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黄河远上

  2020-05-12 00:00:00  

黄河远上 本书特色

《名家散文自选集》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疏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黄河远上》,收录了雷达的散文作品。

黄河远上 内容简介

雷达散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生活的繁复性、多面性、艺术的率真性以及作家主体的*感与自由感,却不见同类追求之下常常难以避免的内容或风格上的散漫、杂芜和琐碎。

黄河远上黄河远上 前言

浸入生命的忧思与美感——读雷达散文
1
雷达散文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其中有生命记忆的潜心打捞,也有人物印象的生动摹写;有地域风情的精彩描画,也有社会世相的多维摄照;有环绕文化焦点的辟透剖解,也有针对体育竞技的颖异感悟;有诗性勃发的叙事抒情之什,也有哲思充盈的析理辩难之制……所有这些,摇曳变幻,不拘一格,仿佛在诠释作家的“夫子自道”:“我写散文,完全是缘情而起,随兴所至,兴来弄笔,兴未尽而笔已歇,没有什么预定的宏远目标,也没有什么刻意追求……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更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忽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
雷达散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生活的繁复性、多面性、艺术的率真性以及作家主体的随机感与自由感,却不见同类追求之下常常难以避免的内容或风格上的散漫、杂芜和琐碎。这里起到化合统摄作用的,是一种强大的生命磁性与浓郁的心灵色调,二者互为条件,不仅为多姿多彩的散文世界注入了“血管里流的总是血”的整体感;而且十分清晰地凸显了作家高度个性化的文化面影——置身于充塞着物质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的消费时代,他不时感到有困惑、怀疑和悲哀来袭,却始终不情愿让这些统治内心,更不承认它们天经地义。为此,他将忧患的思绪化作遒劲的笔力,叩问历史与现实,对话社会与人生,力求以饱含哲思与激情的审美化言说,实现精神自救,同时为喧嚣扰攘的物化世界,留下一片可以安置心灵的绿洲——这庶几就是作为散文家的雷达。
2
作为改革和巨变的亲历者与见证者,雷达从不否认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进步与民众福祉,但也从不把眼前的一切理想化、完美化、绝对化。在他看来,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它所产生的空前强大的物质力量在给人以舒适和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对人的挤压。而这种挤压通常表现为一种全方位的“缩略”形态。正如他在《缩略时代》一文中所写:“缩略乃时代潮流使然,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这里,“缩略时代”可谓一个体验独到的概括。
为了反拨物对人的“缩略”,雷达散文每每将视线投向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图景,努力揭示其中的繁复、亮丽与斑驳。《乘沙漠车记》透过作家身临其境的观察体验,描述了沙漠石油勘探鲜为人知的艰难情境,凸显了石油建设者使命中或者说宿命里的悲壮,以及构成这种悲壮的忘我的拼搏与奉献精神。《秋实凝香》聚焦桓仁县女医生李秋实,她身上熠耀的善良、仁爱、敬业、无私,不仅赓续了传统的道德之美,而且告诉人们:越是在物欲膨胀的商品时代,高尚的人格与人性,越是珍贵、不可或缺,依然拥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行走的哲人》将由衷的激赏送给了孤身徒步走西藏的余纯顺,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作家从这位“哲人”身上,发现了物化时代难能可贵的人道关怀和慈悲心肠,以及他对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执着追求。《辨赝》《摩罗街》取材于作家的文物收藏经历,而其中*让人过目难忘的,便是人性在物欲中的沉沦或升华,即一种出现于不同时空的或利欲熏心、或大美卓然的社会风景。这种无意中生成的不比之比,将作家激浊扬清的济世情怀表现得生动而剀切。
