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瓦尔登湖-(全译本)

  2020-05-11 00:00:00  

瓦尔登湖-(全译本) 本书特色

亨利·戴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就像美国著名评论家伊拉·布鲁克所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它与《圣经》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

瓦尔登湖-(全译本)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于1854年出版的名著。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译者仲泽的翻译更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精心雕琢,语语惊人,字字闪光。因此,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走进梭罗所生活的瓦尔登湖畔,并理解梭罗所思考的很多问题,从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及人生哲理。

瓦尔登湖-(全译本)瓦尔登湖-(全译本) 前言

中国隐者总是餐霞饮露、高蹈方外,他们终老泉林,了无烟火气息。纵然将梭罗归为隐者,他也绝非这种形象,他在流连自然、沉吟山水的时候,并没有忘却自己的时代,更没有忘却对人类价值体系的反省和批判。在《瓦尔登湖》的叙述中,不时见出他发聋振聩的社会批评。
1845年春天,梭罗便在湖畔开始营造小屋,他在书中详尽地开列了所有花销,除去自己的人工外,建房成本为28.125美元,并由此引发了他关于房屋无比丰富的思考。
他在**章《简约地生活》中说,“连空中的飞禽都有它们的鸟巢,狐狸则有自己的洞穴,野蛮人也拥有各自的棚屋,但是,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所。在文明尤其普及的重镇和都市,拥有自己住所的人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一套普通住房的价格差不多需要八百美金,即便一个劳力不受家庭的拖累,他要攒够这笔钱也得花上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将一个男人一天劳动的经济价值估为一美金,因为考虑到如果有些人挣得多,其他人就会挣得少——因此,在他挣得自己的那间‘棚屋’时,势必已经耗掉了自己的大半生命。”而更加深刻的原因却是:“一个阶层有多豪奢,另一个阶层就有多贫穷;一边是宫殿,另一边是救济院和‘沉默的穷人’。”他说那些身居陋室的人,“因为寒冷和痛苦,蜷缩身子已经成了一种长期的习惯,以至无论老少,其形体就永远那样缩着,肢体和官能的发育遭到了抑制。”因此呼吁,“正是这个阶层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使我们这代人显得卓越特出,对他们的处境给予关注绝对说得过去。”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托马斯·莫尔思考的余绪,也是宋人“陶尽门前土,房上无片瓦”的描绘在19世纪美国的写照……因此,提到金字塔的时候,他愤慨地说:“他们(按:奴隶)消耗着生命,在给某些野心膨胀的蠢货建造坟墓,如果将这帮蠢货投入尼罗河淹死,然后抛尸喂狗才更加智慧,更加勇武,我或许能够替他们和他找出申辩的借口,但我无暇于此。”
随着对慈善事业的批判,他的锋芒指向了普遍的不公:“有人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奉送给了穷人,可能恰是此人正在拼命却徒然地解救着他以自己的方式全力制造的苦难。”这番思考以严厉的质问结束:“你吹嘘什么将十分之一的收入献给了爱心,或许,你应该如此支配那其他的九分,然后收场。到头来,社会仅仅收回了十分之一的财富——这应该归功于因其占有而得以彰显的慷慨,还是政府对正义与公道的怠慢轻忽?”
跟其他思想家一样,梭罗认为,文明社会是文明公民的作品,而文明公民又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文明公民的培养则是教育的*高目的。然而,当世的学校教育又是如何?他拿自己曾经就读的哈佛大学开始了讨论。 “剑桥学院(按:今日的哈佛大学)的一间学生公寓,比我这间小屋大不到哪里,而仅仅是年付的租金就得三十美元,且不说这家公司还要在一个屋顶下修三十二间毗连的房屋取利。”在他眼中,大学成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除了生命的艺术,什么都会传授,什么都会实践——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审察世界,从不使用他的双眼;研习化学或力学,而不知道面包如何烤制或何由挣得……”关于所受的教育,他说:“让我震惊的是,在离开学院时我被告知我已经精通了航海术!”而研习经济学的学生,“就在他阅读亚当·斯密,阅读李嘉图,阅读萨伊的时候,却不可挽回地将自己的父亲拖入了债务。”
社会的荒谬和不公背后,是赤裸裸的罪恶。
……
旅人问男孩他面前沼泽的底部是否硬实,男孩给了肯定的回答,然而,旅人的马匹不久便陷入其中没及腹部,他于是对男孩如此比画,“我以为你是说那沼泽底部是坚实的。”“是啊”后者回答,“那是因为你尚未行及一半的缘故。”
梭罗认为,大自然为这种开拓提供了领地,在本书稍具形而上意味的第十一章中,梭罗这样断言,“我身上有一重趋向更高生活,或日名为精神生活的本能,这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同时还有另一重指向原始和野蛮的生活,两者我都尊重,并且对后者的热衷丝毫不亚于前者。”这既是对至善的肯定,又是对野性的颂扬。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很多答案:为什么在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面前,梭罗对印第安生活模式给予了肯定?他为什么膜拜东方文明?他为什么热衷并皈依于自然?作为超验主义者的梭罗对自然的态度跟其师友爱默生大异其趣,后者认为自然是导向精神归宿的途径,而梭罗却认为,这一归宿就寓于自然本身。这让我们明白,他何以像泛神论者那样赋予自然以某种宗教意味。
中国古谚曾以“大节不护细行”替言行两违的举止辩护,然而,这种说辞在梭罗那里没有用武之地。终其一生,梭罗都在认真地观察,严肃地思考,严正地躬行,以图*终做出明确的判断,“如果生命注定卑琐,那么,如何将其中所有的劣根清除殆尽,然后将它公之于世;如果生命是崇高的,那么用自己的经历去给予验证,能够让它在我下次的游历中得以显现。”世人因他这种力行的处事原则而给他奉送了清教徒和禁欲主义者的称号。
梭罗一生命运多舛,饱经坎坷挫折,屡遭丧亲之痛,他由于纯粹的追求而见疑于世,他对物质主义极端抵制的态度让自己深陷孤独——乃至,我们需要说明,他跟自己的启蒙者、自己的师友爱默生也因为性情扦格而存在痛苦的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梭罗的探索带有些许悲壮意味,这让我们对人这种动物试图超越天赋的动物性所做的努力感到骄傲,又深感怜悯。这是古往今来的圣贤心仪的事业,因此,梭罗并不孤独,他既有先声,又有嗣响。他在基督没世后一千八百四十五年后做的那番努力,为人类赢得了荣誉,为19世纪留下了光辉,以一缕馨香长久地慰藉着向往神性的人们。
仲泽

