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中国文化的关联 本书特色
《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文学论丛。
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中国文化的关联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朝鲜古代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型——梦游录汉文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历史学、接受美学、叙事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性且富有独创性的深入研究。既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朝鲜朝时期梦游录的发展脉络,又从共时性的角度准确地捕捉住了各发展阶段中梦游录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与中国文化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对正确把握中世纪以来朝鲜文学所蕴含的社会理想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研究将拓宽梦游录研究领域,更新研究的传统思维模式,为梦游录研究寻找到新的视角。特别是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着手,有助于人们了解中朝文化以小说为媒介而进行的互识、互证与互补,使我们见证到以小说交流为董要渠道的中朝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中朝文化以小说为载体进行深层次对话的历史事实。
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中国文化的关联 目录
绪论
**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状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梦与文学
一、梦的理论
二、梦与文学
**章 梦游小说衍变过程概述
**节 高丽时期梦游小说原型概说
一、史籍中的梦游小说原型
二、汉诗中的梦游小说原型
三、笔记类中的梦游小说原型
四、传奇中的梦游小说原型
第二节 朝鲜朝梦游小说衍进过程概说
一、朝鲜朝梦游传奇概说
二、朝鲜朝梦游录概说
三、朝鲜朝梦字类小说概说
第二章 朝鲜朝梦游录的主题意蕴
**节 朝鲜朝前期梦游录的主题意蕴
一、朝鲜朝前期社会文化语境
二、梦游录的主题意蕴
第二节 朝鲜朝中后期梦游录的主题意蕴
一、朝鲜朝中后期社会文化语境
二、梦游录的主题意蕴
第三章 朝鲜朝梦游录的人物形象
**节 梦游录中的男性形象
一、怀才不遇的士子形象
二、维护封建礼教的君主形象
三、坚守操节的忠义形象
第二节 梦游录中的女性形象
一、节烈兼备的女性形象
二、哀怨愤懑的宠姬形象
三、与世隔绝的宫女形象
四、善恶共存的巫女形象
第四章 朝鲜朝梦游录的叙事模式
**节 虚实相渗,构建广延时空
一、作品题目及人物命名的虚实相渗
二、现实时空氛围与梦境时空氛围的虚实相渗
第二节 叙事视角和叙事时序的变化
一、叙事视角
二、叙事时序
第三节 梦游录结构类型及其变化
一、朝鲜朝前期梦游录结构类型
二、朝鲜朝中后期梦游录结构类型
三、梦游录小说与梦字类小说梦幻结构比较
第五章 朝鲜朝梦游录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节 朝鲜朝梦游录与中国历史、地理文化
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悉与认同
二、对中国地理文化的推崇与向往
第二节 朝鲜朝梦游录与中国思想文化观念
一、文章功名:书生才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
二、忠孝节义:求仁为善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
三、儒道互补:以人为本和崇儒以道的思想结构
第三节 朝鲜朝梦游录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一、梦游情境
二、梦游结构
三、梦游人物
四、梦游诗赋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中国文化的关联 节选
《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以朝鲜古代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型——梦游录汉文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历史学、接受美学、叙事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性且富有独创性的深入研究。既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朝鲜朝时期梦游录的发展脉络,又从共时性的角度准确地捕捉住了各发展阶段中梦游录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与中国文化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对正确把握中世纪以来朝鲜文学所蕴含的社会理想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的研究将拓宽梦游录研究领域,更新研究的传统思维模式,为梦游录研究寻找到新的视角。特别是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着手,有助于人们了解中朝文化以小说为媒介而进行的互识、互证与互补,使我们见证到以小说交流为重要渠道的中朝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中朝文化以小说为载体进行深层次对话的历史事实。
冥梦世界中的奇幻叙事-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及其中国文化的关联 作者简介
孙惠欣,女,1968年生,吉林省安图县人。延边大学中文系硕士(2002)、朝鲜—韩国学院博士×(2008)。现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朝韩文学的比较研究,在《外国文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及《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朝鲜语文》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朝鲜朝时代梦游录类小说的文学特性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