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擂茶 本书特色
本书是王惠明的**部散文集,是作者对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兄弟、妻子、女儿——真情实感的表达,也是作者近30年写作经历的积累。
作者是一位有着近40年军龄的职业军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亲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多次获得军内外文学创作奖,收录到由梁晓声等编辑的《我们伟大的母亲》等多种文集之中。在《妈妈的擂茶》《送别母亲》《父亲》《父亲的水碾坊》《我们家的名片》《爱要大声喊出来》等多篇散文中,作者用军人的独特情感和经历,描写了作者成长过程中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表达了他对家庭,对父母、兄弟、妻子的爱,感情细腻,生动感人。
近几年,作者更是勤于读书写作,作品创作视野更加开阔,语言功底更加厚实,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诺言》《风水宝地》《“背二哥”的微笑》《桃江有个响水洞》《心不设防》《喀什?喀什!》《天使之子》《轻轻触动木卡姆》等一篇篇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这是作者深入生活,通过实地采访后精心创作的,故事真实生动,很有思想深度,语言活泼幽默,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赏心悦目。
妈妈的擂茶 内容简介
作者生活经历丰富,写作风格质朴,笔下散文均来源于个人的实际生活,从童年的美好回忆,到成长历程的艰辛,从家人浓郁的亲情,到日常的工作思考,无不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眷恋,对工作的热忱,对国家的忠诚。作者身份比较特殊,是一位有着近40年军龄的职业军人,他来自中国湖南桃江县,出生于解放后*贫困的那个年代,为了生存,他的家人无不为这个大家庭付出了无私的奉献,而他自己,也深深感恩于这个温暖的家庭,从而塑造了个人坚强、乐观、向上的个性特征。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事一物,都成了他讴歌生活的主题,让人读来内心温暖,看到了生活之美,生命中充满了正能量。
妈妈的擂茶 目录
自序 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令人尊敬的野六星上将 工程袁功臣 那一杯酒 酒历 雪舞心飞 我们家的名片 爱要大声喊出来 妈妈的擂茶 送别母亲 父亲的水碾坊 父亲 再送父亲 三弟驾到 守岁 倔牛 轻轻触动木卡姆 桃江有个响水洞 诺言 风水宝地 野背二哥的微笑 美丽的因特拉肯 心不设防 喀什,喀什 天使之子 上海忽闻桂花香 游白石山 丰盛的野晚餐 心灵驿站 老师,我*珍爱的称呼 金钱树开花雄艳艳 不想逃出围城 又是一年高考时 快乐的童年 住院查体 不屈的屈原 读史明志 名家评论: 如果王惠明不写散文/梁晓声 王惠明散文的名片/蒋建伟 王惠明散文的温暖笔调/王宗仁 质朴和真诚的文字/贺绍俊 真情实感写生活/高尔纯
妈妈的擂茶 相关资料
在上世纪的几十年里,在中国的农村,有两种人是值得农民们铭记的,他们对于中国农村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可歌可泣的——一是乡村教师;一是乡村医生。关于乡村教师,以文学的、文艺的形式,已有过相当广泛的反映。而关于乡村医生,其实以文学的、文艺的形式反映得还很不够。
那么,惠明的《我们家的名片》,则不仅仅是满怀深情地为自己至今仍是乡村医生的哥哥以散文作了篇赋,也等于为全中国千千万万像他哥哥那样的乡村医生树了一块文字碑,立了一篇集体传。这是多么值得一位散文作者欣慰的事啊!
——著名作家梁晓声
王惠明是一位散文新家。我比较看中他的散文《我们家的名片》,他说“大哥是我们家的一张名片”,一张勇挑全家人的重担、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大山村寨里行医的“大爱”的名片。单单一个“名片”,就饱含了作者千言万语、感恩一生的激情!作者写了大哥第一次走了五十公里山路外出求学,为了照顾“我们家”毕业后又不得不回乡行医,可见他是一个有大担当、负大责的大哥。
——著名作家蒋建伟
既然王惠明的总体风格是质朴的,那么,就要善于将“文”渗透进质朴的叙述之中。《妈妈的擂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成功,在质朴的叙事文字中饱含着深情,如“母亲身子骨弱小,体力不是很好,可擂起茶来还是有模有样,没有发现她因为擂茶而难过、抱怨过”“喝起来那叫一个香,嚼起来那叫一个脆”,这些都是充满着感情的叙事文字,读来令人感动。
——评论家贺绍俊
细节有时是一件物,有时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有时甚至是一句话。在《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里,我们不会忘记那个被截肢的战士“嘴里紧紧地咬着一顶解放帽”;在积着水的猫耳洞里,一个战士胆怯地问的那句话“首长,如果能给我们配发一些防潮的被褥就好了”;大年初一,在他们刚刚停车的地方就落下了一发炮弹……这些细节的描写,文字都不是很多,但对我们战士吃苦忍耐、奉献精神的揭示是刻骨铭心的。
——著名作家王宗仁
惠明同志是位来自部队的业余作者,近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热衷散文创作,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他发在《散文选刊》和《海外文摘》上的散文,我大部分都拜读了。我对他的散文有个总体印象,概括起来是三句话:“真情拥抱生活”“真实感受生活”和“真诚赞美生活”。
——著名作家高尔纯
妈妈的擂茶 作者简介
王惠明大校军衔,1960年生于湖南桃江。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海外文摘》签约作家。
近年来,他在工作之余进行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后勤文艺》《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军内外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