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由中山大学教授黄修己、刘卫国主编
★ 本书是头一部全面记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的学术著作
★ 全书分为五卷,分别记述1917-1927,1928-1937,1937-1949,1949-1976,1977-2007五个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情况,全部成果约100万字
★ 本书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甚至对整个中国文学学科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友情提示:本套书白色封面不耐脏,切口有黄斑,但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套装上下册)》用史的编纂法,寻源追终,分别时期,记载了从1917年到200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发展进程,勾勒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走向,展现了几代研究者的业绩和学术风貌,建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的框架,也初步总结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五四”文学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和研究,90年来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内容简介
本书用史的编纂法,寻源追终,分别时期,记载了从1917年到200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发展进程,勾勒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走向,展现了几代研究者的业绩和学术风貌,建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的框架,也初步总结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册 **卷 喧闹中的开辟(1917-1927) **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开辟 **节 文学批评的发生和批评群体的涌现 新文学批评的发生和群体性特征——新文学反对派的批评——《新青年》批评群体的贡献——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批评——语丝社和新月社的批评——革命文学派的批评 第二节 理论的译介和批评标准的确立 白话文学标准的确立——人道主义和写实主义标准的确立——周作人提倡“自己的园地”——梁实秋倡导“新人文主义”——现代主义批评标准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萌芽 第三节 新文学批评的喧闹局面 新文学批评的特殊氛围——激烈的批评态度——流派意识和宗派意识——众声喧哗的时代 第二章 作家研究的起步 **节 鲁迅研究的开展 鲁迅小说的跟踪批评——《呐喊》引起的反响——“鲁迅论”的出现——《彷徨》的反响——茅蜃等人的“鲁迅论”——鲁迅研究初现流派 第二节 郭沫若和郁达夫研究的起步 发现东方的未来诗人——《女神》引起的反响——对《星空》和《瓶》的评论一对《三个叛逆的女性》的评论——《沉沦》成为争议焦点——郁达夫创作历程的考察 第三节 对其他作家的评论 冰心研究的开展——叶圣陶研究的起步一对其他文学研究会作家的评论——发现蒋光慈——其他作家评论 第三章 文体批评的展开 **节 热烈的新诗批评 白话新诗的自我肯定——对白话新诗的反思——“情诗”引起的争论——对“小诗”的不同看法——新诗界的自我否定——新月派和现代派的新诗批评 第二节 繁荣的小说批评 《新青年》批评群体的小说批评——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批评——创造社的小说批评——新月社的小说批评——小说批评的成绩与不足 第三节 略显空泛的戏剧批评 对旧戏和文明戏的批评——“问题剧”和“国剧运动”的批评——向培良的《中国戏剧概评》 第四节 稍显薄弱的散文批评 “文学散文”的确立——对“杂感文”的肯定——讨论“语丝文体”——“美文”的倡导——关注散文的源流 第四章 文学史编纂的准备 **节 罗家伦的《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 近代以来文学时期的划分——分析新文学兴起的原因——进化论文学史观的运用第二节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对白话文学运动的评价——勾勒文学革命的历史,评价新文学创作——《五十年》的成就与缺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节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册 第一卷 喧闹中的开辟(1917-1927)本卷记述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本卷的名称是“喧闹中的开辟”。这里的“开辟”有两个意思,其一指的是文学批评为新文学的诞生鸣锣开道,帮助开辟新文学前行的道路;其二指的是文学批评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初步成果,为以后的新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在这一阶段的初期,文学批评通过呼唤文学革命,催生了新文学。新文学诞生后,其合法性遭到保守势力的质疑,在一片否定、质疑声中,文学批评又承担了冲锋陷阵、护主救驾的重任,抵制了保守势力的进攻,在文学批评的保护下,新文学得以茁壮成长。新文学自身壮大之后,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各个批评群体,又因为对新文学有着不同的设计与想象,发生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论争。文学批评的发生时期,是一个“喧闹”的时期,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期。在这个喧闹的时期,文学批评是自由的和多元的。这一时期还没有作家有确定的“历史定位”,无分高低;对各种新文体的发展也有各式各样的设计与想象,难分轩轾。各种各样的评论都可以自由发表,没有禁忌。尽管一些评论存在着偏颇与失误,但多元的评论,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多向发展的空间。法国批评家蒂博代曾经把文学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专家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三类。借用这一分类法,我们发现,1917年至1927年的“现代文学批评”,大都属于“自发的批评”,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专家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为数不多。但这些批评,是对作家作品的及时接受和反应,代表着作家同代人的看法,保存了当时的社会历史信息,是后世的研究不可能复制的。这些批评还透露出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直觉,这种直觉虽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但因不受某种思想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是鲜活的,对后来的研究颇具启发性。由于上述原因,这些批评成果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1917年到1927年,新文学才走过10年的路程,历史很短,但是新文学阵营出于建史的自觉,已开始了编纂新文学史的尝试。研究者或者梳理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记述其社会历史背景;或者论证新文学的历史合理性,并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初步评述。这些尝试,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新文学史”,但对后来新文学史的编纂有开创之功,值得铭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作者简介
黄修己,1935年生于福建福州,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新版)》、《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不平坦的路》。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百年中华文学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张爱玲名作欣赏》。
刘卫国,1971年生于湖北荆门,199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2005年获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出版著作《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