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乡村研究(第十辑)

  2020-05-01 00:00:00  

内容简介

《中国乡村研究》始终保持学术上的高品位和高质量,刊发了大量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中国乡村的学术性论文、研究报告或著作评论,其中一些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等全文转载,引起良好的学术反响。
《中国乡村研究》的作者群涵盖中外相关学界,既有论著甚丰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如陈春声、董磊明、龚启圣、行龙、贺雪峰、景军、李怀印、刘志伟、卢晖临、彭玉生、秦晖、仝志辉、王跃生、吴重庆、夏明方、薛涌、阎云翔、应星、岳谦厚、张静、张小军、折晓叶、周飞舟等,也包括一些崭露头角的学术新锐,为推动中国乡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双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跨学科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为学界称道的贡献。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下中国正处在这个转型时期。农村养老问题、农地征用问题、农民待遇问题、农业结构转型问题、农村合作化问题......中国农村往哪里去?这是《中国乡村研究》第十辑的主题。
  • 主编简介
    黄宗智,美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自1966年毕业起即供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并因其两部获最佳著作奖的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于1991年荣升“超级教授”(“Professor,Above Scale”)。其后,转向法律史研究,再次发表两部开创性专著。1975年创办季刊《近现代中国》(ModernChina),乃美国研究中国首要学术刊物之一。2003年在国内创办《中国乡村研究》学刊。2005年受聘为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同时,担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法律、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 内容简介
    本辑收入有关乡村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论文13篇,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状。只有一篇是关于江汉平原清后期以来与水利有关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一篇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离婚法,一篇关于海城县(1905-1919年)新校历使用外,其余文章都是对农村当下现实问题的探讨,如山西灾害治理、中国农业转型、农业资本化的动力、区域生育转变类型、老年人轮养、农村合作化、农民权利等等。这些文章资料充实、内容丰富、分析深入、可读性强,是关心和研究农村问题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专题:中国农村往哪里去?
 
编者前言:中国农村往哪里去?      (黄宗智)                      
中国农业转型中地方模式的比较研究   (张谦)                                                              
 中国农业资本化的动力:公司、国家、还是农户?  (黄宗智、高原)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再论证             (黄宗智)                                                                     
灾害的再生产与治理危机——中国经验的山西样本      (张玉林)                       
 
农业经济
 
中国“隐性农业革命”背后的理论      (裴小林)
                                                           
农村纠纷与冲突
 
江汉平原清后期以来与水利有关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   (张家炎)
                                          
集体抗争
 
权利诉求中的实用道义意识——从理解农民选举上访信开始    (仝志辉)                     
 
老解放区法律
婚姻、革命与法律——陕甘宁边区的离婚法实践     (杨柳)
 
乡村社会
 
中国农村生育转变的类型与宗教文化的区域差异     (龚为纲、段成荣、吴海龙)                                                                                                                                          
北方农村老年人的“轮养”方式研究——基于河北调查数据   (王跃生)                                          
农村集体所有制构架下的农嫁女问题:以台州椒江为例   (潘学方)                     
 
乡村教育
 
新校历进村小:来自海城县1905-1919年的案例    (樊德雯著 ,熊春文译)
  
农业合作社  
 
中国农村的新合作运动     (田群键)

精彩节选

 
中国农业转型中地方模式的比较研究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张谦
 
摘要:市场的发展与资本的进入引发了中国的农业转型,将小规模的家庭农业转变成各种形式的资本化农业。这在一个新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重新提出了农业转型研究中一个长期辩论的课题:在资本化农业的冲击下,家庭农业能否继续生存?什么因素塑造家庭农场与农业资本之间的对抗?本文提出,是地方的政治经济而不是农业生产中某些能阻止资本扩张的天然障碍在塑造这种对抗,并产生出一系列家庭生产者与农业资本之间互动的模式。这些模式间的差异首先来自于直接生产者是如何与产品市场对接。我根据此区分出三种农业转型的地方性路径:企业带动的公司化经营、农户的家庭独立经营、和合作化经营。我以实证资料来展示,在每个模式中,地方的政治经济如何塑造这一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转型,资本化农业,家庭农业,公司化,雇佣劳力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再论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   黄宗智
摘要:中国今天的经济-社会,除了顶层的高级官员和资本家之外,主要由两个等级组成。一方面是受到国家所谓“劳动”法规保护的、带有优厚社会福利的正规职工,其中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正规企业的白领职员,而只包含较少数享有正规身份的蓝领工人。另一方面则是不受到国家劳动法规保护的、没有社会福利(或只有低等福利)的非正规职工,主要包含农民工以及其“半工半耕”家庭的其他就业人员。本文详细论证,前者总数只是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中的六分之一,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个具有特权的阶层,后者则占到六分之五。事实上,国家今天所谓的劳动法规已经脱离大多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人民。两个等级间的差别是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关键,亟需改革。
 
关键词:正规职工,劳动法,社会福利,农民工,农民
 
 
 
