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2020-05-12 00:00:00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本书特色

中篇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ZUI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容量和传达的社会与文学信息,使它具有极大的可读性。从《阿Q正传》到《小二黑结婚》,从《李双双小传》到《烦恼人生》,中篇小说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这一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折射出这一百年来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变迁。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教授从一百多年间的中国中篇小说作品中精选的具文学和社会价值的一百部中篇小说作品。丛书共30册,532.1万字,对1911年以来的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并按照发表时间顺序编辑而成,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DI一部系统研究、编选中篇小说的具有排行榜意义的中篇小说选本。丛书收入了鲁迅《阿Q正传》、萧红《生死场》、巴金《憩园》、沈从文《边城》、铁凝《永远有多远》、贾平凹《天狗》、王安忆《小鲍庄》、余华《现实一种》、格非《褐色鸟群》、苏童《妻妾成群》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影响力的中篇力作,展现了百年中国中篇小说创作所取得的巨大实绩。丛书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国内ZUI重要的中篇小说奖项。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独创特点,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内容简介

《拂晓前的葬礼 小鲍庄》是“百年百部中篇正典”丛书中的一种:共收录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和王安忆的《小鲍庄》两个中篇小说。
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主要讲述了知青王晓云离开大苇塘村八年后,以大学生的身份重访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追忆自己从下乡插队到返城这一期间的生活和感情经历。作品成功塑造了田家祥、吕锋、田永顺等一批新时代农民形象,展现了王晓云的思想感情变化、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面貌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变迁。
王安忆的《小鲍庄》曾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作品从多重视角讲述了小鲍庄上捞渣、鲍五爷、拾来、鲍仁文等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尤其是作为“仁义之子”的捞渣生前默默无闻,但在去世后,给小鲍庄带来了巨大变化。他死后被追封为小英雄,成为县里少年英雄的典型,家人也因此受到了照顾,搬进了宽敞的新房。不仅如此,捞渣的死还成全了鲍仁文怀揣多年的文学梦,成全了拾来和二婶的生活,也成全了文化子和小翠子的爱情……小鲍庄上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随着涝渣的死有了转机。随之而来的便是封闭的生活状态和传统观念被打破,这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鲍庄来说犹如一场风暴。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目录

王兆军《拂晓前的葬礼》


王安忆《小鲍庄》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节选

王安忆《小鲍庄》

引 子

七天七夜的雨,天都下黑了。洪水从鲍山顶上轰轰然地直泻下来,一时间,天地又白了。
鲍山底的小鲍庄的人,眼见得山那边,白茫茫地来了一排雾气,拔腿便跑。七天的雨早把地下暄了,一脚下去,直陷到腿肚子,跑不赢了。那白茫茫排山倒海般地过来了,一堵墙似的,墙头溅着水花。
茅顶泥底的房子趴了,根深叶茂的大树倒了,玩意儿似的。
孩子不哭了,娘儿们不叫了,鸡不飞,狗不跳,天不黑,地不白,全没声了。
天没了,地没了。鸦雀无声。
不晓得过了多久,像是一眨眼那么短,又像是一世纪那么长,一根树浮出来,划开了天和地。树横漂在水面上,盘着一条长虫。
还是引子
小鲍庄的祖上是做官的,龙庭派他治水。用了九百九十九天时间,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工,筑起了一道鲍家坝,围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亩好地,倒是安乐了一阵。不料,有一年,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雨,大水淹过坝顶,直泻下来,浇了满满一洼水。那坝子修得太坚牢,连个去处也没有,成了个大湖。
直过了三年,湖底才干。小鲍庄的这位先人被黜了官。念他往日的辛勤,龙庭开恩免了死罪。他自觉对不住百姓,痛悔不已,扪心自问又实在不知除了筑坝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做法,一无奈何。他便带了妻子儿女,到了鲍家坝下ZUI洼的地点安家落户,以此赎罪。从此便在这里繁衍开了,成了一个几百口子的庄子。
这里地洼,苇子倒长得旺。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弄不好,就飞出蝗虫,飞得天黑日暗。ZUI惧怕的还是水,唯一可做的抵挡便是修坝。一铲一铲的泥垒上去,眼见那坝高而且稳当,心理上也有依傍。天长日久,那坝宽大了许多,后人便叫作鲍山,而被鲍山环围的那一大片地,人们则叫作湖。因此别处都说“下地做活”,此地却说“下湖做活”。山不高,可是地洼,山把地围得紧。那鲍山把山里边和山外边的地方隔远了。
这已是传说了,后人当作古来听,再当作古讲与后后人,倒也一代传一代地传了下来,并且生出好些枝节。比如:这位祖先是大禹的后代,于是,一整个鲍家都成了大禹的后人。又比如:这位祖先虽是大禹的后代,却不得大禹之精神——娶妻三天便出门治水,后来三次经过家门却不进家。妻生子,禹在门外听见儿子哭声都不进门。而这位祖先则在筑坝的同时,生了三子一女。由于心不虔诚,过后便让他见了颜色。自然,这就是野史了,不足为信,听听而已。