对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图景,雷达敏于发现,亦精于描摹,注重发挥作家同时又是学者的优势,让思想和学养恰当适时地进入经验或现象世界,展开由知性引领的联想与阐发,就中完成更见深度的意旨表达。《化石玄想录》讲述了“我”对化石的由衷喜爱和由此产生的一连串遐想:许多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动物,为什么会在一瞬间成为永恒的雕像?这当中除了物种进化的原因,恐怕更多是大自然灾变的结果,而面对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动物并非被动无为,听天由命,而是物竞天择,新陈代谢。动物如此,人类何异?尊重客观规律,善待万物生灵,强化自身素质,才是正确的选择。显然,诸如此类的思索关联着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大主题,是作家与时代和现实的深入对话,因而很值得仔细咀嚼与回味。
3
在谛视和发掘现代人生存状态与心灵图景的过程中,雷达始终敞开着内心,袒露着灵魂。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精神思考、情感起伏和意识流动,包括其中的迷惘、纠结与焦虑等等,统统当成了审视和表现的对象,不加掩饰地端给了读者,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真诚的、在自省中反省的艺术品质。
不妨一读《还乡》。这篇记述作者回乡见闻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家乡和家乡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不过,所有这些变化在作家眼里,却有些喜忧参半:物质生活已经向好,自然环境却不容乐观;侄女在人生路上的“不安分”,透显出农民观念和命运的双重改观,而侄子在官场的情绪起伏,却意味着强悍本色的*终丢失;乡音和柴禾味儿令“我”感到亲切,这亲切里又分明掺杂了生疏与隔膜。惟其如此,作家一时说不清这次还乡,“究竟是失望,还是充实”,表达了一种复杂的现代性思考。《天上的扎尕那》记述了作家神往已久的扎尕那之行。然而,一旦身临其境,“我”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偏远的扎尕那美如天界,令人沉醉,但出于保护这人间美景的考虑,“我”不希望它像许多已经开发的风景区那样,名传遐迩和游人如织。可一旦如此,这穷困的边地又该怎样走向富裕?这确实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
也有一些时候,雷达的内心世界是在相对安静自适的情况下,以沉思的方式和从容的笔调展开的,是一种带有较浓的形而上色彩的意识流动,其基本主题则是解读精神现象、探索生命奥秘。譬如《论尴尬》,由人生之尴尬说开来,既梳理其语义转换,又勾勒其场景变化,进而发现:“尴尬是人的不自由状态的自然流露,是消灭不掉的……只要我们不矫情,不造作,抛弃虚伪的遮饰,敢于直面自己的灵魂,也就敢于坦荡地面对尴尬了。”《说运气》是“我”对运气的认识和理解:运气这东西看似神秘,其实不过是主客体的一次奇妙的,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出人意料的遇合。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与其做运气的膜拜者,等待运气,不如忘掉运气,在自由创造中采取更为积极和睿智的人生态度。《生命与时间随想(18章)》荟萃作家日常生活的片段思绪,其话题大都直抵现代人的心理症结或精神困境,而由此展开的作家的内心独白不仅烛幽发微,别开生面,而且每每衔接着一个时代的典型情绪乃至前沿思想。于是,我们在收获作品醍醐灌顶般的心灵启迪的同时,领略到作家难能可贵的清醒、敏锐与深刻。
4
当然,雷达散文*重要的内容和篇章,是他对大西北故乡的书写。在这些作品中,每每活跃着中国西部特有的地理标识、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以及作家对西部大地的无限眷恋、细致打量和泼墨书写,所有这些构成了雷达散文*突出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雷达是可以作为西部作家来看待的。
