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帝国的终结 本书特色
《1912:帝国的终结》:1912年,旧王朝的背影正在缓缓远去,一个新的共和国家正在大步走来。
1912-帝国的终结 内容简介
1912年中国历史的巨变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历史河流的一次转折,更是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结果之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72年间,赤县神州,沧海桑田,几代人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知与旧影,传承与反叛,都在这一年得到了*有力的展现。本书中所展现的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身影,他们的矛盾与反复,激进与徘徊,痛苦与快乐,希望与绝望,不仅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对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复杂呈现,更是形形色色的个体对历史与命运的不尽诉说。
1912-帝国的终结 目录
引子
**章 袁世凯:新旧之间的枭雄
一 意外的胜利
二 养虎为患的新军
三 东山再起
四 议和背后的较量
五 窃国
六 尾声
第二章 溥仪:逆流与幻灭
一 退位
二 不祥之兆
三 巨轮的沉没
四 复辟的梦想
五 尾声
第三章 章太炎:“章疯子”不疯
一 “疯癫”的革命先驱
二 排满与共和
三 来自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
四 走向分裂
五 幽禁
六 尾声
第四章 张謇:被争议的立宪派领袖
一 武汉江边的烽火
二 矛盾的立宪派
三 潜流
四 秩序的崩溃
五 尾声
第五章 秋瑾:壮志未酬的革命女侠
一 轩亭口
二 光复会
三 秋风秋雨愁煞人
四 孤独的启蒙者
五 暗色
六 刀与剑
七 尾声
第六章 王国维:孤独的文化守成者
一 殉清?
二 可信与可爱
三 东渡后的转向
四 辫子
五 尾声
结语
1912-帝国的终结 节选
《1912:帝国的终结》内容简介:1912年中国历史的巨变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历史河流的一次转折,更是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结果之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72年间,赤县神州,沧海桑田,几代人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知与旧影,传承与反叛,都在这一年得到了*有力的展现。《1912:帝国的终结》中所展现的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身影,他们的矛盾与反复,激进与徘徊,痛苦与快乐,希望与绝望,不仅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对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复杂呈现,更是形形色色的个体对历史与命运的不尽诉说。
1912-帝国的终结 相关资料
插图:“排满”主义自然是受到了西方新兴的民族主义的影响。但是,结果是导致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呢,还是产生各民族平等共处的国家主义?这个问题当时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尽管有开明志士如蔡元培等也提出要复兴民族,但并不认为民族主义可以取代国家主义,更不主张极端的汉族种族主义的思想,这一主张在当时却远远没有成为国人的共识。尽管早在1903年,蔡元培因不甚赞同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的“杀尽胡人”的见解,就曾经在《苏报》上发表《释仇满》一文,认为满族血统已与汉族混合,其语言文字也已为汉语、汉字所淘汰,所以满洲人这一名词只不过是政略上占有特权的一种记号罢了,因而“近日纷纷‘仇满’之论,皆政略之争,而非种族之争”,但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排满”的策略已经在革命者内部达成一致。实际上,在辛亥革命时期,虽然都强调“排满”,但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实现“光复”思想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建立“共和”思想却都拥有广泛的跟随者。而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二者的不同点也为革命者普遍忽略。革命者甚至更多地把具有单纯民族主义倾向的“排满”、“光复”口号,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激发人们的传统民族意识,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味强调“排满”,却会模糊革命的最终目标。一些敏锐的革命者,也意识到这种宣传的弊病。蔡元培就曾经不无担心地说过:“昔日种族之见,宜若为消释,而仇满之论,反炽于前日者,以近日政治思想之发达,而为政略上反动之助力也。”认为狭隘的“排满”主义将会给革命带来消极的影响。日后,这种担心果然在辛亥革命后变成了现实。当然,回顾历史,从今人的视角看来,章太炎的“排满”思想本身也充满了矛盾。武昌起义后,章太炎在《致留日满洲学生书》中表达的反满思想,和他在早期的《正仇满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的“排满”主张,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总体上来看,章太炎的思想主要停留在通过“排满”革命来达到新政权建立的目的,而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政权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建设缺乏关心。这其实是当时辛亥时期革命者的一个通病,即只关心日益高涨的“排满”革命实践,却对革命后的建设认识模糊不清,缺乏统一和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革命理论,同时,也忽视了在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相应变革。这也预示了在1912年前后革命阵营的分裂。
1912-帝国的终结 作者简介
张展怡
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史”、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有《罗泽南理学思想研究》、《清咸同年间湖湘理学群体研究》、《民国十五疑案》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