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隐藏于语言迷阵中的旷世孤独—《野草》研究

  2020-05-11 00:00:00  

隐藏于语言迷阵中的旷世孤独—《野草》研究 本书特色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对鲁迅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的态度。近年来,传统文学回潮,人们对现代文学以及鲁迅产生了或多或 少的轻视和误解。《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唯一作品,阅读《野草》是走进鲁迅内心世界、理解新文学开创者以文济世精神的一把钥匙。作品里,鲁迅的生命感 受、悲观心态欲说还休,他把复杂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生发的哲理思考藏进深邃的语言深井,借鉴当时新的现代派写作手法并有所创造,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加上 众多的语言和历史文本障碍,它成了鲁迅文本中难理解的一部。  笔者从文本分析入手,研究作品中的意象、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从而揭示出一代文豪鲁迅的“殉道者”“零余者”的曲折心态,感悟他深沉的生命悲剧意识及救世情怀,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上的指导和理解上的可能。

隐藏于语言迷阵中的旷世孤独—《野草》研究 内容简介

  1.原文注释对照阅读,方便查阅。  2.每一篇单独解读,全书贯通对鲁迅客观而热情的挚爱。   3.语言活泼,行文流畅。 

隐藏于语言迷阵中的旷世孤独—《野草》研究 目录

前言《野草》: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13岁的民国新文学运动的“七年之痒”鲁迅的不惑之年1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说与不说之间《野草》的现代精神《野草》的现代艺术《野草》阅读之难的外在原因2秋夜秋夜众生相斗争精神的礼赞活体的象征3影的告别“影”向谁告别鲁迅和“黑夜”的关系鲁迅与“白天”的关系鲁迅的旷世孤独《野草》无定解4求乞者怜悯还是尊重求乞者是阿q面相之一更重要的不是仁慈而是尊重我用无所为求乞5我的失恋鲁迅为什么要写《我的失恋》对索隐式考证的质疑鲁迅对爱情的态度《我的失恋》的模仿对象6复仇持刀而立的两个人是谁何谓“复仇”围观心态背后的民族劣根性7复仇(其二)耶稣、当权者、世人鲁迅作为先觉者的悲哀8希望革命生涯的心灵回顾诗人对希望的爱与怨9雪两种雪景、一种雨景无我之境,不定之美死亡的讴歌,生命的礼赞10风筝别样的“朝花夕拾”不只是乡愁11好的故事故事“好”在哪里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喧嚣的世界、寥落的人生、美丽的梦12过客三个人物革命的象征“过客”意象13死火“火”“死火”“冰谷”和“我”“死火”不是“影”14狗的驳诘人对狗的鄙视狗对人的驳诘“我”只能逃走15失掉的好地狱鬼和人的战争中谁是正方“好地狱”也是地狱永远的“看客”民本与民主16墓碣文灵魂的抒情诗“我”不是我墓碣主人诔17颓败线的颤动想到《月牙儿》“颓败”与“颤动”18立论关于虚伪文化的寓言科学的精神19死后“死后”幻想大解脱死后是生前的心理再现20这样的战士比较《门槛》战士与无物之阵的战斗21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讽刺奴才哲学三种哲学观的现实比较革命过程的悲哀象征                                                                                     22腊叶自恋与自哀无我之象23淡淡的血痕中鲁迅与“三·一八”惨案1926年鲁迅心情有变24一觉一觉(jiào)还是一觉(jué)青年的使命鲁迅与冯至附录《野草》的悲剧主体意识及中西渊源参考文献

隐藏于语言迷阵中的旷世孤独—《野草》研究 作者简介

  孙宝灵,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1999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 现当代文学硕士,2007年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2009—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河南 文学与中原文化、影视评 论。                                        近年来,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重点课题30余项,在《名作欣赏》《甘肃社会科学》《电影评介》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有《浩然的文学道路与文本形态》。

隐藏于语言迷阵中的旷世孤独—《野草》研究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20320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