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京剧史(全六册):中国文库.艺术类

  2020-05-11 00:00:00  

中国京剧史(全六册):中国文库.艺术类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 本套书初版自问世便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1991年荣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由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以《中国京剧发展史》的书名,翻译出版了繁体字本

★ 全书上迄1790年徽班进京,下迄1994年后的振兴京剧工作,汇集了京剧艺术的“史前期”及形成后160多年的完整史实

★ 本书包括京剧孕育形成、京剧逐渐成熟、人物、京剧的鼎盛时期、战争年代的京剧、京剧的黄金时代、“文革”前后的京剧、振兴京剧的新时期、京剧艺术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等共11编60章

《中国京剧史》堪称一部剧种史中的宏篇巨著,洋洋洒洒二百多万字的文字论述,近四百幅的珍贵照片,简明、清晰的图表,以及那精美、典雅的装帧,使得书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图文并茂,充分展现出京剧的艺术风采。这部京剧史从筹划到出版,历时将近20年,动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之多可想而知。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艺术工程,编著者们的艰辛劳动,尽在不言中。当然,评价一部著作的优劣,不在其册数多少,更不看它虚有其表的包装,而至关重要的是书中的内容。《中国京剧史》作为一部艺术史书,它具有翔实的历史资料。书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前人对京剧研究的史料记述,并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和考证。无论是从徽班、汉调相继进京,到京剧逐步孕育形成;还是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以及南派京剧的出现,各种流派的产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京剧的繁荣与困惑,都能使人清晰地了解到其发展的脉络和详细过程。京剧曾有过几度辉煌,也曾几度衰落走入低谷。对于这个剧种的鼎盛时期和艰难处境,书中通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及剧种自身史的调查,客观地反映出其兴与衰的个中原因。《中国京剧史》不但从宏观上对京剧的剧种特色进行了充分的介绍,而且对京剧的表演、声腔、音乐、化妆、剧目和教育机构、演出团体、业余活动也都分门别类给予了详悉的阐述,由此,使人们对京剧的过去和现状,能够一目了然地得到全方位的认识。 

《中国京剧史》在保证完整展现京剧发展的前提下,力求弥补其他有关史书的不足。如抗日战争的爆发,严重破坏了京剧的生存环境。大量京剧艺人奔赴抗日前线,以京剧为武器,向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再如解放战争期间,广大的京剧工作者,为着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处在战争年代,这两个阶段的京剧活动都很难比较全面的载入史册,而恰恰这又是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可喜的是《中国京剧史》也较为详尽地记录下了这一既艰难又辉煌的战斗历程。 

自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率领京剧团出访日本开始,半个多世纪里,众多的京剧表演团体频频出国,把京剧艺术传播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这种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使得京剧艺术在国外的影响日益强烈,同时,也促进了京剧本身的改革与发展。以前,由于条件所限,有关这方面史料较少,而《中国京剧史》在书中对每一次京剧团体的出访都有着明确记载,并且包括了演出性质、演出剧目和观众反响等等。这些,将为研究世界文化发展,提供极为宝贵的资料。 

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创造,一部艺术家传记,就是一部京剧发展史的局部缩影。传统艺术的继承、某个流派的形成、新编剧目的上演及剧种、行当的演变,都可以在这些传记中得以印证。据笔者粗略统计,《中国京剧史》全书四卷,共收入各个时期各个门类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传记,多达五百余人,远至京剧形成时期的老生前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近至90年代末的一批后起之秀,如老生演员于魁智、张建国,青衣演员张火丁、史敏等,并包括旅居海外的京剧名家。通过这大量翔实而生动的传记,我们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身上,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演员在艺术上承上启下的发展,实际上也标志着京剧事业在不断的前进。另外,在以往的戏曲史书上,传记大多以演员为主,而《中国京剧史》为了更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京剧艺术的综合性,所以,不少在音乐、舞台美术、导演、编剧、教师、以及京剧史研究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也被列入了立传对象。这就丰富和扩大了京剧在教育、编导、歌舞、服装、化妆、道具等多方面领域的研究。 