瓦尔登湖-(全译本) 目录

简约地生活
我居于何处,又因何而生
阅读

远离尘嚣
访客
豆田
镇子

柏克田庄
更高的原则
禽兽比邻
室内取暖
往日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
冬日的动物
冬日的湖泊

结语

瓦尔登湖-(全译本) 节选

简约地生活
大多数人,即便生活在这片相对自由的土地上,只是因为蒙昧愚鲁,也被虚妄的焦虑和过度的劳役淹没,而无法采撷生命的华美果实。他们的双手因过度劳作而粗笨颤抖,也无力于此。劳作不止的人们因为难得闲暇而无法呵护丰满完美的生命,在与他人的来往之中,他难以充满自信果敢自如,他的劳动价值在市场上也因此打了折扣,终其一生,他只是充当了一架机器而已。一位经常运用着智识的人,怎能牢记得自己的混沌?而这混沌正为他的成长所需。可是,在我们对“他”审视之前,有时不得不先为“他”提供衣食,补充给养。人类天性的精纯所在,一如娇美的果霜,它需要*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遗憾的是,我们从未对己,也未对人予以如此温厚的礼遇。
一些人固然身处窘境,深知治生之难,每每疲于奔命,步履维艰。本书的某些读者,我深知你们无力应付虽已下肚的果腹之食,也难以置办蔽体之衣,你们的鞋子和衣衫行将破旧或已经褴褛不堪,阅读本书,也只能背着雇主,忙里偷闲。如此偷偷摸摸何其卑琐可怜,此情此境我经见已多,自然非常敏感;总是债务迫身,常常试图拉点生意以摆脱债务——债务啊,那个由来已久的泥潭,拉丁语称之茁salienum,亦即“别人的铜板”(当时钱币是铜质的);即便如此,依然苟延残喘,而后被别人的黄白之物埋葬;常常承诺偿还,“很快的,就明天”,但今天人都快死了还没有兑现;曲意逢迎,邀宠求赏,只图不违法犯禁而揽来生意;扯谎、阿谀、投票献媚,无所不用,或蝇营狗苟,自轻自贱,或瞒天过海,大言不惭,无非为了赢得他人的允诺让你替他做鞋子、做帽子、做衣服、造车子,或是送杂货;为了防备不时之虞存心囤积,却使自己心力交瘁,或存于古箱,或藏于袜筒置于私处,封以灰泥,甚至为了更加安全,密藏于层砖叠瓦之中——总之,不管多少,总会设法找个地方。
我有时感到纳闷,甚至可以断言:我们怎么能如此盲目草率地醉心于一种野蛮的、带有舶来意味、名之“黑奴制度”的奴役方式。雇主们无所不在,他们心狠狡诈,奴役了整个南方和北方。受制于南方的雇主委实悲惨,委身于北方的监工情况更甚,但是,当你遭受自我奴役时,境况之糟莫甚于此!神性,对芸芸众生谈何神性!且看奔走于大路上的车夫,他昼夜兼程,何曾有些微神性鼓荡于中?他的*高职责无非是给马匹填料补水,除了在运输中谋利,终其一生,他还能做些什么?他难道不是在替一位名重一方的乡绅赶车?庄严静穆、神圣不朽的神性与他何干?且看他怯懦卑琐、苟营苟利,整日徒然恐惧、张皇不安,他既非贤者,亦非圣徒,而是自我意识的枷锁让他沦为奴隶和囚徒——真可谓实至名归。跟自我意识这位霸主的肆虐相比,公众舆论这位暴君则显得虚弱无力。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便昭示着,甚或决定了他的命数。甚至在西印度诸部这些可以驰骛想象的地方,如果不愿自我解放,纵然是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威伯尔福斯又能奈何?再想想那些为末日编制着坐垫的妇人,她们对自己的命运可曾表现出丝毫的关注!好像浑浑噩噩不会折损来生的福祉。
芸芸众生在绝望中过活,所谓乐天知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绝望。绝望弥漫于城市,遍及于乡村,我们只好身着麝皮和貂皮,陶醉于华美的衣饰之中。即便在人类谓之游戏和娱乐的背后也藏着根深蒂固的绝望,压根就没有什么纯粹的游戏,因为那是对操劳的一种补偿。当然,不染指于绝望的事情,也是智慧的一个表征。
