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49-历史主体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农民话语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农民话语中国化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特点和规律,直接关涉对中国性质的认识、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革命策略等基本问题。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话语的核心问题。周建伟编著的这本《历史主体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1921-1949)》从主体建构这一视阈出发,从历时性角度,对中共内部农民话语的斗争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疏理;从民族-国家和社会-阶级两个维度,勾勒了农民主体地位建构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农民话语建构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对结合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新的综合性的解释模式。
1921-1949-历史主体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 目录
序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概念界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书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三 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动力 二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四 对毛泽东农民理论的反思和批评 五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本书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书框架**章 挑战与抉择 **节 遭遇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农民观概略 一 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农民 二 列宁的农民理论 三 当马克思主义遭遇中国农民第二节 理论引进和经验直觉:中共早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 一 两种取向的分歧:邓中夏与陈独秀的论争 二 理论与策略的供给:共产国际 三 一种新路径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例 四 早期中共农民话语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自觉:党对中国农民问题认识的深化 一 党的六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二 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与革命实践 三 中国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贡献 四 理论自觉与理论转折第二章 创造与转折 **节 理论成熟:党的农民话语的完善 一 对理论成果的吸收: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 二 理论思维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话语与权力的变奏:延安的农村调查与整风运动 四 党的农民话语体系的成熟 五 党的农民话语**次转折的特点 第二节 农民理论的再转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一 历史背景的变化 二 话语内涵和理论来源 三 党的农民话语的新拐点 第三节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与动力 一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 二 党的农民话语发展演变的动力第三章 民族-国家 **节 农民革命与主体地位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 一 两种备选方案: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二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拒绝亚细亚生产方式 三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接受和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 四 矛盾:毛泽东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话语及其策略 第二节 农民主体地位与现代民族一国家的建构 一 农民主体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民族主义 二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启蒙与革命 三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传统的发明” 四 余论 第三节 农民-人民话语与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 一 农民-人民话语的生产 二 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新民主主义理论第四章 社会-阶级 **节 结构-功能主义底色:党对中国农村阶级划分的演变与发展 一 中国农村阶级分析的起步 二 农村阶级分析的发展 三 农村阶级分析的完善 四 农村阶级分析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特征:革命与先进的辩证法 一 对农民阶级属性的认识 二 对中国农民特征的分析 三 革命与先进的转换与结合 第三节 话语实践与村庄的阶级建构 一 领导权:革命知识分子与话语生产 二 话语实践与微观社会的阶级建构:以《翻身》和《十里店》为例第五章 诠释与展望 **节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特征、启示和展望 一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内在紧张 三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继续发展 第二节 从农民理论中国化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有的解释模式 二 从农民理论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模式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种补充的解释模式:承异论 四 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1921-1949-历史主体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 作者简介
周建伟,男,1974年8月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问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独立撰写著作1部,在《科学社会主义》、《党的文献》、《现代哲学》、《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