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延安-异质空间下的小说民族化 本书特色
本选题选择民族化追求处于不同向度的两个异质空间:一是1941年-1945年前后的上海沦陷区,主要考察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抗日战争胜利日伪统治上海时期的小说状况;二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至抗战胜利前后的解放区,主要考察新文艺政策规范下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小说景观。上海沦陷区、延安解放区小说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都呈现出民族化追求的共同取向;对民族生存或隐或显的展示、对民族文学传统的不同借鉴、对民间文化角度不同的倚重,又体现出异质空间下多元的民族化表达路向。民族危机中两地小说的绚烂成果、短暂辉煌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现代化与民族化并非对立的辩证关系,重新思考从五四到抗战启蒙与救亡的变奏、重新评价四十年代民族化过程与五四传统内在的承续关系。
上海与延安-异质空间下的小说民族化 目录
引言 民族化:考察现代小说发展的另一视角
**章 民族化与现代化:现代小说的深层渴求和时代课题
**节 民族意识的现代觉醒
第二节 被委以重任的现代小说
第三节 民族危机中的小说民族化诉求
第二章 异质空间:民族战争背景下的文学生态
**节 未完成的文学大众化与民族战争的要求
一、如何“大众化”的苦恼
二、“民族形式”口号的突破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倡导
第二节 延安解放话语中农民主体的文学建构
一、五四创作传统的转变
二、农民主体的文学方向
三、乡村精神的时代书写
第三节 上海沦陷背景下市民文学本色的彰显
一、封锁一统制—禁锢的逼仄空间
二、商业化—民族化的通俗革新
三、趣味性—市民性的文化姿态
第三章 家庭书写:文化回归思潮下的纵深展开
**节 家族文化反思与重建的多元呈现
一、家国之思——中国文化的核心
二、家国同构——典型的小说图式
三、国亡家毁——民族寓言的解构
第二节 异族统治下家族文化的精神分析
一、时光流转中的故园缅怀
二、文化冲突中的羁旅徘徊
三、民族困境中的家族审视
第三节 政治解放中家庭革命的复杂演绎
一、政治立场下的家族劣变
二、社会革命中的家庭革命
三、革命情意中的家园意识
第四章 日常生活:民族危机中的重新发现
**节 战争背景下日常生活书写的别样风景
一、物质话语的表达
二、个体生存的关注
三、地域特征的展示
第二节 沦陷生活的日常疗救
一、文明毁坏中的乱世创伤
二、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疗救
三、日常疗救中的民族印记
第三节 解放主题的日常阐释
一、生活启蒙筑就“延安道路”
二、日常书写实现审美超越
三、日常时空寄居民族传统
第五章 小说形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节 小说的传统回归和通俗化走向
一、文学传统的回归和渗透
二、文学生态与体式变革
三、两种通俗化路向的启示
第二节 延安解放区章 回小说的翻ib出新
一、旧形式:一个恒久的难题
二、新章 回小说:如何“翻旧出新”
三、旧形式的创新:更深远的追问
第三节 上海沦陷区新市民传奇的中西融汇
一、西风东渐:小说体式的挑战
二、新市民传奇:如何“融汇中西”
三、从传统走向现代:探索仍将继续
结语 民族文化立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小说民族化研究引出的思考
附录 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一、抗战时期文学经典思考的焦虑
二、对话的努力与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
三、对话的变异与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
参考文献
后记
上海与延安-异质空间下的小说民族化 作者简介
张谦芬,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抗战时期文学研究和1949年前后文学转型研究。在《社会科学》《人文杂志》《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资助项目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