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 本书特色
湘西地域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央王朝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要地,也是湘西多元文化景观的保留地,传统聚落特征明显,文化景观形成过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国众多传统聚落的典型样本。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由于受地形条件、交通线路、政治军事、宗法观念、宗教礼制、民间风俗以及文化心理等要素的影响,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本书内容共分七章,**章为研究缘起,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重点厘清了景观基因和景观基因图谱的概念;第二章介绍了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形成过程,分别探讨了政区形成的历史沿革、聚落景观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和历史地理规律;第三章介绍了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演化过程;第四章分别从历史特征、区位特征、民族特征、聚落布局思想、空间布局特征、建筑特征、地名特征、原始物象特征、文化特征、生产生活特征等方面介绍了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第五章从景观相似性指标体系出发,通过聚类方法对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区评价;第六章分别从建筑材质、屋顶造型、屋脸形式、平面布局、局部装饰、山墙造型等六个方面初步构建了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图谱;第七章则尝试建立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管理原型系统。本书可供地理、城乡规划、历史、建筑等专业科研人员及从事文史、旅游、人居环境建设等实际工作者阅读参考
湘西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缘起、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形成过程、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演化过程、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等。
湘西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 目录
目录**章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缘起**节 研究背景一 聚落和传统聚落二 景观和文化景观三 景观基因与景观基因图谱第二节 研究对象一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的独特价值二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的总体分布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一 研究目的二 研究意义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一 研究方法二 研究思路第二章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形成过程**节 湘西地区政区形成的历史地理沿革一 湘西自治州各县区地理沿革二 张家界市各县区地理沿革三 怀化市各县区地理沿革四 沿革过程的表格化比较第二节 湘西地区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一 地形特征二 地貌特征三 气候特征四 植被特征五 水文特征第三节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形成过程的历史地理规律探索一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形成过程的时间规律二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形成过程的空间规律第三章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演化过程**节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分布一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原住民的迁徙及其形成历史二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原住民的地理分布状况第二节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演化的历史地理规律一 传统聚落景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布局特点的关系二 传统聚落景观与历史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第三节 中央政府的地方政策与湘西传统聚落的发展规律一 历代中央政府的地方政策变化情况二 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对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规律的影响第四章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一 历史特征——少、穷、同、老、移二 区位特征——由重心到边远三 民族特征——多、少、杂四 聚落布局思想——负阴抱阳、背水面山五 空间布局特征——因势而建六 建筑特征——独特、多样七 地名特征——文化内涵深厚八 原始物象特征——争奇斗艳、多姿多彩九 文化特征——兼容、继承、创新十 生产生活特征——靠山依水十一 资源特征——和谐丰富第五章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域分异**节 基于景观相似性的评价与聚类一 研究区的外延二 古村镇文化景观相似性指标体系构建三 古村古镇文化景观相似性聚类第二节 湘西古村古镇文化景观分区及其景观特征一 侗族景观区二 瑶族景观区三 土家族景观区四 苗族景观区五 多种民族混合景观区第六章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图谱**节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格局特征一 按民族源流聚居,各族人口融洽共处二 沿河流两岸分布,多元文化融汇共生三 按地形地貌分布,多种居住模式相互交错四 按规模等级营建,多元建筑思想和谐共存第二节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方法一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特征的提取二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数据库的建立三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数据的管理四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数据的表达第三节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特征及图谱表达一 材质特征二 屋顶特征三 屋脸特征四 布局特征五 装饰特征六 山墙特征第七章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管理系统一 系统总体设计二 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系统元数据三 数据库总体设计四 系统原型实现主要参考文献
湘西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 作者简介
邓运员(1973.5-),男,硕士,教授。现为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主要以地学信息图谱和景观基因理论的结合点为突破口,围绕传统聚落及其承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数字识别及其信息图谱的构建”(411711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基于GIS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及其管理系统——以湘西地区为例”(10YJAZH015)等科研项目9项;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主编著作教材6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及二、三等奖各1项、衡阳市社科成果奖等其它奖项6项。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续聘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委员会委员。刘沛林(1963.1-),男,博士,教授,现为衡阳师范学院“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山西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人居环境学研究等,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1997年)、湖南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10年)等学术荣誉。相继获得湖南省第五至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1999-201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10-2013年)。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出版著作11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被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报刊,以及中国香港的报刊、中国大陆的《光明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报道。郑文武(1978.8-),男,博士,副教授。现为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模及其在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中的应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遗传变异’研究”(414711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景观基因视角下的湘西传统聚落景观虚拟重建”(11YJCZH255),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 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作为参与人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