先看《皋兰夜语》。该文旨在为西部名城兰州立传,其锁定的中心意象是静卧千年,俯瞰全城的皋兰山。围绕这个意象,作家一方面回溯过往,将多种记忆、史实与学养,整合为摇曳而浑厚的叙事,勾勒出历史上兰州曾有的集强悍与保守、坚韧与封闭、叛逆性与非理性于一身的矛盾性格;一方面立足现实,透过皋兰山顶建公园,以及“我”和朋友们居高临下,夜观灯海的写意性描述,象征性地展现了新时期的兰州,打破闭锁,锐意变革,努力汇人大时代的情景。
天水地界上的新阳镇是渭河上游的古镇和名镇,也是雷达的出生地,是他严格意义上的家乡。以镇名为篇名的力作《新阳镇》,便是他透过岁月烟尘,朝着家乡的深情回望。应该是得益于记忆与经验的厚积薄发,这篇作品将家乡的山川形胜、自然物产、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等,描述得多彩多姿,曲折有致。其中以简约有力的笔墨勾勒出的大嫂谢巧娣的形象,更是丰满真切,感人至深。她身上特有的那种刚强、坚韧、泼辣、豁达、敢踢敢咬和不畏强势的个性,无疑是粗粝的西部生存镌刻出的印记。一篇《新阳镇》,一卷西部古镇的人文风情画,意境深远,意味深长。
《听秦腔》也是一篇妙文。它以秦腔为文眼,其跌宕起伏的讲述,不仅活现了秦腔牵人心魂的“苍凉悲慨”,以及“我”和无数西北人对秦腔渗入血脉的酷爱;而且将秦腔和秦腔之爱的心灵化、社会化过程同大西北的地理与历史结构,以及西北人的情感与伦理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一篇《听秦腔》所揭示的,就不单单是一个剧种历久不衰的奥秘,同时还有包括优势和局限在内的整个西部文化的当代生态及其未来走向。显然,这样的作品并不缺少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关系。
5
大约从2014年开始,雷达在《作家》杂志开设“西北往事”专栏,讲述生命中的大西北,每篇一万多字。在这个系列中,作家无意追求数量和速度,但每一篇都写得极认真极投入,至今已发表了《多年以前》《新阳镇》《黄河远上》《费家营》《梦回祁连》《韩金菊》等多篇。这些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一经披露,点击率很高,专家和读者纷纷留言激赏,场景热烈壮观。显然,它们异军突起,为雷达散文拓展出一片新的引人瞩目的审美空间。
虽然书写西部是雷达一贯的着力所在,但这一组正在写的散文却与以前大有不同。首先,这组作品是自传体的。作家从亲身经历出发,把自己的成长史和心灵史全无粉饰的敞开,其强烈的纪实性和现场感,以及浸透其中的披肝沥胆的自我解剖和真诚言说,足以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第二,这组作品书写作家经历,但又不是纯粹的封闭的自说自话,而是在“我”的生命轨迹中,很自然地渗入历史镜像与地理人文,于是,作家那一片片丰饶的记忆沃土,开满了社会心理,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地域风情,时代氛围的花朵,它们交织在一起,分明构成了甘肃乃至整个西部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的一部分。第三,在叙述风格上,这组作品客观,冷峻,质朴,丰腴、深刻、厚重,提供了大量联系着特定时代风云变幻的情节与细节,呈现出作家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眼光、胆魄和勇气。有读者称这组作品将“历史真相隐藏在语言的暗流涌动之中”,是“个人命运与时代面影交叠合一”,洵非虚美。第四,这组作品拥有相当丰沛的人性与情感内涵。其笔墨所至,或揭示人性的复杂,或感叹命运的曲折,或激赏情感的圣洁,其中作为*新一篇的《韩金菊》,更是把作家生命中珍藏的遥远而凄美的初恋悲剧,讲述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难怪有许多读者在公众号上为该篇留言,说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读来“几度哽咽”,甚至“每读一遍,都要流一次泪”。如此感人的阅读现象,在当下的语境中并不多见。
雷达的“西北往事”还在继续写。在他笔下,西部书写已不再仅仅是一种题材的选择或意象的熔铸,也不单单是一种乡恋的表达和乡愁的寄托,而是更多承载了现代人精神还乡、心灵自省和生命充氧的意义,是一种具有正能量和大境界的艺术追求。在雷达看来,传统而质朴的以前现代为基本形态的西部生活,郁郁勃勃,气象万千,包含了许多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它值得现代人深入省察、仔细回味,直至常读常新。