关于“生命的归宿”(姑且袭用《教理问答》的说辞),生命之必需及生活的道路,人们似乎着意选择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模式,仿佛较之其他,他们更加钟情于此,实则因为他们打心底觉得,除此以外,别无选择。然而,警醒健康的心灵却铭记在心:太阳依然灿烂明媚。任何时候捐弃偏见都不算太晚。任何思想和行为,无论多么古老,如果不加验证,都不足为据。众人随声附和或默然相许的真理可能旋即就会被证明为谬误,对于此种谬见的云烟,有人却深信不疑,视为天际的阴云而会在他的田里降下甘霖。前人曾断言你不能做某事,而你一经尝试就发现并非如此。古人有古人的行为,今人有今人的举止。古人怎么会知道,他们在偶然之间才发现,只要添加一些燃料,火焰就会保持不熄,而今人则只需将些微柴薪置于釜底,就能以飞鸟的速度周游世界,仅此一举,足以证明老姜未必更辣,不像俗谚所说。年长未必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足以成为教导后辈的资格,因为它提供的教益还不及所致的损失。人们甚至可以怀疑,即便是上智者,是否通过生活得到了绝对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年长者也未必有什么至为重要的教益留给后人,因为受限于个人经历,更不必说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因为他人不知的原因而一塌糊涂,他们自己对此也无法否认。甚或,他们的某些信仰也否定了自己既往的经历,如此说来,他们也只是不比原来那样青涩而已。我已经年过而立,尚未听到长辈曾给予什么热忱真挚深中肯綮的教诲。当下即是生活,充其量它只是一场我尚未涉足的试验,他们既已尝试,于我又有何益?如果我关于生活有那么一点富有意义的感会,我肯定我的“导师”们未曾对此有过只言片语。
有农夫曾告诉我,“光吃菜是活不下去的,菜里没有长骨头需要的东西”,因此,为了替骨头生长提供原料,他虔诚地将部分光阴奉献于此。就在他跟在牛的后面发此高论的当儿,猛地一下,那牛拽着他及粗笨的耕犁破土前行——那牛的骨头可是由草木滋养而成的。诚然,某些东西是部分人的必需品,比如那些难以自理和身陷沉疴的人,但对于有的人则只是奢侈品,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却成了闻所未闻之物。
在有些人看来,人类的生活领域已经被祖先所穷尽,他们的足迹曾经踏遍高山巨壑,所有一切早由他们料理停当。伊弗林曾如是说,“智者所罗门④曾就株距明示于人;罗马的官员早已决定,隔多长时间进入邻人的园中捡拾跌落在地的橡子不算盗窃,并且拾取所得有多少归于主人。”关于如何修剪指甲,希波克拉底曾有吩咐,亦即,指甲应该跟指尖平齐,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这都是些让人昏昏欲睡、比亚当还老的陈言套语,却被认为穷尽了生命的各种欢愉和可能。须知,人类的潜力不可限量,我们不可拿任何先例去衡量他们的能力,因为,直至目前,人类依然所知不多,尝之甚浅。不论迄今你经受过什么挫折,“莫苦恼,吾儿,谁人能指派未竟事业于汝?”P4-7

瓦尔登湖-(全译本)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202557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