典型、

   艺术美与真、善的关系,等,也是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问题。

  因此,在美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前,许多主要的美学问

  题都是在艺术理论中得到阐释的。就是在现代美学产生之后。

  艺术美及其有关的问题也仍是美学研究的重点。在这种情况

  下,古代艺术理论和现代美学问题就有好些地方是交叉的,

  难以截然分开,只不过是研究的角度不同罢了。

    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是它并不研究艺术中的一般

  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有人又把美学叫

  做艺术哲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中国古代并无美学这门学科,但美学思想却大量存在。

  它们或附丽于哲学著作中,或孕蓄于有关的文艺论著之中,

  有的则具体体现在文物和器皿之中。因此,研究起来比较复

  杂。

    事实上,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先民们就具有了美学思

  想。据考古发现,甲骨文中已发现了“美”字。这就说明了

  当时的先民们对“美”,或是说对美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

  之后的好些杰出的思想家,如孑L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等.

  都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涉猎到美学思想的问题,其

  中《庄子》一书内含有大量的美学思想。苟子还写了关于艺

  术理论的专著《乐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一

  大批文论、乐论和画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

  的《与杨德祖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陆机的

  《文赋》,钟嵘的《诗品》,等。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

  谢赫的《古画品录》问世后,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后,随着唐、宋的文学、音乐、舞蹈、

  绘画等艺术的空前繁荣,各种艺术理论的研究和美学思想也

  空前繁荣。其中,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包含着新颖而

  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它是以“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贯穿全

  书的。可见他是自觉地运用美学思想来撰写他的这部著作的。

  宋元以后,以描写人物和塑造艺术典型见长的小说和戏剧进

 一步繁荣.艺术理论和文艺美学思想也发展得更为完备。直

到近代的王国维,他学贯中西,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并在

西方美学的影响下.公开提出了要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进行研究和普及。尔后,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著名

的思想家,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因此,我们研究古代文艺美学创作思想,其重点也是放

在研究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思想上,其研究方法

就是以文本为主.着重研究他们的文艺创作理论和文艺创作

实践。可以说,联系文艺论著来探讨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

美学思想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东坡一生虽然没有像刘勰那样,写出专门的文艺创作

论著。但是他一生为文甚多,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地方

为官,往往又是以诗人的特有风格和审美情趣来办公办案,

故在文坛上留下了不少趣事。这些趣事轶闻,都是他文艺美

学思想的反映。况且,在他的书信、诗文和序跋中还大量地

表述了他的文艺创作美学思想,甚至有不少诗文还是专门谈

文艺创作的。因此,需要我们通过认真研读苏轼的作品,运

用现代文艺美学思想去分析、去综合,方能理出他的文艺创

作思想体系,才能找出其理论精髓,使之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经过整理挖掘,苏东坡的文艺创作美学思想是十分全面

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的。粗略归纳起来,其文艺创作理论有

十论之多:目的论、源泉论、灵感论、构思论、风格论、标

准论、创新论、修养论、技巧论和批评论。这本身就是一个

完整的体系,涉及到文艺创作的方方面面。我以为*有苏轼

个性特色的.还是这三点: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为而作:强调创作要有独自的创造性——自是一家;强调

文艺表述要自然流畅——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苏轼不仅是

一个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文艺家。他在诗、

词、文、书、画等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至今仍能自成一

家。像他这样的艺术全才,像他这样既有艺术理论又有艺术

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古今中外都是不可多见的。所以,好些

名人词典都把他列入世界十大名人之列。故研究他的文艺创

 作美学思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从三个方面对苏东坡文艺创作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苏轼文艺创作轶闻有20则,目的是让读者从这些轶闻中了解

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文艺创作形式是对苏轼诗词文的具体

分析,让渎者从苏轼的创作实践中来了解他的文艺美学思想。

文艺美学论点,则是具体研究他的美学理论了。本书侧重于

研究其文学创作思想为主,以艺术为辅。着重研究苏东坡对

文学创作的理论认识,尤其是研究怎样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的理论,然后才研究其艺术鉴赏理论。本书将苏轼的文艺创

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分开来研究,其目的就是使书的纲目更为

清晰,便于查找和阅读。当然,这两者是不能绝缘分开的.

在理论研究中有创作实践,在创作实践中亦有创作理论做指

导。总之,力图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既有一

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典型的事例以证明之,让读者更为信服,

这就是目的。

    本书取名为《苏轼文艺美论》,实际上就是《苏轼文艺创

作美学研究》的压缩,意思就是运用美学思想来研究苏轼的

文艺创作理论,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苏轼的文艺美。这样表述,

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学术专著,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指导阅

