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 本书特色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你听到了么? 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 内容简介
《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跟随“中国作家罗阳事迹学习采风团”,走进英雄的生活,以罗阳女儿的视角,透过女儿的眼睛,把一个真实的、原汁原味的罗阳,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分上、下两卷,以女儿罗靓的话为引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文字,生动翔实地展示了罗阳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上卷中,引导女儿重走父亲的足迹,多角度展示慈父罗阳的成长历程,寻访其幼年、少年、青年的航空梦;下卷以采访手记的形式,真实再现罗阳牺牲后人们对其深切的缅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第1次把罗阳作为一个既伟大又亲切、既“超常”又普通的父亲形象,展示给读者,进而歌颂英雄是家庭的脊梁、单位的脊梁、国家的脊梁。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 目录
上卷 沿着罗阳的足迹
女儿的话:仰望星空
**章 西北的小星星
第二章 嘉陵江船歌
第三章 他从这里出发
第四章 我爱北京天安门
第五章 黑土地之恋
第六章 妈妈的蝴蝶兰
第七章 任重而道远
第八章 蓝色“飞鲨”
第九章 生命之花*绚丽的绽放
下卷 采访手记:致以*深切的缅怀
女儿的话:天不会塌
第十章 巨大的挽联
第十一章 儿子是妈妈的天空
第十二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第十三章 中航工业沈阳所的故事
第十四章 太阳花!太阳花
第十五章 国家力气
第十六章 英雄不谢幕
后记
附录一 缅怀,是寻找向上的力量
附录二 罗阳生平大事年表
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 节选
搬来不久,四医大的小孩儿统一进入重庆市高滩岩小学读书,罗阳也是,他该上二年级了。 入学后,罗阳被分到了张运芳老师的班上,张老师教语文,讲一口带着浓郁的重庆口音的普通话。有几个胆子大的男孩子经常在课堂上举手,指出她发音上的错误。“老师,是葫(hu)芦,不是扶(fu)芦”。“老师,什么是过连(年)啊?”每次,张老师都笑眯眯地回答:“老师发音不标准,应该是过年。” 张老师可喜欢这些从北方来的孩子啦!就连那些小调皮,她也觉得特别可爱。不光因为他们普通话讲得好,一个个聪明伶俐,更因为他们都长得胖乎乎、结结实实的,不像南方小孩大都偏瘦小。四医大的小孩一个个虎头虎脑的样子,让人看了就打心眼儿里喜欢。 高滩岩小学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很快大家就打成了一片,整个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天下午放学后,张老师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有人敲门进来了。她一看,这不是随军来到学校的新老师——吴传英吗?吴老师是党员,开大会时就介绍过了,是个为人和蔼的热心肠,她今天来…… 看到张老师疑惑的表情,吴传英笑起来,说道:“张老师,你好!来这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还没自我介绍过呢,我是罗阳的妈妈。” 罗阳?噢!张老师想起来了,原来班上那个老老实实不多话的小男孩就是吴传英家的。她拉起吴传英的手,说:“哎呀,你不说我都不知道,罗阳平时在班上一点都不活跃,所以我对他了解得也少。” 听了张老师的话,吴传英脸上闪过一丝忧虑:“罗阳他平时表现怎么样?上课听课认真吗?还有,和新同学相处……” 张老师想了想,回答:“嗯,他是个很乖的小孩,就是有点……太乖了,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我叫过他几次,他都能答上来,可就是不主动举手。他在家也是这样不爱说话吗?” 吴传英无言以对,她想起在家里两个孩子截然相反的性格。姐姐罗明开朗外向,成天唱歌、跳舞,蹦蹦跳跳的;而罗阳呢,就喜欢自己闷头看书、想事。来重庆之后,自己和老罗一心扑在工作上,没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他们是不是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和新同学的相处是不是融洽?吴传英打定主意,今天回家后要认真跟孩子们交流一次。 那时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爸爸妈妈下班后只要没别的事,都会早早回家。当时的四医大有规定,全院所有干教、职工,每周有一个晚上的时间,由家委会组织,专门对小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必须执行的。 这天,吴传英回到家,果然看见儿子正坐在桌前翻一本小画书。她走过去摸摸儿子的头,说道:“写完作业了就出去活动一下,别老闷在家里。”罗阳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妈妈见他不动,正要继续说话,被罗阳打断了:“妈妈,以前住这里的小朋友留下了好多书啊,都特别有意思!他为什么不带走呢?”- 妈妈蹲下来,注视着小罗阳说:“嗯……我想他一定是都看过了,想着留下来还可以让别人也读到。”妈妈看到封皮上印着《水浒传》,继续说,“全世界经典的,好看的书有很多很多,永远也读不完呢,所以……”妈妈把书抽出来,放到桌上,“你现在应该出去玩一会儿。你看,马上太阳就下山了,快趁这会儿出去跑跑,顺便叫姐姐回来吃饭。” “好嘞!”接受命令的罗阳一下变得兴奋起来,他一弯腰,机灵地从妈妈的臂弯里钻出来,跑掉了。 等罗阳再出现在妈妈面前时,已经玩得满身大汗了。脸上有几道汗水混着沙土留下的黑印子,被他随手一抹,变成了一张大花脸。吴传英拿来毛巾给他擦脸、擦手,没多说什么。她心里清楚,儿子会慢慢适应这个新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果然,罗阳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多山多雨的城市。重庆人格外热情好客。每天放了学,罗阳他们都会去当地的同学家一起写作业。家里大人欢迎他们的到来,拿出自家做的小零食招待他们,辣萝卜、酸豆角……引得这群北方孩子直流口水,吃两口又辣得一个劲儿“吸溜”。这样酸、辣、香的美味深深印刻在他们味觉的记忆里,许多年后,竞成为在重庆的这段生活经历中*美好的馈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的高滩岩小学,已经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老师们深知,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更多的是要教会孩子们爱学习、会学习,同时,还应该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 每年11月27日,学校会组织大家去给烈士扫墓。罗阳心里还牢牢记着小萝卜头的故事,妈妈答应过带他去看,可到了这边一忙起来就把承诺抛在脑后了。“大人们就是这样,以为小孩儿好哄,答应了带我们去公园、去野炊,又总忘记。我们可是牢牢记着呢!”罗阳心里有点埋怨,不过既然学校组织所有同学一起去,那就更加好玩了!他高兴得一蹦一跳地往家跑,急着回去准备扫墓要带的东西了。 ……
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 作者简介
烈娃,本名刘烈娃,生于湖南长沙。祖籍陕西扶风。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76年参军,在新疆南疆军区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0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毕业于新疆大学、北京鲁迅文学院。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鞠躬》等作品,其中报告文学《永远的墨脱路》获中国世纪大采风金奖、小说《金蝴蝶结儿》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大奖、小说《渡江》获《上海文学》奖、散文集《在雪地上跳舞》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电视散文《帕米尔女兵日记》获中国人口文化奖。 刘朵格,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京某部杂志编辑。爱电影,爱文学,已有多篇散文、纪实报道、编译文章见诸报端。和烈娃联合创作的电影剧本《金蝴蝶结儿》获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剧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