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2020-05-11 00:00:00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本书特色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是一本探讨“旅行之后”人生要怎样继续的书。说走就走的勇气固然重要,可是人生毕竟不是打包上路那么简单,旅行结束后,怎么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怎么把旅途的意义消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这本书也许能给你一些思路。
★“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乡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钱钟书)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内容简介

被称作“黎明之城”的奥罗村位于印度南海岸,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里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这座小城是在印度思想家奥罗宾多理念影响下于1968年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全世界约40个国家2000多人在这个地球村里宁静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在这里,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汇聚成一个共同的家族,以人力劳动代替金钱,他们或种田,或纺织或做陶器谋生,儿童学生则不用考试,以心灵的平衡发展为重。
奥罗村的村民说:“我们在寻求人类命运的出路。”实际上,他们更多地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片净土。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记录了作者在那片土地上与不同的人们相互依靠、和睦生活的经历,进一步引发了关于“幸福人生”和“旅行意义”的思考。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出发”还是“回归”?
也许,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前言

序言(1)\有时候,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阿Sam
有一年在越南旅行,长途的夜车从胡志明市一直开往芽庄,那是青春年少时的**次长途旅行。因为失眠,我时常在夜行的巴士或者飞机上整夜看书,中途停在了陌生的小镇休息,游客三三两两地下来抽烟,这里面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从不同的城市来到这里,相聚于这辆开往芽庄海边的夜行巴士。抽完烟继续上路,不一会儿就看到了海岸线,月光把不远处的海面照应成了一条白色的丝带,星空就在头顶,忽隐忽现。我想,如果可以,就这么和爱的人在异乡的大巴上睡过去,也是一种幸福,那是一种流离感,像是找不到灵魂的彼此丢在异乡的星空下,孤独又温暖。
小时候一心想离开我的老家,那不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只不过是父母下放的一个通商口岸,能去到的*远的地方也无非是搭船去到武汉而已。高中时便选择了在离家半个小时巴士路程的学校住读,接着变成了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大学,再接着是航程一个小时十五分钟的上海,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从一天变成了一周再到一年。时常行走在外,偶然遇到某个相似的巷弄,在夜里被路灯截成明暗的两半,会突然怀念起家乡那条无数次来回往返的街道,它也曾因为光影相伴而富有韵味。而那些在异国风情里寻常生活的人群,也因为有了某种相似的神情而成为入画的风景。再后来因为各种理由不断起飞降落,在陌生的地方经过停留,搜集了地图上每一寸短暂的光阴,累积相片里每一次的风和日丽,却总是在时差的失眠里,在认床的辗转里,挂念起生命出发的方向,无论身在地球的哪一半,也不问在子午线的哪一边,那都是我唯一仅有的坐标,是我之为我不必辩驳的根本,只要闭上眼,就能看见。
也许人这一世不停地启程出发,不停地短暂相聚继而别离,不过是为了明白灵魂的归宿不在此处彼处,而只在它*初投身的地方。
有时候,出门不过是为了归家。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目录

我心中的地图
奥罗村的世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
因缘而生,福由心至
试想:如若没有所谓的天堂
物质主义者,精神主义者
无所教
在世,但别入世
树林中的回音,我们都是树啊
素食的猫,在“太阳君”餐厅用餐
没有价签的超市,一切为了大家
相爱的人*美丽
拥着白蕊花瓶,眺望着你的远方
一切事物,起源于发现
哪怕步履迟缓,只要齐心朝前走
一切事物,皆有守护
人生是一场游戏
去笑吧,去跳舞吧,我就是艺术
文化艺术如空气
理解,还是误解
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番木瓜里的番木瓜花香,以及一些随记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节选

放下写好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我迫不急待地打点起行囊。
我想歇息了,我有些累了。
这个念头蹦出的瞬间,我推开落满了灰尘的壁柜,脑海里闪现出几行诗句:“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谦逊地,或者说落魄地过活,埋藏过往的‘秘密’。”
让·格勒尼耶的文字从壁柜里跳出来的那天,我便决定旅行了。
是背红色背包好,还是藏青色的好?我一边研磨咖啡豆,一边纠结着此类琐事,我给自己留了张纸条:
“为了更好地回归,出发吧!”
