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大幕 本书特色
通过讲述赵烈文、左宗棠和汪辉祖幕僚生涯,揭示他们亲身感受的清帝国由盛转衰,动乱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腐败的官场作风如何慢慢侵蚀社会健康肌体,*终导致清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崩溃。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地见证了大清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清朝三大幕 内容简介
赵烈文、左宗棠和汪辉祖是清朝中晚期三位有代表性的幕僚,他们在省、州、县主官幕府工作期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地见证了大清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清朝幕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身份特殊、地位特殊、工作特殊、眼光特殊。他们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置身其中,参与其中,对事件的发展未必能够完全左右,却能超然事外,以独到的眼光和思想深刻观察和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走向,甚至精准预测事情的结果。
本书讲述的就是赵烈文、左宗棠和汪辉祖三人从幕期间亲身感受清朝由盛转衰,动乱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大清帝国走向衰亡的历史。
读过此书之后,相信读者会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晚清社会确实已经高度腐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清朝三大幕 目录
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赵烈文是如何发出这一石破天惊预言的?
1、赵烈文家世及学习经历
2、**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两人差点失之交臂
3、第二次进入曾国藩幕府,“见面礼”是一份“识解闳远”的万言书
4、肩负特殊使命去上海
5、被临时安排到曾国荃身边帮忙
6、曾国荃的秘书和参谋不好当
7、曾国荃的错误却记到了赵烈文账上
8、赵烈文也给曾国荃惹过祸
9、归根结蒂还是多上了奏折
10、曾国荃功成身退,与赵烈文和好如初
11、需要曾国藩尽快做出决断的几件大事
12、曾国藩要赵烈文写信做曾国荃的思想工作
13、赵烈文识破了清政府的调虎离山计
14、赵烈文再次离开曾国藩,并拜他为师
15、赵烈文对曾国藩也有看法
16、第三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7、石破天惊的预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18、清王朝不仅“大势”已去,而且“气数”将尽
19、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
20、曾国藩既是清王朝的拯救者,又是这个王朝的主要掘墓人
21、曾国藩自食其果
22、天下虽大,却没有曾国藩容脚的地方
23、赵烈文为什么不劝曾国藩做皇帝?
24、逼赵烈文出去做官
25、奏调直隶任职
26、坚决不跑官要官
27、拒绝曾国藩的特殊照顾
28、赵烈文的官位*终还是曾国藩暗中运作得来的
29、称病辞官回乡
“良幕”怎么是“劣幕”——左宗棠的成功是清朝政治的失败
1、年轻时就有不同凡响的见识和追求
2、师友渊源
3、秉烛夜话
4、**次出山佐幕:“斯人不出,奈苍生何”
5、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6、倡议建立湘军
7、协助张亮基收拾湖北烂摊子
8、第二次进入湖南幕府:“不得已勉为一行”
9、湖南是“幕友当权,捐班用命”
10、稳住湖南官场大局,保护刚刚诞生的湘军。
11、“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12、“通绅民之气”
13、声名鹊起
14、左宗棠并不是全才
15、“忘(王)八蛋,滚出去!”
16、左宗棠与文格的恩怨和满汉矛盾
17、“良幕”怎么是“劣幕”
18、“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
19、从幕后走上前台
20、左宗棠没有没自立门户之意
21、志在平吴,不在入蜀
22、因祸得福,否极泰来
23、左、樊之争的后续故事
劣币驱逐良币——汪辉祖独善其身无力回天
1、尊严要比金钱重
2、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
3、严是爱,宽是害
4、哪怕轻微的肯定和赞扬,对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都是巨大的鼓舞
5、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
6、初生牛犊不怕虎
7、此君“甚有胆识”
8、合则留,不合则去
9、舍律引礼息争讼
10、一年几得好时光
11、遇上一位好领导是青年人的莫大幸运
12、领导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13、“此批得体!此批得体!”
14、非分之财得之是祸
15、结束在江苏的幕友生涯
16、“治刑名者,奈何不慎?”
17、“立志作举业文字,不敢懈”
18、引经据典决疑案
19、判案工作要坚持“爱民”和“省事”原则
20、在儒家经典面前,法律是一根可以灵活应用的橡皮筋
21、一帙《无为教经》差点害死九个信佛的人
22、不可轻信别人整理好的口供材料
23、官员政绩怎能大于人命
24、让信奉种肥田不如告瘦状的人彻底死心
25、不要轻易引用成案判案
26、汪辉祖也有封建卫道士思想
27、好幕友十分难得
28、吏治腐败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
29、汪辉祖何以成了香饽饽?
30、共事不成情义在
31、诗书根底深的巨大威力
32、“首欲回时先废书”
33、轰动一时的方骨案
34、莫名其妙的逼嫁案
35、上梁不正下梁歪
36、领导要管好自己身边人
37、劣币*终驱逐良币
38、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幕
附录:刑名师爷是司法秘书而不是法官
清朝三大幕 作者简介
眭达明,曾用禾青、谷黄、云平等笔名,秘书史研究学者,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杂文学会理事。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约400万字。著述有:《中国历代秘书工作》(3人合著,1989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文牍趣话》(2001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禾青谷黄》(200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华秘书全书秘书人物卷》(2人合著,200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秘书政治》(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秘书生活》(200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秘书生态》(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案牍劳形亦有趣》(2012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清朝秘书政治》(201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