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 本书特色
《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 卷:史前时代》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制药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相关专业的初中级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史前时代-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 内容简介
通过对现有西藏考古发现资料的系统整理,本书试图从不同的层面来构建西藏高原史前史的基本构架,并将考古材料尽可能地作为复原西藏早期人类生活面貌的素材,从中窥视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作为迄今为止 部基于考古学文本书写的西藏史前史,与过去的西藏古史观相比较无疑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它摒弃了基于传统的汉藏文献进行文本书写的模式,首次以客观、直观、实证的材料对西藏史前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力求勾勒出史前人类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基本面貌,无论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这个目的,这种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都是具有引领意义的。
史前时代-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 目录
人类对“世界屋脊”的开发史——学术史的回顾(1)
**节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空界定(1)
一、关于“西藏”的地理概念(1)
二、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间概念(1)
第二节西藏史前史的研究回顾(4)
一、汉藏文献中的西藏史前史观(4)
二、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影响(5)
三、考古学的整体介入(6)
第三节近年来研究发展的新趋势(9)
一、青藏高原的古环境变迁与人类起源(9)
二、关于早期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11)
三、考古新发现与地域史前史的重构(12)
四、跨文化比较研究(13)
**章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史前文化(16)
**节高原地理与史前文化(16)
一、突出而尴尬的地理位置(17)
二、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理单元(19)
第二节气候、环境与史前文化(21)
一、气候、环境类型与文化类型(21)
二、气候、环境特征与文化特色(28)
第三节气候变迁与史前文化(31)
一、气候变迁与文化兴衰(32)
二、气候变迁与文化变迁(34)
第四节高原动植物与史前文化(37)
一、高原植物与史前文化(37)
二、高原动物与史前文化(39)
第二章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青藏高原的狩猎采集者(44)
**节引言(44)
第二节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与研究概况(47)
第三节青藏高原更新世晚期的气候与环境(50)
第四节分子人类学的迷局(52)
一、主成分的北亚起源论(53)
二、中亚与东亚混合论(54)
三、汉藏同源论(54)
四、多重来源论(55)
第五节考古证据(58)
第六节青藏高原阿舍利工业(72)
第七节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与扩散(78)
第八节总结(83)
第三章西藏高原的史前聚落与居址(89)
**节西藏史前时期的定居聚落(89)
一、昌都卡若遗址(89)
二、拉萨曲贡遗址(97)
三、其他几处定居遗址(102)
第二节西藏史前定居聚落遗址的文化特征(109)
第三节季节性营地遗址(112)
一、加日塘遗址的发现与地理环境(112)
二、遗迹与遗物的发现情况(113)
三、遗址的性质(114)
第四节毡帐类居址(115)
第四章西藏高原的原始农业(120)
**节高原地理环境与早期农业的关系(120)
第二节西藏史前考古发现的栽培作物(123)
第三节粟的种植与传播(126)
第四节传统的确立:青稞的发现及其意义(130)
第五节西藏史前考古发现的农业工具(133)
第六节对西藏原始农业水平的基本评价(138)
第五章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142)
**节史前游牧业的起源(142)
第二节史前游牧经济的基本面貌(149)
第三节移动与迁徙(161)
第四节游牧民族的定居聚落与都邑(164)
第六章西藏高原史前墓葬与精神信仰(174)
**节生与死:居址与墓葬(174)
一、事死如生:石居与石葬(174)
二、隔绝生死:居与葬的远离(178)
第二节辟凶趋吉:殉祭与压胜(181)
一、殉祭(181)
二、厌胜(187)
三、殉祭与厌胜的统一(194)
第三节身体与灵魂:葬式及其意义(196)
一、屈肢葬(196)
二、二次葬或解尸葬(203)
第七章西藏早期金属器和“早期金属时代”(210)
**节西藏早期金属器的研究回顾(210)
第二节考古发现的西藏早期金属器(212)
第三节西藏早期金属器的基本特征(222)
第四节西藏早期金属器与周边文化之间的联系(224)
第八章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239)
**节石器时代的交换与贸易(239)
一、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宝贝(239)
二、西藏史前玉器的发现及其西传(241)
三、麦类作物的东渐(245)
第二节早期金属时代的交通与贸易(246)
一、文献所见高原各部之间的征服与贸易(247)
二、考古材料所提供的物证(249)
第三节史前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与交通路线(265)
一、交通工具(265)
二、交通设施(268)
三、交通路线(270)
第九章西藏史前艺术(273)
**节陶器艺术(273)
一、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的陶器(273)
二、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280)
三、陶器艺术与精神信仰(284)
第二节岩画艺术(286)
一、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的岩画(287)
二、岩画的主要内容和风格(289)
三、岩画艺术与精神信仰(294)
第三节大石遗迹(301)
一、西藏高原考古发现的大石遗迹(301)
二、大石遗迹与精神信仰(308)
第四节西藏史前艺术的总体特点(312)
第十章结语:高原史前史的重建(315)
**节基于考古学的文本书写(315)
第二节西藏史前史的重构(318)
第三节未来的研究展望(322)
参考文献(326)
索引(350)
后记(355)
史前时代-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 节选
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位国王所统治”。在敦煌古藏文文书P.T.1287“赞普传记”中,提到松赞干布时与象雄联姻,将其妹赞蒙赛玛嘎嫁给象雄王李迷夏为妃,赞蒙赛玛嘎所居地名也正是“穹隆堡寨”(khyung lung)。古代象雄亦即汉文史料中记载的“羊同国”,以畜牧业为其主要生业方式。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终确认考古发现的这处遗址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穹隆银城,但根据遗址中出土遗物的年代均早于佛教化的古格王国早期、与象雄王国灭亡下限的年代范围大致吻合、墓地中有高等级的大型石丘墓葬等情况推测,至少可以肯定其属于象雄王国时代统治阶级的一处具有“王庭”性质的大型聚落,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大型游牧文化聚落具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游牧民族同样具有规模不同、等级有别的各种类型的定居聚落,这是将来中国边疆考古和民族考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就现有发现来看,早期游牧文化聚落的情况十分复杂,它们当中既有冬季营地、夏季营地这样根据不同季节形成的定居、半定居或临时性营地的区别,也有用石头、日光砖等材料砌成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毡帐式住所的不同。从等级制度而论,一般性的居民聚落以密集排列、布局有序的地表石围圈(当中既有方形,也有圆形)作为表征,也有开凿在山崖当中的洞穴式居址。作为各级统治中心的“王庭”、 “牙帐”一类的大型聚落在布局与结构上则更为复杂,往往建筑在高起的石台或者地势险要的山腰或山顶处,有浓厚军事色彩的护墙围垣相环绕,有的还设有暗道相通。高等级的大型聚落之中,除生活区外还有祭祀区的存在,游牧民族“祭天”、 “祭神山”之类的活动很有可能与之有关。不同等级与规格的石丘墓和独石、列石、石围圈、石围框等大石遗址往往分布在聚落的附近,将死者的埋葬与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合为一体。
越是复杂化的游牧社会,这类大型聚落的社会功能也就越是复杂。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吐蕃历史文书显示,吐蕃赞普夏季与冬季各有巡游,其“牙帐”分设于不同的地点。如P.T.1288“大事记年”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条载:“赞普初夏驻于‘帕登木’谷,仲夏迁至孙波河。于‘董噶’之鹦鹉谷,由噶尔·赞聂多布、钦陵赞卓(均为禄东赞之子)二人集会议盟,行牧区大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