常常觉得,成长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珍爱的角落,当有人簇拥着赞美或是自己需要小憩一下的时候,便越发觉得这一隅之地甚是可爱。青春时节总是遍布着假象,明知所有的爱、愤怒、绝望已无法承受,但只要在疼痛的时候仍感到一丝快乐,便会告诉自己,这才是真实的证明。哭到声嘶力竭、浑身无力的时候才知道骂自己,告诉自己要筑起心墙分清所有的真实与虚伪,但又总是苦于没有时间。
但是,这就是青春之所以名为青春的理由。当青春逝去,自己慢慢学会掌控情绪,也才能看清自己的能量,明白自己还需要充电和完善。年轻的时候不论去哪里,去到任何陌生的地方,都无所畏惧地像用纱布缠住脚之后,矫健地踩到滚烫的石头上,像探险一般,又像跟自己作战一般。越是陌生的境遇,越有一种奇妙的魅惑力,让人想去经历和感受。虽然现在精力不及从前,但仍想抛开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投入一次旅行,并不强求要从旅行的地点里获取什么,只是想懒懒地收拾好行装,然后头也不回地出发,就像一场推心置腹痛快的表白。
我想歇息了,我有些累了。歇够了,然后痛快地生活。好的,我明白了,歇够了,然后痛快地去爱。
因为对人生的热爱,人们出发去旅行。这是件幸事。
一点点,沧海一粟般的一点点,我们希望生活变得更幸福那么一点点。生活不是件轻易的事,但我们却从未放弃想要变得更幸福一点的追求,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努力吗?真是有收获的一天呀!
要去哪里呢?当下定决心出去走走的时候,我开始每天摆弄起书桌上的地球仪。但这一次,就算我不整天像个钟摆似的围着地球仪转,我也清楚自己*想去的地方是哪儿。在浩瀚都市面无表情的人海之中,我像那眺望着彩虹另一端的多萝茜一样,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想去看那幸福的人群,我想去黎明之城。”
是的。我想去的那个地方,每个人都能跟随自己的本心自在地生活,周围邻里友善和睦彼此祝福,在那里,身体和心灵能得到宁静的休养。我有时候常想,如果幸福也能被传染,多好。这世间无处不在的冷漠、无尽的绝望,让人有时感到虚弱无力,如同尘埃坠入泥土,陷入冰冷的绝望。我常常感到无助,怎样逃离这样的困惑?幸福的触角醒来的时候梦想才会延伸,什么是幸福?当你无心思考的时候,便是梦想丢失的时候。没有梦,没有幸福,人生意义何在?
所以,去黎明之城吧。
很久以前曾经去过印度旅行,要回国的那天起了个大早来到钦奈机场。猛地想起这儿离奥罗村应该不远,一打听,大概是4小时的车程。我坐上一辆的士,驶向本地治里。到达本地治里,一位老车夫说他知道去奥罗村的路,于是我坐上他的“摩的”驶上了一条乡间小路。瓦红色的红土地绵延在路的两旁,还看见了在印度并不算多见的枝叶繁茂的桉树林——这便是进入奥罗村了。过了那片郁郁葱葱的桉树林,我让车夫停下车,因为突然感到这样浮光掠影地匆匆一瞥并没有太大意义,倒不如将这份神秘留给以后去解开——这种念头轻柔又强烈地冲击着我。我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让车夫掉转车头原路返回,因为预感今后定有重返奥罗村的一天,便不觉得有太多遗憾。就这样,8个多小时的时间,我重新回到了钦奈机场。不大的钦奈机场,并没有太多东西可看可赏,我一边无聊地打发候机时间,一边盘算着何时才能重归奥罗村、重归印度。当然这样的想法是得不到答案的。
纵使有千般好奇,却不想贸然前往,异彩纷呈又舒适闲散之地,充满着无尽的诱惑,只等着**相宜的相遇时节,默默传递着彼此心灵的感应,就是这样独特的旅行之地——奥罗村。
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有一片无国界限制的疆土,让善良的、真挚的、热情的地球村人能够在这里自由和平地相处,将真理当作至高无上唯一的权威信奉并服从——这样一片疆土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应该存在。
这个地方,是和平、统一、和谐的集大成之地。在这里,人们所有好强的本能只会用于克服痛苦和不幸、懦弱和无知以及自身的限制和无能;在这里,所有对进步的关注、灵魂的要求、欲望的满足、快乐的追求、物质的占有都不足为道,因为这里是个友善的地方。
在这里,孩子们自然茁壮地成长,而不会丢失自己的灵魂和灵感。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或是获取资格和地位,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并且习得新的技能。
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之分,人们自觉按照事情的需求进行志愿服务。身体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将公平地提供,人们不强求从集体中获取智力、道德、心灵、能力以及人生的快乐与权力,只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所有的人都能均等享受绘画、雕刻、音乐、文学等等艺术形式的美丽。这样的欣赏机会并不取决于各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只取决于各人的接纳水平。因为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金钱不再是支配一切的指挥棒。