读欣赏性的书,使之读者面更为广泛,从而把严肃的学术问

题化为读者大众能够理解接受的文艺知识普及问题。这是我

和责任编辑王俊辉先生的初衷和尝试。至于能否达到这一预

期的效果,那只能让书籍出版后,由事实来检验了。但愿我

们的想法是对的。

    二o o七年十月三日


一、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

    对于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者众。但从哲学这个角

度来研究的,仍不是很多。至于他怎样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

益成份,从《易传》哲学著作中汲取养份,从而形成他自己

对文学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的认识,研究者也就比较少了。

因此,从哲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很有意

义,也很有必要。

    苏轼博学多才,精通儒道释三家思想,再加上苏氏兄弟

出仕之前又受到乃父苏洵关于“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

至文”这一精辟见解的指引,故而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有关

“水”的文艺美学思想。

    我认为,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就是水,他明显是受

我国水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正如栾栋先生在《水性与盐

色》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品类丰盛,何为其原质呢?水。盘

古开天辟地,滋养他的是混沌之水。女娲补天造人.取舍首

要是水。炎黄创衍稼穑,农耕命脉是水。尧舜无奈天灾.鲧

禹功过系于水。  《山经》依于水。  《海经》基于水。  《周易》

变如水。  《商书》记于水。  《老子》效法水。  《论语》乐山

水。  《孙子》学于水。  《庄子》智若水。  《孟子》乘于水。

《荀子》积于水。许由洗于水。屈子溺于水。星相关注水。风

水敬畏水。药石通于水。齐术善用水。道教尊崇水。禅宗化

如水。……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与水的关系极其密切.以

至于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归纳,水是华夏文化的原色.也是

华人品位的原点。

(一)水:苏轼宇宙观形成的基础

    三苏父子,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学问家来说,精通我

国古代文化典籍,其宇宙观的形成,自然受到中国人水文化

 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他们对《易传》的注释之中,从而形成 

了能表达他们哲学思想的《苏氏易传》。   

    《苏氏易传》的主要哲学思想集中在卷七,即对《易传系

辞上》的注释之中。其宇宙起源论、存在论,均集中体现在

这一部分里。

    在中国哲学史上,尤其是宋代以前,儒家是不注重宇宙

生成问题的探讨的,道家在这一方面尚有所成就,  《易传》

本身就受到《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影响。

但对宇宙生成这个问题仍不可能说到点子上。如《序卦传》

只能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至于万物(含天地)是怎样生成的?却无可奉告了。三苏高

明和敏锐之处就是解决了万物(含天地)是怎样生成的这个

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基础。如在解释“一

阴一阳谓之道”时说:  “阴阳果何物哉?虽有娄、旷之聪明,

未有得其仿佛者也。阴阳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

象立而阴阳隐矣。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圣人知道

之难言,故借阴阳以言之,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苏氏

易传》卷八)说得多好!  “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这

是唯物主义的,更能体现他对宇宙万物生成的哲学思想,是

他对阴阳始交而为物的过程所作的精彩论述:

    阴阳一交而生物.其始为水。水者,有无之际矣。始离

  于无而入于有矣。老子识之,故其言日“上善若水”。又曰

  “水几于道”。圣人之德虽不可以名言,而不囿于一物,若水

  之无常形,此善之上者,几于道矣,而非道也。若夫水之未

  生.阴阳之未交,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谓之无有。此真道之

  似也。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

  立而道不见矣。    (《苏氏易传》卷七)

    在这一段话中,苏氏首先下判断的是:水,乃万物生成

  的基础。同样,苏东坡在《续养生论》中亦说过:  “阴阳之

  始交,天一为水,凡人之始造形,皆水也。故五行一日水,

  得暖气而后生。……”这是从人体的形成来说,是离不开水的。

  关于水是基本物质的提法,西方早已有,希腊七贤之一的泰

  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至公元前547年)就提出了“水

  是万物的始基”的观点。至于苏东坡当时知不知道,目前尚

  无法考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生命源于水,

  东坡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华夏民族是龙族,炎黄子孙是龙的

  传人。  《淮南子》云: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江河是龙的

  摇篮.海洋是龙的世界,龙是要靠水来养活的。故中国古代

  思想家们便企图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

  性的统一,其中有一行就是水,说什么“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先秦典籍,对水亦有不少描述。

  可苏氏与他们不同的是,把水的自然秉性上升到虚灵的哲学

  概念,不是像《老子》、《庄子》那样,只是囿于水的自然属

  性。如果用现代科学的分子论、原子论观点来解释物质世界,

  那整个物质世界就是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苏氏的观点:

  “阴阳一交而生物,其始为水。水者,有无之际矣。始离于无

  而入于有矣。”显然也是从物质生成论这个角度来说的,他们

  指的“水”并不是实在的客观存在的水,这是他们高明之处。

  正如今人黄克剑指出的那样:  “万物出于水,又复归于水,

  这意味着万物出于‘一’,又复归于‘一’。可直观的水由于

  它的‘始基’地位而变得虚灵起来。”  (《心蕴一种对西方哲

  学的解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所以说,宇宙生成的

  始基是水,这是苏氏的哲学思想基础。

    宇宙生成之后,那万物存在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易

  传》中说: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

  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

  是说.宇宙万物是各有其性,相辅相成的。说得不错,宇宙

  万物确实是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亦受到外物的互相制约。

  但怎样体现其内在运行规律呢?苏氏在注习坎卦彖辞“行险

  而不失其信”时说:

    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世以有常

    形者为信,而以无常形者为不信。然而,方者可以斫以为圆,

    曲者可以矫以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为信也如此。今夫水,

    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

    君子取法焉。唯无常形,是以遇物而无伤。唯莫之伤也,故

    行险而不失其信。由此观之,天下之信,未有若水者也。

    ((苏氏易传)卷三)





苏轼文艺美论 作者简介

p>王启鹏

    广东博罗人。编审,曾任《惠州学院学

报》主编,《惠州教育》副主编(执行主编),

现任教于惠州学院中文系,讲授基础写

苏轼文艺美论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199856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