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 本书特色
《沈既济评传》、《李公佐评传》、《许尧佐评传》、《李朝威评传》、《元稹评传》、《白行简评传》、《陈鸿评传》、《蒋防评传》、《沈亚之评传》、《牛僧孺评传》、《李德裕评传》、《薛调评传》……《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系南京大学文学院知名教授吴翠芬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的结集。读者从中可以获得某种教益和美的愉悦。
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 文学评论、书评·书序、文学漫笔、作品鉴赏四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谢灵运山水诗的美学追求、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元稹的新题乐府和古题乐府等。
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 目录
序
一文学评论
谢灵运山水诗的美学追求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元稹的新题乐府和古题乐府
论元稹的文学贡献
“一代之奇”的唐人小说
王度评传
沈既济评传
李公佐评传
许尧佐评传
李朝威评传
元稹评传
白行简评传
陈鸿评传
蒋防评传
沈亚之评传
牛僧孺评传
李德裕评传
薛调评传
韦璀(附刘轲、皇甫松)评传
柳理评传
二书评·书序
评伯奇主编的英译本《中国文学选》
《山水风度——六朝山水田园诗论》序
骈文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评于景祥《唐宋骈文史》
旷世美文无穷乐
——读《醉翁亭记研究》
妙语一智慧与辩才的结晶(《妙语丛书》序)
三文学漫笔
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短而精炼
从张旭“顿悟”说起
画与情
民俗与诗
——以“打喷嚏”为例
“遥情”
——读《闲情赋》一得
此“章水”非彼“漳水”
——朱选《登西台恸哭记》底本纠谬
四作品鉴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西官春怨》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王昌龄《闺怨》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杜牧《过华清官》
沈亚之《湘中怨解》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蝶恋花》(六曲阑杆偎碧树)
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早踏青时)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王壁《西河》(天下事)
曹豳《西河·和王潜斋韵》(今日事)
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
张惠言《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
龚自珍《湘月》(天风吹我)
龚自珍《浪淘沙·书愿》
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南乡子》(斜月半胧明)
王鹏运《念奴娇·登晒台山绝顶望明陵》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
孔尚任《桃花扇·骂筵》
一部雄伟瑰丽的史诗
——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九集)
编后
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 节选
谢灵运为人兴多才高,写山水诗时寓目则书,“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凡仰观俯察到的山水草木,无不络绎奔会于他的笔端,一一化为名章迥句、丽典新声。对于这一点,黄节曾精辟地指出:“汉魏前叙事写景之诗甚少,以有赋故也,至六朝渐以赋体施之于诗,言情而外,叙事、写景兼备,此风自大谢开之。”又说:“谢山水诗.当连贯读之。”①当我们展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从他*初为永嘉郡守所写的“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到*后他被杀前一年在江西所写的“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也同时展读了诗人“壮士郁不用”的心路历程。黄节说的这种“赋体”、“连贯”施之于谢灵运山水诗,便形成了一种全景活动画面似的结构方式,视点不定,角度转换,画面在一俯一仰之间作快节奏、跳跃式的变化,时空跨度很大,令人目不暇接。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一诗,叙事、写景、言情兼备,诗中景象繁密,层次重叠。当写及题目的“四面高山”之景时,诗人把山光水色组成一连串的活动景观推到人们面前,一时间纷至沓来,奇趣横生:“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汉代大赋如“子虚”、“上林”,极写山川景物,其上其下,以至东西南北,铺陈排比,堪称大奇致。谢诗的“俯…‘仰…‘上…『下”二句,笔法铺排开合之状,显然是从大赋点化而出,足见诗人才高词盛,钩深极微。又如“初去郡”写诗人去郡时的具体情景:“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垌。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也是叙事兼写景,一句一景,移步换形,画面跳荡不已。谢诗也有另外的结构方式:诗的视点不变,从一定的角度对准审美对象,在静观默察中赏会于心,集中凝炼地创造出省净完整的意境。像前面所举的“石门岩上宿”一诗,就是用的这种结构方式。其他如“晚出西射堂”写“步出西掖门,遥望城西岑”的所见所感。“游南亭”写“时竟夕澄霁”的景与情,都是视角集中、结构凝炼的佳作。其二,巧于写形状物。大自然的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要在诗中把它们生动、形象地摹写出来,就需要创造大量的“巧言切状”的新词汇和新技巧。谢灵运生在极端重视文采的刘宋时代,加之为了给自然山水写真传神的需要,在遣词造句上不断求新寻异,将摹写山水的技巧如用典、对偶、声色描写等发展到一个高峰。 大量用典。典故是一种非常精炼的写情达意的义学手段,它可传达出言词之外的丰富内涵与特殊情韵。谢灵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诗中大量驱遣典故,用得极娴熟、贴切。据黄节在“谢康乐诗注"中考释,谢诗用典的来源有“周易”、“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佛家典籍以及其他经典古籍。 例如“登池上楼":“持操岂独古(“庄子”),无闷征在今(“周易”)”;“登永嘉绿蟑山":“颐阿竞何端,寂寂寄抱一(“老子");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庄子”)”。“过瞿溪山饭僧":“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i界苦(佛典)。 ”诗人特别喜用老、庄、佛典,这与他以山水悟道,借写山水来表达自己的玄理哲思有密切关系。黄节指出谢诗用典“大多不加议论,而本意自见”。像上面所举的“石门岩上宿”一诗,引用的楚辞典故即为含蕴悠远、本意自现的例证。诗中“云际”、“美人”典故出自“九歌·少司命”,由神话传说中的人神相恋相思故事,即可不言自明,见出诗人自己幽怨不平的本意。 讲求对偶。对偶是中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技巧,“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汉代赋家*早在赋中有意识地使用对偶,继后从西晋潘岳、陆机到谢灵运时,对偶已成为诗中的一种严格的修辞技巧与基本结构单位。谢诗对偶特多,句意极富变化。诗人善于运用对偶构成意象与意象之间复杂的对比关系,以取得“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如山与水:“石浅水潺涯,日落山照耀”(“七里濑");“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远与近:“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高与下:“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丛”(“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大与小:“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以上这些对偶句所写的山与水的交织辉映,远与近的空距虚实,高与下的俯仰视听,大与小的写意工笔,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幅层次丰富的画面。 对偶句之间的互文交错,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语言表层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启发人们驰骋想象,神游其中,进一步获得新的美感享受。 传声绘色。自然山水有声又有色,山水诗要极貌巧似,就要在诗中努力追求音乐美与绘画美。谢灵运正是如此追求的,他的诗“弃淳白之用,而竞丹艟之奇;离质木之音,而任宫商之巧”②。诗中对声与色的摹写极为成功,能以生动鲜明的声色诉诸人们的感官感受,并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如以天籁来拟声:“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高顶”);以听觉来写景:“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并使用大量的双声叠韵字来塑造声音意象,以加强诗的音乐美感。谢灵运特别善于用色彩字作为修饰语来塑造绘画意象,以绚烂的色彩对山水作穷态极妍的描绘:“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酬从弟惠连");“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白、绿、丹、红、紫,诗人兼画家的谢灵运,不仅以诗笔,更以他独具的艺术家的慧眼与画笔,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缤纷五彩的美妙山水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