黄河远上 目录

第1辑
新阳镇
皋兰夜语
还 乡
多年以前
黄河远上
费家营
梦回祁连
韩金菊
天上的扎尕那
听秦腔
凉州曲
味外之味
洮河纪事
追忆一九六五
尔羊来思
凤凰山高渭水长
第2辑
依奇克里克
乘沙漠车记
重读云南
走宁夏
圣果
秋实凝香
悲情山川:废墟上的联想
赤水河畔
行走的哲人
云烟缥缈
我下到了“世界**大井”的井下
第3辑
王府大街64号
足球与人生感悟
冬泳
化石玄想录
辨赝
置身西西里
摩罗街
俄罗斯人生活得怎样
我在埃及拜谒法老
后记

黄河远上 节选

新阳镇
或许,从出生那一刻起,我就注定了与天水、兰州两地无法分割。我的母亲祖上是临夏人,实为兰州人,父亲却是天水人。我本人生于天水,一岁大点被父母带回兰州;从那时起直到1965年,一直在兰州,却不时往返于兰州和天水两地。
在外人看来,天水和兰州不都在甘肃吗,能有多大区别呢。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甘肃这块地方很怪,幅员辽阔,民族杂多,地貌错综,文化斑斓,是个至今也没有得到真正广泛认可的神秘的文化大省。它在地图上呈长条状,有人说像一只哑铃,有人说像一只马靴,有人说像一条飞龙,它广大到41万平方公里,从兰州坐飞机到北京的距离,与在本省从兰州飞到敦煌的距离竟相差无几;至于各处文化的错杂更是难以尽述。所以,天水与兰州两地,文化的异质并不奇怪,无论就口音,习俗,历史,风气,艺术,性格倾向,精神气质而言,都有莫大的差别。我从小穿行于两种文化之中。天水给了我一个广大的精神空间。
我的家乡新阳镇就很值得一说。它距天水县城约六十华里,是渭河上游的几大古镇、名镇之一。我小时候它叫“沿河城”。却并不见城墙,不知何以以城名之,现在的人早不知“沿河城,,为何物了。南面壁立着凤凰山,似屏障,颇雄壮,也叫邦山,据说古时属上邦县管辖。我发现,天水农村的风俗情调与《白鹿原》或高建群《大平原》里的关中农村极为相近。原来,一切皆缘于一条伟大的河流——渭河。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的鸟鼠山.向东流过甘肃东部,到陕西的宝鸡出大散关,流过经无数岁月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后在潼关入了黄河,全长近900公里,乃黄河*大的支流。记得钱穆先生曾说,所谓农耕文明往往诞生于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细审之,渭河流域农耕文化成熟之早,其发达绚烂程度,应在黄河与长江文化之上。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何能离得开浩浩渭水呢。
渭河从甘谷东端流进了新阳镇。它从胡家大庄和裴家峡的中间冲出来,绕过四嘴山脚,拧了一道大弯,硬是冲积出一片肥沃的河谷盆地新阳川。河水从谷地中间穿过,呈肘弯型,将镇子劈为西南和东北两半。再往东去,便是有名的卦台山了,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属三阳川境,是又一处名镇。我出生那年,“五四”运动健将,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曾登上卦台山,发出过“智缘书契始,一画破鸿蒙”的赞叹。
与黄河的雄浑不同,渭河大多数时候显得比较温婉,连水鸟也眷顾这片美丽的地方。我小时,从冬到春的河滩上,总有灰颈鹤和白鹭鸶优雅安详地散着步,它们有长长的颈和细细的腿。少年的我极爱它们,有时大胆贴近到只几步远,都伸手可及了,它们却神态自若,并不惊飞。新阳川既分为西南与东北两片,集市在南面的温家集,我们居住在北岸王家庄、赵家庄一带的人要赶集,要买卖东西,或上天水县,就非得过渭河不可。秋冬至初春,渭河水瘦,人们就架起草桥,草桥柔软有弹性,独轮车滚过时,忽闪忽闪,发出轻轻的呻吟。一到盛夏,渭河会变脸,露出凶相,发大洪水后巨石躺满河滩,景象很是恐怖。平时虽也有渡船可渡人,但常翻船,淹死人。聪明的村人就想出一法,在河两岸各栽一大木桩,拴上铁环,在钢丝上系一大箩筐,一次可坐四五人,来回拉动,像土造缆车,大大方便了老人妇人和孩子。
在我的记忆里,广袤的河滩地种的全是高梁,每一株都像红脸蛋的女孩或英武的汉子,无边无际,血色深浓,随风摩挲出哗啦啦悠远闷暗的声响,好像里面藏着无限的秘密。看电影《红高梁》野合的那片高粱地,心想,比起我老家的,真不算什么。高粱在我家叫“秫秫”,是主食。“秫秫”吃起来酸涩,不好消化,据说因为产量高,乡人一直在种它,吃它。只有过年时,高粱才有点可亲,用高粱酿的“稠酒”很好喝,装在一粗而高的瓷罐里,下方凿个嘴儿,形如小孩的“牛牛”,一拔就撒尿似的冒出来。我一觉好玩,二觉好喝,喝起来没够,几次醉倒。我平生喝白酒没醉过,若说醉,也只醉在这稠酒上。P2-4

黄河远上 作者简介

雷达,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母校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论著10余种。出版《雷达散文》《缩略时代》《皋兰夜语》等散文集多部。现居北京。

黄河远上

http://www.00-edu.com/tushu/hx1/202005/207020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