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本书特色
本书以《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三书为案例,研究1949-1979年内部书中的文学部分的译介,试图展现翻译如何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连接,以及译作在1970年代的阅读运动和新时期的现代性讨论中扮演的角色。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翻译的文本研究、理论研究,对1949-1979年翻译阅读史的讨论,源文本中的“话语”如何被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的语体转换、意义阐释权的转换,以及中国1970年代开始对现代性的重新认识和围绕新的现代性理念而起的主体性重建。
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三书为案例, 研究1949-1979年内部书中的文学部分的译介, 试图展现翻译如何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生成“在地性” (localization) 的连接, 以及译作在1970年代的阅读硕?托率逼诘南执?蕴致壑邪缪莸慕巧?1臼橄低橙?娴亟?
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目录
绪论 1 (一)问题与材料1 (二)基本概念与研究命题5 (三)方法论的更新24 (四)结构与分章43 **部分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从《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59 一 《在路上》:奔跑的普鲁斯特63 (一)文献回顾64 (二)自发性写作68 (三)自反性的个体78 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90 (一)文献回顾92 (二)“少年史卡兹”风格96 (三)反英雄的个性危机100 三 《等待戈多》:一出悲喜剧背后的现代性115 (一)文献回顾116 (二)“怎么说?”120 (三)等待什么?124 **部分小结130 第二部分 翻译现代性:跨境的翻译136 四 翻译的政治:翻译的体制化140 (一)文献回顾142 (二)1949—1979:意识形态的体制化147 (三)1949—1979:诗学理念的体制化152 (四)1949—1979:赞助人的体制化154 (五)1949—1979:体制化文艺批评的“强势误读”158 (六)结语:毛泽东时代的翻译体制化162 五 1949—1979:译者的特殊性170 (一)黄雨石173 (二)“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黄雨石的实践翻译观174 (三)施咸荣181 (四)“通俗文学”的沉浮:施咸荣的翻译为读者的翻译观184 (五)结语:译者的主体间性189 六 翻译体制化的烙印:《在路上》的**个中译本193 (一)石荣本《在路上》的语词选择197 (二)石荣本《在路上》的情节删减200 (三)翻译《在路上》的自反性的个体204 (四)翻译《在路上》的自发性写作风格208 (五)结语:翻译中的自我审查211 七 译者的特殊翻译策略:《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个中译本215 (一)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词选择220 (二)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情节删减224 (三)捕手还是守望者?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226 (四)少年史卡兹: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风格229 (五)结语:特殊的翻译策略233 八 现代性困境叙说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个中译本237 (一)镜中的读者239 (二)翻译英文本还是法文本?243 (三)翻译悲喜剧之“喜”244 (四)翻译悲喜剧之“悲”246 (五)结语:全球化的文本与在地的翻译249 第二部分小结250 第三部分 反思与自反:阅读中的反叛一代256 九 地下阅读运动:主体的压抑与“自我投射”的阅读265 (一)文献回顾265 (二)个人私密空间的压缩271 (三)地下阅读运动276 (四)地下阅读运动中的《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281 十 “告别革命”的书写:从翻译语体到个人化的写作试验290 (一)文献回顾293 (二)翻译语体:以艺术试验“对抗话语”296 (三)个人化写作:新的写作试验304 第三部分小结312 结论:互动——告别革命的全球化时代318 (一)禁书:打开一扇窗319 (二)革命的遗产322 (三)像一个悖论:全球化时代的“主体性”焦虑327 附录:1949—1979年作为内部书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列表336
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作者简介
杨露,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博士。现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派文学与戏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