鲍彦山家里的,在床上哼唧,要生了。队长家的大狗子跑到湖里把鲍彦山喊回来。鲍彦山两只胳膊背在身后,夹了一杆锄子,不慌不忙地朝家走。不碍事,这是第七胎了,好比老母鸡下个蛋,不碍事,他心想。早生三个月便好了,这一季口粮全有了,他又想。不过这是做不得主的事,再说是差三个月,又不是三天,三个钟头,没处懊恼的。他想开了。
他家门口已经蹲了几个老头儿。还没落地,哼得也不紧。他把锄子往墙上一撑,也蹲下了。
“小麦出得还好?”鲍二爷问。
“就那样。”鲍彦山回答。
屋里传来呱呱的哭声,他老三家里的推门出来,嚷了一声:“是个小子!”
“小子好。”鲍二爷说。
“就那样。”鲍彦山回答。
“你不进来瞅瞅?”他老三家里的叫她大伯子。
鲍彦山耸了耸肩上的袄,站起身进屋了。一会儿,又出来了。
“咋样?”鲍二爷问。
“就那样。”鲍彦山回答。
“起个啥名?”
鲍彦山略微思索了一下:“大号叫个鲍仁平,小名就叫个捞渣。”
“捞渣?!”
“捞渣。这是ZUI末了的了,本来没提防有他哩。”鲍彦山惭愧似的笑了一声。
“叫是叫得响,捞渣!”鲍二爷点头道。
他老三家里的又出来了,冲着鲍彦山说:“我大哥,你不能叫我大嫂吃芋干面坐月子。”说完不等回答,风风火火地走了,又风风火火地来了,手里端着一舀小麦面,进了屋。
“家里没小麦面了?”鲍二爷问。
鲍彦山嘿嘿一笑:“没事,这娘儿们吃草都能变妈妈。”此地,把奶叫作了妈妈。大狗子背了一箕草从东头跑来:“社会子死了!”
东头一座小草屋里,传出鲍五爷哼哼唧唧的哭声,挤了一屋老娘儿们,吸吸溜溜地抹眼泪甩鼻子。
“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咋老不死啊!你咋老活着,活个没完,活个没头。你个老绝户活着有个啥趣儿啊!”鲍五爷咒着自个儿。
他唯一的孙子直挺挺地躺着,一张脸蜡黄。上年就得了干痨,一个劲儿地吐血,硬是把血呕干死的。
“早起喝了一碗稀饭,还叫我:‘爷爷,扶我起来坐坐。’没提防,就死了哩!”鲍五爷跺着脚。
老娘儿们抽搭着。
队长挤了进来,蹲在鲍五爷身边开口了:“你老别忒难受了,你老成不了绝户,这庄上,和社会子一辈的,‘仁’字辈的,都是你的孙儿。”
“就是。”
“就是啊!”周围的人无不点头。
“小鲍庄谁家锅里有,就少不了你老碗里的。”
“我这不成吃百家饭的了吗?”鲍五爷又伤心。
“你老咋尽往低处想啊,敬重老人,这可不是天理伦常嘛!”
鲍五爷的哭声低了。
“现在是社会主义,新社会了。就算倒退一百年来说,咱庄上,你老见过哪个老的,没人养饿死冻死的?”
“就是。”
“就是啊!”
鲍五爷抑住啼哭:“我是说,我的命咋这么狠,老娘儿们,儿子,孙子,全叫我撵走了……”
“你老别这么说,生死不由人。”队长规劝道。鲍五爷这才渐渐地缓和了下来。

