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花雨:中国新诗意象探论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于20世纪,用“意象”贯穿中国百年诗歌史,一方面对现代意象诗学理论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提炼和论析,另一方面选取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予以探幽析微,从理论话语和诗歌文本两个层面建构现代意象诗学和诗歌批评视野。全书分为“中国现代意象诗学”“新诗意象个案研究”“新诗意象比较分析”三篇。上篇从意象本质论、意象功能论、意象生成论和意象鉴赏论等方面探论;中篇撷取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食指、舒婷、于坚、戈麦、昌耀、余光中等十余位诗人的诗作进行系统的意象阐释;下篇就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顾城和海子等诗歌现象和诗人诗作加以比较分析。这一研究对诗歌批评和鉴赏以及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启迪作用。
诗路花雨:中国新诗意象探论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20世纪,用“意象”贯穿中国百年诗歌史,一方面对现代意象诗学理论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提炼和论析,另一方面选取新诗发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予以探幽析微,从理论话语和诗歌文本两个层面建构现代意象诗学和诗歌批评视野。全书分为“中国现代意象诗学”“新诗意象个案研究”“新诗意象比较分析”三篇。上篇从意象本质论、意象功能论、意象生成论和意象鉴赏论等方面探论;中篇撷取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食指、舒婷、于坚、戈麦、昌耀、余光中等十余位诗人的诗作进行系统的意象阐释;下篇就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顾城和海子等诗歌现象和诗人诗作加以比较分析。这一研究对诗歌批评和鉴赏以及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启迪作用。
诗路花雨:中国新诗意象探论 目录
上篇 现代意象诗学初探
**章 意象本质论
**节 意象概念的演化
第二节 意与象的关系
第三节 意象与比、兴、象征和意境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 意象功能论
**节 诗美的传达
第二节 力量的集聚
第三节 诗质的呈现
第四节 中介的作用
第三章 意象生成论
**节 感觉生成论
第二节 生活赐予论
第三节 心物契合论
第四节 想象创造论
第四章 意象鉴赏论
**节 意象鉴赏的标准
第二节 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
下篇 新诗经典意象解读
**章 闻一多:“古典”与“现代”两类意象的运用
**节 两类意象的对照
第二节 两类意象凝聚的矛盾心境
第三节 两类意象的艺术渊源
第二章 徐志摩:永远的“风花雪月”
**节 风花雪月:作为审美意象的象征意蕴
第二节 风花雪月:诗人人格精神和文艺观念的投射
第三节 风花雪月:永恒的诗意存在
第三章 戴望舒:“残损”类意象及其审美表达
**节 “残损”类意象的类型
第二节 “残损”类意象的成因
第三节 “残损”类意象的审美作用
第四章 卞之琳:“路”意象与人生之旅
**节 “路”意象的含义
第二节 “路”意象传导的矛盾心理
第三节 “路”意象的成因及意义
第五章 昌耀:“高原”意象与诗歌的精神维度
**节 “高原”意象的内涵
第二节 “高原”意象的反思向度
第三节 “高原”意象生成的动因
第四节 “高原”意象构筑的诗性空间
第六章 食指:“季节”意象的主题意义
**节 未来主题
第二节 成长主题
第三节 眷恋主题
第七章 舒婷:含“泪” 面“海” 的抒情歌手
**节 “海”与“泪”:内化与外化的寄托
第二节 “海”与“泪”:理想与现实的投影
第三节 “海”与“泪”:新诗抒情风格的变化
第八章 于坚:“城市”和“乡村”的生态寓意
**节 “城市”和“乡村”:生态失调与生态和谐
第二节 从“城市”到“乡村”:寻找心灵生态的平衡
第三节 作为文本:新诗链条中的诗歌生态
第九章 戈麦:“死亡”意象与“世纪末哀歌”
**节 “有温柔的死在召唤”
第二节 “我的疑虑在空气中延伸”
第三节 “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水中”
第四节 “我就是这*后一个夜晚*后一盏黑暗的灯”
第十章 余光中:“水”意象谱写的华彩乐章
**节 水的“海”形态:地理阻隔带来的“乡愁”
第二节 水的“江河”形态:内在源头上的精神归依
第三节 水的“酒”“雨”“湖”等形态:浪漫的诗心与爱情
第四节 水的综合形态:哲理的韵致
第十一章 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苦难里的“白色花”和黑夜中的“三弦琴”
**节 意象的选择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节 意象的运用及其审美追求
第三节 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带来的启示
第十二章 顾城和海子:“梦”与“花”的二重奏
**节 “梦”与“花”:从生命感悟到精神之旅
第二节 “梦”与“花”:从诗歌理想到生命书写
第三节 “梦”与“花”:对抗和超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诗路花雨:中国新诗意象探论 作者简介
张文刚,教授,文学硕士,学术期刊《武陵学刊》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国家精品课程“文艺鉴赏学”和“文艺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文艺创作与评论”研究所所长。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中国作家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数十种报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转载文章10多篇,有论文被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选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概观》《武陵作家论》《洞庭波涌写华章——改革开放40年洞庭湖畔作家作品论》,与人合著《中国文艺美学教学发展论纲》《兰芷探幽》等7部。出版长篇小说《幻变》。曾获丁玲文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