与物质上的富裕、社会中的地位相比,这里更加强调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工作也不再是为了生存的必须手段,而是发自内心意愿为他人奉献的服务以及展现个人能力与潜质的工具,工作的*终结果是为了让个人得以生存并能够施展才华。
这里不是繁杂的竞争和斗争之地,而是充满为了向上和合作而滋生的善意竞争以及真挚友爱之地。
当然,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实现这样理想的条件,如果人类尚不具备理解这个理想的知识,便自然不会拥有去实现这般理想的意识和能量。这便是称其为梦想的理由。
但是,我们正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着,我们在奥罗宾多修道院里做了小规模尝试,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可以继续向前迈步,不断地向着目标迈进。总有一天我们会从现实的混沌中解脱,用实际且有效的方式,迎接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向世人展现我们的梦想。
——A Dream(一个梦想)
之所以产生一定要去趟奥罗村的想法,是因为10年前看到B5纸张上的这篇《一个梦想》。1954年,一个女人曾说出了这样的梦想。1954年,世界从火海里解放出来,陷入冷战的僵局。经历过那样冷酷的岁月后,60年代开始出现全世界青年振臂高呼分享鲜花和亲吻、共享爱与和平的浪潮,但这些都是后话。50年代那个国家主义森严横行的时代,“将真理当作唯一的权威”的表达正用一种奇妙的方式默默传播着无政府理念的宣言。这一纸文章深深吸引着我。
这个女人便是这美好梦幻的发现者。她是印度诗人、思想家室利·奥罗宾多的得意门生。室利·奥罗宾多曾说:“她是与我有着相同灵魂、不同身体的人。”她的名字叫米拉·阿尔法莎。就像德兰修女一样,在印度人们通常把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女性称之为“妈妈”,于是人们便将奥罗宾多修道院的修女和这位女人称为“妈妈”。奥罗宾多去世之后,这位女人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开始作准备,并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语。这样的言语中透露着强烈的实践意志,其深藏的能量也开始传播开来。对这样的梦想产生共鸣的人们开始聚集,于是便有了奥罗村——这圆梦之城的出现。
世间梦想之城,奥罗村的起步就已经足已让人满心期待。一个人的梦想或许会仅仅止步于梦想,但很多人的梦想或许便能为世界开启一扇窗。渐渐习惯了绝望和放弃,认为这是人生的常态,于是这样的梦想便更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这样一番话语像一件可爱的礼物般,让人满心欢喜。想涉足尝试不一样的人生,不曾想一不小心便会走得摇摆不定,踉跄不堪。面对艰难的现实,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也许会让一丝一毫的希望变成救援自己的金钥匙,我这样思量着。
我以为,这世上越来越缺乏神秘感其实是件可悲的事。
“人类所经历的所有,*美丽的便是神秘。神秘感是创造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执迷于揭开事实真相的科学家们,*终无法用清澈的双眼看清这个宇宙。”
我很欣赏拥有大智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般态度。我对他的仰慕不是源于这个天才科学家所发现的重大理论,而是他在宇宙和地球的神秘面前所表现出的谦逊,他实际上是位自知而有魅力的梦想家。如果失去了神秘,人类堕落的速度会加快吧。
但我并不赞成过度的神秘主义。任何时代,过分排他的宗教和神秘主义总有迷惑人们的嫌疑。我特别排斥“真理只有一个”的“绝对”世界。我的宇宙观接近于泛神论,允许各式各样的真理存在,相信世界的包容力越强,越容易达成世界和平。世间万物皆神圣,在人类的生命中都有可能存在佛祖、耶稣、圣母玛利亚、克利须那神等等形态。所以,奥罗村妈妈所说的“将真理当作至高无上唯一的权威服从(obeyone single authority, that of supremetruth)”,我虽然不能认同,但她的话却又分明撼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世界。
事实上,奥罗村妈妈的梦想算不上首创。历史上将美好、正义、友善的社会当作理想追求的人千千万万,又有多少可爱的傻瓜为了这样的梦想费尽一生心血。在这数不胜数的“梦想”和“夭折的梦想”中,奥罗村之梦之所以让我怀着无比的好奇,是因为奥罗村这样一个依据梦想建造的共同体从萌芽开始,经过40多年的风雨一直在成长壮大,这样的故事怎能不叫人感动?