鲍山那边,有个小冯庄。庄上有个大闺女,叫小慧子。一九六○年,跟着她大往北边要饭,一去去了两三年。回来时,她大没了,却多了个两岁的小小子,说是路边上拾来的。她就叫他拾来,他就叫她大姑。于是,渐渐地,一庄子人都改口叫大姑了。大姑一辈子没嫁人,守着拾来过。大姑疼拾来,疼亲儿似的。拾来吃稠的,大姑喝稀的;拾来穿新的,大姑穿补的。只见大姑对拾来翻过一次脸,倒也不是为什么大事。拾来不知从哪翻出个货郎鼓,坐在门口摇着耍,大姑劈手夺回去,给了他一耳光子。多少好东西叫拾来糟蹋了,大姑也不心疼,也不知这货郎鼓是金打的,还是银打的。倒是有些蹊跷。还有一桩蹊跷事。有一天,几个媳妇姊妹坐在一堆晒太阳纳鞋底,拾来走过来,一头钻进大姑怀里,伸手就掀她的褂子前襟。大姑脸变了,推开拾来,站起身拾了板凳就朝家走,留下拾来呆站着。娘妇们逗拾来:
“想吃妈妈?找你娘去,这是你姑啊!”
拾来扁扁嘴,要哭又没哭。
渐渐地,庄上传出一个怪话,说的什么怪话,从不叫大姑听见,倒是常常有人去问拾来:
“拾来,你大姑那货郎鼓找来让我耍耍可管?”
“拾来,你大姑的妈妈你吃过吗?”
“拾来,你大姑……”
拾来虽小,却晓得问的不是好话,倒不回去向大姑学嘴,只是一味地沉默。问的人便越发觉着蹊跷,越发地要问。
拾来阴沉沉地看着他,然后一声不吭地走了。于是,人们更加觉着这一大一小共同保守着一个什么秘密。而拾来则变得孤寂起来,尽力躲着人,和一切人疏远着,只与他大姑接近。
就这样,大姑带着拾来过。到如今,大姑老了,没人上门提亲了;拾来大了,长得又高又大,堂堂一条汉子,干活拿九分五的工了。住的还是大姑她大盖的那间小屋,快趴到地底下去了,拾来要弯下腰才能进门。屋里黑洞洞的,一眼两块砖大的窗,冬天塞团草,夏天把草拔了。灶底下是张案板,案板边上是一张床,床板上一领凉席,凉席上一个枕头一条被。拾来大了,一头睡不下了,大姑缝了个布口袋,塞进麦穰,又做了个枕头。一人一头睡。大姑抱着拾来的脚丫子睡,拾来的脚丫子一直伸到大姑暖暖的怀里,心里才觉着踏实,不一会儿就睡过去了。
初春的夜里,拾来觉着有点燥热,忽然睡不着了。一双脚搁在大姑的怀里,暖暖的,软软的。他轻轻地动了一下脚指头,脚指头触到了一个更加柔软的地方,他头皮麻了一下,不敢再动了。他听见了自己的心跳。风吹进窗洞,窗洞里的草吱啦啦轻响了一下。他试探着又动了一下脚,想离那柔软远一些,不料他的脚在那柔软暖和中陷得更深了。拾来这才发现,他的脚是在一个温暖的峡谷里。这双脚已经在这峡谷里沉睡了十五年了。他感觉到那峡谷ZUI底层,ZUI深处,有一颗心在跳动。风吹进窗洞,轻轻地响了一声。
第二天早起,拾来眼皮子耷拉着喝稀饭,不吭一声。大姑问他:“怎么啦?哪儿不好过?”
他不说话。
大姑去摸他的脑门。
他一扭头,让开了。
中午,大姑烧开了锅,才见他扛了个凉床架子回来了。问他从哪扛来的,他不吱声,闷着头,扯绳子网床。
夜里,他自个儿睡在凉床上,枕着枕头,裹着一床破棉絮,缩成了一团,直到下半夜才慢慢伸展开来。他梦见自己的一双脚又搁进了温和的峡谷里,岂不知大姑把棉被给他盖上,自己和衣蜷了一宿。
…………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作者简介

王兆军,1947年生,山东临沂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高中毕业后历任中学教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员,*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干部,《报告文学》编辑部、中国新闻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拂晓前的葬礼》《白蜡烛》《青桐树》《红地毯》《蓝羽毛》等,随笔散文《碎玻璃》《皱纹里的声音》等,报告文学《原野在呼唤》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
王安忆,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鲍庄》《长恨歌》《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发廊情话》《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匿名》等数百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文学理论作品。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红楼梦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中篇小说奖等。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拂晓前的葬礼·小鲍庄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205912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