                       中国农业资本化的动力:公司、国家、还是农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  黄宗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高原
摘要:过去15年间,中国农业经历了悄然但巨大的变化。“旧农业”(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大量使用机械及农药以节约劳动。与此同时,资本与劳动双密集的“新农业”(主要是高产值的蔬菜、水果、肉、禽、鱼)有着极大的发展。这些变化是伴随农业就业人员数的持续下降而来的。结果是中国农业显著的“资本化”(亦即,单位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对于这些普遍被忽视的事实,本文将给出详细的量化证据。
     与通常的假设不同,中国农业资本化主要是由农户投资推动的,其总量比国家和农业企业公司的投资还要大。这一事实的重要意义在于,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需更注重和依赖农户的能动作用。国家需对农民家庭的经营行为给予更大的服务和扶持,不应像过去十年间那样,一味将政策支持倾斜于“龙头企业”。
关键词:旧农业,新农业,国家投资,资本主义企业,家庭农业
 
灾害的再生产与治理危机
——中国经验的山西样本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张玉林
 
摘要:能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造灾”的过程。尽管这种典型的“人祸”具有可预见性,但是本文通过对山西省的相关状况的考察表明,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诸多缺陷交织到一起,使得造灾的动力巨大,从而将山西的大地肢解得“触目惊心、山河破碎”。同时由于有效的救灾机制难以形成,导致灾害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受害区域和人数增加。而当对那些丧失了生存基础的农村居民的救助遥遥无期,“治理危机”实质上意味着生存危机,如何消除这种危机成为异常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灾害的再生产,中国经验,山西农村,治理危机
 
 
 
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和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瑞典隆德大学经济历史系 裴小林
 
 
摘要:本文首先用土地生产率极限的新概念建立起一个从空间上由物质、经济和制度三个世界组成,及从时间上能揭示人口陷阱前、人口陷阱中和人口陷阱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反向逻辑的动态土地使用模型。此模型把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从原来只能解释工业革命前的历史拓展到也能解释工业革命后的历史,并把诺斯的主观唯心的静态产权理论改正为一个客观唯物的动态土地产权理论:(1)成本/回报率决定土地产权的作用;(2)成本/回报率的变化改变土地产权的作用;(3)劳均土地资源的变化先改变成本/回报率,其次才改变土地产权模式。依据此模型的构架和中国的历史统计数据,本文接着从供给角度去验证和充实黄宗智先生最近提出的中国隐性农业革命,并同时验证这一模型的各组反向逻辑和动态土地产权理论。本文的验证结论是诺斯的只有制度世界和经济世界的静态产权理论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国家虽然能决定选择何种产权制度,但无法控制何种效果会从它选择的产权制度中产生出来,因此就应按照产权制度的真实效果而非诺斯理论主观臆想的效果来选择具体的产权制度。
 
关键词: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静态产权理论,动态土地产权理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权利诉求中的实用道义意识
——从理解农民选举上访信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仝志辉
 
摘要:本文尝试理解中国农民进行抗争的动机和理由,即他们的抗争意识。当前有关争论受制于探究抗争意识对于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影响的目标,对抗争意识本身缺乏进一步研究。作者以农民选举上访信中的复杂表达为经验材料,对以权利诉求为主导的各种诉求进行理解,重点放在理解农民使其抗争诉求得以正当化的思考方式。初步理解表明,农民具有争论中的权利意识论和规则意识论都未曾揭示的抗争意识,即“实用道义意识”。它是农民道义意识和实用思维的结合。实用道义意识的研究凸现了今日“依法抗争”行动的道义正当性,蕴含着中国抗争政治研究建立抗争者主体视角和历史视角的可能性。
关键词:实用道义意识,理解方法,权利诉求,权利意识,规则意识,依法抗争,上访,村庄选举,抗争者,中国政治
 
北方农村老年人“轮养”方式研究
    ——基于河北调查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王跃生
 
 
摘要:有多子的年老父母或单亲以“轮养”方式被赡养是一项古已有之的家庭养老做法。本文以2008年笔者在冀中南赵县、冀东唐山市丰润区和冀西北赤城县三个村庄所作问卷调查为基础,对“轮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比较全面地认识北方农村这一养老模式。根据本项研究,调查村庄60岁以上受访老年人被轮养”比例为13.30%。其中,丰润区“轮养”水平最高,超过20%的受访老年人以“轮养”方式生活,赵县为13.45%,赤城县则只有3.55%。分年龄组看,赵县和丰润区80岁以上受访老年人被“轮养”者超过30%。从轮养形式看,丧偶单亲被“轮养”占70%多,夫妇被“轮养”不足30%。轮吃轮住方式约占70%;80岁以上老年人轮吃不轮住增加,超过30%;轮住不轮吃只占10%多一点,集中于70岁以下低龄老年组。“轮养”周期多为1个月至一年之间,其中1个月和1年这两种“轮养”形式超过60%。从生存资源的掌握上看,“轮养”老年人有自己产权住房的比例只占10%,绝大多数“轮养”老年人由子女提供生活费用。被“轮养”老年人资源支配能力很弱,是亲代对子代养老具有刚性依赖的表现。
关键词:老年人,“轮养”,农村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字 数:416千字

中国乡村研究(第十辑)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199076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