他们提着几麻袋铁锨来到南印度孟加拉湾的偏僻荒芜之地开始种植树木,建造用以修养性情的冥想场所。来到这里的人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秉持有共同的信念:人生*重要的东西不是肤浅的、物质的表象,而是内心的平和和灵魂的成长。从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主宰的世界中解脱,将世界从世俗的权力中松绑,让住在这个共同体中的人们享有自由、幸福的空气,提升每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为了打造这样的艺术社会,怀抱着同一个梦想的人们聚集起来了。而我,想在这里栖息。现在是时候了。
到达奥罗村的半个月里,我没写任何东西,一直在玩儿,连*简单的随记和日志都没有写,而半个月不写不看对我来说是件非常稀罕的事情。在奥罗村里疯跑,在树丛里迷路(就像生活中也找不着归路一样),看着素不相识的路人送来的温暖微笑,这些已足以让我感到幸福。
但还是想记下点什么。把笔记本放到膝盖上,突然间像陷入了另一个时空一样,进行着一段时光交错的旅行。旅行中的另一段旅行,可能是写东西的人所谓的“职业病”吧。
事实上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旅行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文学即梦想,旅行激发着梦想,文学是人类不放弃希望的一种自我表白。人类常常会绝望到想要放弃,这时,文学带着对人类的同情,肩负着重燃人类希望的使命诞生,*终成为了人类相互理解、重拾希望的钥匙。我热爱文学这门具有使命感的功课,而旅行又是延续这门功课的学校。这部散文便是在这所学校的一间小教室里成长起来的。
这期间我虽然去过很多地方旅行,但一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旅行随感。我一直认为,诗和小说能让人身临其境,是传递旅行感受的*佳方式,我并不认为还需要用散文的形式去表达,但在奥罗村的旅行让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人们追求着同样的欲望,整个社会的欲望是何其一致,这是我到奥罗村后*深切的感受。世界越来越绚烂多姿,而我们的生活方式却为何越来越单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便错把“别人的欲望”当成“自己的欲望”生活着。现如今,我们社会的问题不是主体的过剩,而是主体的缺失。曾经繁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关于“我”的广告牌,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找不到“我”的踪影了呢。对“我”的失踪感到不安的同时,也害怕自己会跟别人不一样,这仿佛是个走不出去的怪圈。在这没有出口的怪圈里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抱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何尝不想窥视一下别样的人生?说得更直白一些,旅行散文便是一种“带着稍微健康的意图”来窥视别人生活的形式。透过这样的窥视,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打开几扇新的窗户,发现与现有社会所要求的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生和幸福。
对,我是在写书的序言。这本书并不是奥罗村的旅行攻略,如果您需要找寻奥罗村的出行帮助,或许可以借阅一下别的书籍,因为此书几乎不会为您提供太多有用的信息。并且,此书不是奥罗村的研究或者批评类书籍,如果您需要此类的素材,我想您直接到奥罗村生活一段时间会更有帮助。我认为那些应该是对这块土地抱有感情、长期守护或者正在此生活的人才有资格评说的东西。
我所企盼的,是发现并找出奥罗村在混沌现实中得以保存和沿袭的法宝,为我或我们所用,另外将我在奥罗村体验过的有意义的瞬间用文学的方式进行串联和重现。通过这样的重现,唤醒每个人心中深藏的梦想,并激发出为之努力的意志。
现在,各位读者请跟随我开始旅行。希望这次旅行会把我的、您的、我们的“幸福的触角”唤醒。
……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作者简介

金宣佑,著有诗歌、小说、随笔、童话等多种体裁著作,对她的评价也非常多:“具有生命力和感知力”、“鲜明的女性特征”、“抒情诗人”“拥有自然触角的纯净诗人”、“用生命去感知的虔诚教徒”、“兼具社会性和艺术性,文句灼热的作家”……她的文字温暖富有张力,具有摄人心魄的美感。作者背起行囊出发至南印度,因为那里有一处让她坚定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奥罗村。此书记录了作者在那片土地上与不同的人们相互依靠、和睦生活的经历。
金宣佑,1970年出生于韩国江原道江陵,江原大学国语教育学专业毕业,1996年在《创作与批评》冬季刊上发表《大关岭之路》等10余则诗作,开始吸引关注。著有诗集《拒绝将舌头囚禁在嘴中》、《在桃花下沉睡》、《是谁沉睡在我身体里》,散文集《水中生月》、《金宣佑琐事》、《糖果之吻》,长篇小说《吾,舞》、《烛花》,童话《芭黎公主》等。获韩国现代文学奖,千祥炳诗赏奖。

我就想去看看那幸福的人群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202720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