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曰 本书特色
一个独特现场和时间之邀约—次顶级作家群体之言说:日文学、日读书、日生活。作家是心灵之光,思想之树:文学使思想向善,心灵至美:对话是冲撞,也是包容:是收获,更是创造。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和他们心意相通:如果你想成为作家,这里隐藏了所有的密码。
作家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对话体”的书,书里收进的每一位作家,都有骄人的成绩。有些已是国内的文坛领袖,有些出道虽晚却后劲十足。我个人偏爱读对话体的书,因为我认为和古板的学究式的书比起来,思想含量更高,而且使人亲切。其实对话体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东西方皆然。《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录,西方也在苏格拉底时代就盛行对话,很多思辨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据说,“辩证法”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对话”或“谈话”。我觉得对话体在理论上具有原典性,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奠基之作往往都从对话开始,从《亚里斯多德谈话录》《柏拉图对话录》《歌德谈话录》到《博尔赫斯谈话录》等,都以对话的方式建构理论体系。而且和经院式的理论书籍相比,对话体具有文本意义上的极大魅力。让读者和书没有距离。
作家曰 目录
写在前面
上卷
№.1 对话苏童
№.2 对话麦家
№.3 对话梁文道
№.4 对话傅佩荣
№.5 对话兴安
№.6 对话张立宪
№.7 对话崔曼莉
№.8 对话成君忆
下卷
№.1 对话千夫长
№.2 对话杨争光
№.3 对活李兰妮
№.4 对话盛可以
№.5 对话毛世屏、张友高
№.6 对话谢宏
№.7 对话厚圃
№.8 对话郭建勋
作家曰 节选
《作家曰: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对话体”的书,书里收进的每一位作家,都有骄人的成绩。有些已是国内的文坛领袖,有些出道虽晚却后劲十足。我个人偏爱读对话体的书,因为我认为和古板的学究式的书比起来,思想含量更高,而且使人亲切。其实对话体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东西方皆然。《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录,西方也在苏格拉底时代就盛行对话,很多思辨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据说,“辩证法”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对话”或“谈话”。我觉得对话体在理论上具有原典性,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奠基之作往往都从对话开始,从《亚里斯多德谈话录》《柏拉图对话录》《歌德谈话录》到《博尔赫斯谈话录》等,都以对话的方式建构理论体系。而且和经院式的理论书籍相比,对话体具有文本意义上的极大魅力。让读者和书没有距离。
作家曰 相关资料
№.1 对话苏童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原名童忠贵。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一百多万字,代表作包括《河岸》《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妇女生活》被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种文字。
胡野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先通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认识你的,这部电影根据你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此后,《妻妾成群》又被多次改编,以多种艺术种类呈现,比如芭蕾舞等。那么你觉得小说《妻妾成群》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之间的这种艺术转换和改编成功不成功?
苏童:不错,在我所有作品当中,大概最具知名度或者被读者挂在嘴上的就是《妻妾成群》。其实,这是我在1989年写的中篇小说,这个小说它的出笼,恐怕在我自己创作当中是比较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这个小说之前,我所有的作品大概被评论界或读者判断为所谓的先锋小说、新潮小说、探索小说,而从《妻妾成群》小说开始,我自己觉得我在创作姿态上,往后退了一步,通常别人在考虑创作的时候,当然需要前进,所谓前进才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大多数是破坏,破坏已有的作品风格,或者是开创、开拓。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我自己觉得我采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方法,回到故事、回到传统、回到人物。所以对于我个人创作来说,是一次纯粹写作意义上的这么一个行为。当然我确实没有想到,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小说在日后会成为我创作中的一个标签,因为这个小说一出来,很多导演都找过我,最早是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陆小雅,第二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夏方禹,张艺谋是第三个。那么现在回想起来,陆小雅跟我联系过两次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没音讯了。到了1991年,张艺谋跟我联系上,最后成了。这恐怕跟他们所属的单位不一样有关,因为陆小雅属于峨影,夏导属于北影,张艺谋当时属于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厂当时似乎更活跃一点。
这个电影拍的时候,我当时因为也很年轻,对这个小说拍成电影以后,我没有任何的意料和判断,我只觉得好玩。我猜想自己的作品变成电影是什么样子呢?所以签完合约以后,我基本上忘记了,然后他们大概到了第二年,开始组班子在山西开机,曾经给我一个音讯,说开始拍了,我们现在在等一场雪。这个片子里头,大家会记得
作家曰 作者简介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现居深圳。
20世纪60年代生于安徽芜湖。1983年进入新闻界,供职于《中国青年报》,曾多次获国家级新闻奖。l992年末南下深圳。
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及社会文化研究,同时兼任凤凰卫视策划人。
出版有《胡腔野调》、《佛国橄榄绿》等著作,并在国内多家报刊开辟个人随笔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