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碑志文小史 内容简介
碑志文是以碑为载体,记人、记事的文体,根据其内容和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等几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碑志文滥觞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在东汉时期达到高潮,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体规范。此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碑志文一方面在文章体制上经历了由散化到骈化,由骈化再到散化,中间又出现向骈化回潮,以至于形成骈散并存的复杂状况等等,留下了比较复杂的演化轨迹;另一方面,其写作传统和使用功能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较突出的演化轨迹是: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升降,碑志文由原来逐节敷写,极力铺排官阶与郡望,以颂美为根本目的功能和传统,逐渐向史传文学靠近,*后演化为以史笔为碑志的格局,功能和目的都有所变化。虽然在具体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还存在复古与创新相互消长等复杂的局面,但是,以史笔为碑志则是为突出的演化轨迹。以下分次述之。
中国古代碑志文小史 目录
一、碑志文的产生
(一)碑志文的文化渊源
(二)碑志文的文体渊源
二、碑志文文体规范的形成
三、碑志文的因袭与变化
四、以散体为碑志的刨革碑
五、以史笔为碑志的成熟
六、碑志文创作疆域的拓展
七、碑志文创作的因循期
中国古代碑志文小史 节选
欧阳修以史笔为碑志的成就得到了后世评论家的广泛认可。 浦起龙评价其《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曰:“诏撰元臣碑版, 庄而不夸,赡而有制,所谓辞尚体要者如此,唐、宋大家碑志之文, 宜以庐陵为正式,坊选但录交游聚散诸篇,而遗其大者,谨择 一二,垂为体概焉。”3刘大榭评价其《黄梦升墓志铭》曰:“欧 公叙事之文,独得史迁风神。此篇遒宕古逸,当为墓志**。”4 均对欧阳修以史笔为碑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浦起龙更是认 为在唐宋诸大家的碑志文中,以欧阳修之作*合体制。欧阳修 以其完备的碑志文理论及杰出的创作,使以史笔为碑志的写作 手法成熟。这种写法在蔡邕与韩愈开创的碑志文写作规范之外, 别创一体,不仅影响了宋代的碑志文创作,对金元乃至明清的 碑志文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在宋代是执掌文坛的领袖人物,对文体文风的革新 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碑志文创作领域,欧阳修的以史笔为碑志 的理论及其创作也影响了碑志文的创作。曾巩、王安石、苏轼 等人的碑志文创作均受其影响。对碑志文与史的关系,曾巩有 明确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寄欧阳舍人书》中。曾巩曰:“夫 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 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 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使死者 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 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 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5 曾巩认为碑志文与史相异之处在于书美不书恶,而史则于善恶 无所不书;碑志文与史义近之处在于都有劝善扬恶之意。因此, 只有那些“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胜任碑志文的创作,因为“有 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能文章者, 才能使碑志文传之久远。曾巩对碑志文与史的关系的认识是非 常准确的。曾巩的碑志文创作在平易质实方面受欧阳修文风的 影响,但在叙事剪裁处不及欧阳修的“简而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