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以中国小说为中心,以本土语境为背景,以通观研究为视角,对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与文体形态的发展及流变进行全面梳理,探讨其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呈现中国小说文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作者试图突破20世纪以来西方小说理论掌握话语霸权的研究格局,探索出了一套回归并还原中国小说文体与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式。以史志目录对“小说家”或“小说”的界定与著录作为依据,拒绝以现代小说观念为标准逆推古代小说观念、进而寻找小说文本的传统研究范式,从根本上做到原汤化原物。考索小说观念时,坚持动态的眼光,将小说观念视为变动不居的人类思维的产物,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祛除以西律中、以今律古之通病。
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以中国小说为中心, 以本土语境为背景, 以通观研究为视角, 对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与文体形态的发展及流变进行全面梳理, 探讨其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 呈现中国小说文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作者试图突破20世纪以来西方小说理论掌握话语霸权的研究格局, 探索出了一套回归并还原中国小说文体与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式。
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 目录
绪 论
**章 “小说”原始:“说”祭与“说”体
**节 “说”体溯源:作为仪礼的“说”祭
第二节 “说”之成体:从言语行为到文章体式
第三节 “说”体流别:从祭祷之说到议论之说
第四节 “说”体之变:经说与小说
第二章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的名与实
**节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的立意命名
第二节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小说”
第三节 “小说”的文类属性与文体特征
第三章 “蔚四部而为五”:“说部”与小说地位的转变
**节 “说部”之义
第二节 “说部”之体
第三节 由著述体例到文学类型
第四章 “正史之助”:“稗史”与小说的价值功能
**节 “稗史”释义
第二节 作为小说的“稗史”
第三节 “稗史”的小说学意义
第五章 “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
文言小说的两种叙述风格
**节 辨体:小说与传记
第二节 叙事:自言与代言
第三节 用笔:作文与著书
第四节 文言小说的两种叙事传统
第六章 “著书者之笔”:传统小说观念与乾嘉考据学风
**节 “著书者之笔”说的具体内涵
第二节 “著书者之笔”说的内在心境
第三节 “著书者之笔”说的外在语境
第四节 “著书者之笔”说的价值与意义
第七章 被虚构的小说虚构论:
以鲁迅对胡应麟的接受为中心
**节 《少室山房笔丛》与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
第二节 佛道语境下“至唐人乃作意好奇”的真实意涵
第三节 期待视域中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论的生成
第八章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一个以今律古的经典案例
**节 无效的证言:“至唐人乃作意好奇”
第二节 失落的证据:唐传奇的文体属性与唐人的小说观念
第三节 偏颇的心证:虚构成见下的逻辑推理
第四节 尴尬的判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论的困境与困惑
第九章 近代语言革新与小说语体的变革
**节 语言革新运动与文白消长
第二节 文白之争与小说语体的变革
第三节 众声喧哗与白话小说的语体形态
第十章 小说作法与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化
**节 从传统到现代:晚清民国的小说作法
第二节 小说作法与小说观念的现代化
第三节 小说作法与文体形态的现代化
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 作者简介
刘晓军,男,1975年5月出生。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谭帆教授;2009年6月从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合作导师为吴承学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与小说批评、小说图像。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归有光与昆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合著)、教材《新编中文工具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古代小说图像研究”,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空间叙事与立体传播——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研究”,201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2012)、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民国的小说作法研究”,2018)各一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清代与近代卷”,2011)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