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陈军30年潜心研究《论语》的成果。在古今众多《论语》注疏中,作者独辟蹊径,把《论语》这部经典还原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师生群体所共同践行的教育活动场景,从中寻绎出自成逻辑系统的“中国教育精神”,并统整为“中国教育精神六义”:成己、善思、践行、熏陶、忧患、师道。同时,作者还把经典研习与实践体认相结合,时时比照自己30多年来的教学经历和当下的教育现实,从而构建了本书严谨而又精妙的框架结构,凡十二章:人生、诗性、思考、问答、时习、知识、弟子、学友、群己、批判、言教、师境。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称赞本书“特点十分显著。一是体认与思辨并重;二是比照与精选融合;三是贯通与重点映照,力求做到传承创新,古为今用,在‘今用’上有实实在在的启发”。
《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内容简介
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30年从事语文教学,30年研读《论语》,他把《论语》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互相融合,互相对照,开拓了一条从教育学的角度读《论语》的新路,因此在古今中外众多的《论语》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文本,把数千年前的孔子与学生的问答还原成鲜活的教学对话,循波探源,寻绎中国教育精神的源头所在,同时又立足现代教育学,把当下课堂与《论语》对话作比较、印证,从而连接古今,发掘出了中国教育传统精神的当下意义。全书共十二章,如“人生”“诗性”“时习”“学友”“批判”“师境”,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论语》教育思想体系性解读。
《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目录
弁言
一、人生
(一)起点:人生过程的奠基预设
(二)阶段:人生成长的顺序与标志
(三)志向:人生推进的不竭动力
二、诗性
(一)诗性内涵及孔门人格特征
(二)浪漫,直面现实的孤傲与狂狷
(三)颜乐,诗性人生的高潮
三、思考
(一)“思”的内涵及原则
(二)孔子的“八字宪法”
(三)“思”的三种“三境界”
四、问答
(一)问答:思想交锋的情境化平台
(二)孔子“问—答—问”的逻辑走向
(三)“孔问”的育人智慧
五、时习
(一)时习,自主而学的要旨
(二)思考推进与时机调控
(三)时习:“生活一学习”的教育范式
六、知识
(一)知识教养的民族创举
(二)“述”“作”:知识化过程与模型
(三)系统化:灵动的课程思想结构
七、弟子
(一)多样——思想生态的特征考察
(二)挑战——思想个体的自由成长
(三)包容——思想发育的必要条件
八、学友
(一)学友思想,中国教育伦理学的精髓
(二)和而不同,学友关系的本质特征
(三)人生三友,学友思想的立论基点
九、群己
(一)群己关系的教育化建立
(二)提升群己互益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三)自我提升生命高度
十、批判
(一)继往开来:学习的批判与引导
(二)自强不息:人生的批判与指正
(三)怀古察今:社会的批判与向往
十一、言教
(一)人格示范:“言教”的育人之道
(二)思想启发:“言教”的教育策略
(三)艺术感染:“言教”的修辞之美
十二、师境
(一)济世:师者的时代担当
(二)树人:帅看的育人追求
(三)相长:师者的人生智慧
附录一:诗教
附录二:得其门而入,不可阶而升
——向燕国材、于漪、夏乃儒三位先生请教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相关资料
本书既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彼时彼地对教育的诸多认识与理解,又揭示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特点十分显著。一是体认与思辨并重;二是比照与精选融合;三是贯通与重点映照,力求做到传承创新,古为今用,在“今用”上有实实在在的启发。
——著名语文教育家 于漪
关于中国教育精神的论述,是本书的点睛之处。
——《孔子百科辞典》主编 夏乃儒
《论语》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我以为,研究教育问题,必须是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本书既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彼时彼地对教育的诸多认识与理解,又揭示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特点十分显著。一是体认与思辨并重;二是比照与精选融合;三是贯通与重点映照,力求做到传承创新,古为今用,在“今用”上有实实在在的启发。
——著名语文教育家 于漪
关于中国教育精神的论述,是本书的点睛之处。
——《孔子百科辞典》主编 夏乃儒
《论语》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我以为,研究教育问题,必须是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
信息
《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作者简介
陈军,现任上海市北中学校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先后被《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报》等媒体推为“封面人物”,介绍教学实绩,是全国中语会推选的“学术领军人物”。主要学术著作有《语文教学时习论》《市北中学学友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