《中国京剧史》的编纂,不仅集中了百年来广大京剧研究者的丰硕成果,而且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发展。该书内容之广泛,史实之翔实,条理之清晰,考证之严谨,均为同类著作所不及。一部《中国京剧史》对京剧艺术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它也是一部生动而形象的京剧百科全书。该书的出版对我国京剧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国际上文化艺术发展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京剧史(全六册):中国文库.艺术类 目录

上卷

绪论 /1

**编 京剧孕育形成 /19

**章 京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21

第二章 徽调、汉调在北京的发展变化 /43

第三章 京剧形成 /71

第四章 京剧形成的历史原因 /125

第二编 京剧逐渐成熟 /129

第五章 京剧成熟的社会环境 /131

第六章 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 /137

第七章 促使京剧成熟的历史诸因素 /184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48

第九章 京剧改良运动 /300

第十章 京剧传向全国 /376

第三编 人物(上)

第十一章 生行学员 /387

第十二章 旦行演员 /478

第十三章 净丑演员 /521

第十四章 剧作者 /565

第十五章 乐师 /580

第十六章 教师 票友 /588

第十七章 后台管理人员 /597

上卷后记 /602

上卷修订后记 /605

中卷

第四编 京剧的鼎盛时期 /607

第十八章 五四以来京剧发展概貌 /609

第十九章 京剧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625

第二十章 京剧剧目的新发展 /657

第二十一章 表演艺术的新发展 /673

第二十二章 京剧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的新发展 /725

第二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与宣传活动 /747

第二十四章 京剧走向世界 /771

第五章 战争年代的京剧 /819

第二十五章 抗日战争以来的京剧发展概况 /821

第二十六章 国统区的京剧 /871

第二十七章 抗日根据地的京剧 /928

第二十八章 沦陷区的京剧(上) /978

第二十九章 沦陷区的京剧(下) /1051

第三十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京剧 /1073

第六编 人物

第三十一章 生行演员 /1129

第三十二章 旦行演员 /1243

第三十三章 净行、丑行演员 /1347

第三十四章 乐师 /1393

第三十五章 京剧作者、导演、教师、研究者 /1411

中卷后记 /1505

中卷修订后记 /1507

下卷

第七编 京剧的黄金时代 /1509

第三十六章 京剧的新繁荣 /1511

第三十七章 京剧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 /1604

第三十八章 导演制度的形成与导演艺术的发展 /1661

第三十九章 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1688

第四十章 京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1733

第四十一章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1759

第四十二章 京剧艺术教育 /1791

第四十三章 京剧艺术出版事业的大发展 /1816

第八编 “文革”前后的京剧 /1849

第四十四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 /1851

第四十五章 “文革”前夕的京剧 /1858

第四十六章 “文革”中的京剧 /1895

第四十七章 “样板戏”垄断京剧舞台 /1923

第四十八章 “样板戏”的剖析 /1960

第四十九章 京剧艺术的复苏 /1995

下卷

第九编 振兴京剧的新时期 /2021

第五十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 /2023

第五十一章 新时期的剧目建设 /2058

第五十二章 新时期京剧舞台艺术的新发展 /2129

第五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2194

第五十四章 振兴京剧的努力和措施 /2251

第十编 京剧艺术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 /2355

第五十五章 京剧在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 /2357

第五十六章 京剧在国外 /2394

第五十七章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2439

第十一编 人物 /2455

第五十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在舞台前后的京剧艺术家 /2457

第五十九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京剧工作者 /2699

第六十章 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京剧工作者 /2826

结语 /2841

下卷后记 /2850

中国京剧史(全六册):中国文库.艺术类 节选
















中国京剧史(全六册):中国文库.艺术类 作者简介

马少波,原名马志远,笔名苏扬、红石等。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会长、文化部振兴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京剧史》及《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文化部振兴京剧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他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

中国京剧史(全六册):中国文库.艺术类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204373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