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2020-05-14 00:00:00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本书特色

《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主要对明永乐帝朱棣的自燕王时期至登基之后一系列政治和外交行动,包括他个人政治生涯与明帝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读。特别强调了永乐帝在周边秩序上对忽必烈政治伟业的超过。作者学养深厚,学风严谨,在行文中非常重视对原始史料的记录与辨析,使得《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在提出新鲜论点的同时,兼顾了良好的阅读感受。《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全书讲述永乐大帝一生的辉煌,以“华夷秩序”为着眼点,从文化观念、地缘政治、时代特点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立论比较新颖独特,体现了海外汉学对中国历史的理性观照与重新解读,对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和补充作用。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内容简介

一个血腥、残酷,但却励精图治、克服艰难、终成名君的伟大帝王的一生……

一个帝国、一座大都、一桩桩充满趣味的历史谜案……

明帝国的第二代君主永乐帝朱棣辉煌一生的传奇,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日本明史研究学者檀上宽力作《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将为您一一呈现朱棣许多历史谜题的答案和解读。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目录

**章 “中华”的世界

第二章 大明帝国的诞生

第三章 皇统的前途(走向)

第四章 夺权的道路

第五章 历史的转折

第六章 坠落的时代

第七章 天命所在

第八章 超越忽必烈

第九章 华夷秩序的统治者

第十章 永乐帝的遗产

后 记

文库版后记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节选

《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中华”的世界 (1)中华与夷狄 “中华”的概念 自古以来,中国自称本国为“中华”。
  所谓中华,就是居于天下的中心、拥有*优秀文化的地区。居于东亚之首,广传文明,始终作为周边各国、各民族领袖的中国人经常自信又自负地这样称呼自己。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当中依然保留着“中华”的字样,由此可见一斑。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王朝的灭亡,在中国大陆上演王朝兴衰更迭的,确实是曾居于世界之冠的中华帝国。
  “中华”一词本身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早也不过是从东汉至三国时期出现的。此前,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时期使用过“夏”“华”“诸夏”“华夏”“中国”“中州”“中土”等称呼。当然,这些称呼并非指现在的中国全境或中华帝国,而仅指以位于陕西的周王朝政权为中心的一定地域范围。一般认为,周王室与同族、同盟各国之间相互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一体感,逐渐催生出了这些称呼。
  其中,“夏”源自中国*早的王朝夏朝,“华”则由“华美”转义而来,含文化优秀先进之意。概言之,“诸夏”“华夏”都是彰显中国文化先进性的称呼。
  另一方面,“中国”“中土”“中州”则是表明本国位于世界的中心,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提出的称呼。周王室及其同盟各国自己命名为“华夏”或者“中国”,旨在强调、尊崇自身文明的先进性,而俯视除自身之外的周边各国或异民族。
  两种概念范围的“华(夏)”与“中”*终相互连接产生了“中华”的概念。“中华”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地理上,都处于世界的中心,进一步说,“中华”成为规范世界体系的概念。此后,虽然“华”及“中国”等称呼也一直在使用,但那始终是“中华”词义的简称,或者说,并不是“中华”概念之外的其他含义。
  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 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中心的“中华”的观念,早在“中华”一词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之中。“中华”的词义本身虽分为“中”与“华”两个部分,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浑然一体的,“中华”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虽说“中华”是以周王朝为中心的同族、同盟意识的产物,但也包含了很多对“中华”以外周边世界的想象。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中华”的四方存在着被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夷狄”,将他们与“中华”区别开来,确保了中华世界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中华思想”的世界观,其思想主体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中国处于周边异民族的包围之中,在与现实存在的周边各民族长期接触、交往(包括战争、对立、妥协、和平等)的过程中,把异民族贬低为“夷狄”,并确认了中华世界的优越地位。正因为“夷狄”的存在,“中华”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所以,中华思想也可称为“华夷思想”。
  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至秦汉统一的过程中,中华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早的时候,中国人虽然认为与异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太歧视他们。直到战国时期以后,“夷狄”在儒家典籍中反复出现,成为侮蔑的对象,受到低人一等的待遇。儒家思想强调“华夷之别”,认为夷狄与禽兽无异,被视为野蛮人.自此,“夷狄”的概念被确定下来。
  假如仅仅是满足于区别与“夷狄”之间的差异,那么中华思想也就仅仅是一种民族排除的理论,而也许它本身也有那样的倾向。在世界上也存在与中华思想类似的思想,如古埃及、古印度都有过类似的思想。但中国与那些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设定了“中华”与“夷狄”之间的差异,而且将“中华”置于“夷狄”的上位,并将两者共存的世界提升为一种思想体系。
  而给予这种思想体系的形成以巨大贡献的,无疑就是助长“华夷之辨”的儒家思想。先假设存在这种差别,然后再将其归纳成一种思想体系,这确实是强调中国优越性的巧妙手段,但必须承认,中国为处理与周边民族的现实关系而架构的“中华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
  ……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作者简介

檀上宽,1950年出生于神户。京都大学文学部卒业,文学博士学位。京都女子大学教授。专攻中国近世史,著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朝专制支配史的构造》以及《东亚海洋圈历史的研究》(合编)。

译者简介

王晓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

(精)鲤译丛·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http://www.00-edu.com/tushu/ys1/202005/213315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