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 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5年来的部分考古成果集,收录考古学简报、报告、论文26篇,以考古发掘简报或报告为主,调查简报、研究论文各1、3篇,地域上主要涉及南阳盆地、襄宜平原、随枣走廊等襄樊文化遗存分布十分丰富的三个地理单元,以及鄂西山地的河谷盆地,时代上基本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除夏、商以外的各个时代。 汉水中游河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简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区该时期遗址的文化面貌,牌坊岗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的渗透,周台遗址既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随枣走廊中部的文化特征,又体现了自西周晚期到战国中期当地的文化脉络发展状况。而小马家、南杨家遗址及沈岗西周墓、彭岗东周墓等邓城城址外围的周代遗存为研究邓、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贾巷、上岗、松鹤路等东汉至宋代墓地提供了同时期邓城、樊城的社会群体构成情况,在襄阳城内外发掘的城内遗址及东街、真武山、檀溪、羊祜山、曾家巷、唐家巷墓地等清晰地勾勒出古襄阳城从战国时期“楚之北津戍”到清代襄阳城的变迁过程。其他零散的发掘也使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3篇论文是作者在长期从事本区考古工作中对其研究对象的一点认识,有利于更多研究者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牛阅读、参考。
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 目录
前言 考古调查 汉水中游河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考古发掘 襄樊牌坊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枣阳周台遗址发掘报告 襄阳黄集小马家遗址发掘简报 襄樊沈岗西周墓发掘简报 襄阳伙牌南杨家遗址灰坑清理简报 襄樊彭岗墓地第六次发掘简报 襄阳城内遗址发掘报告 襄樊付岗墓地第二次发掘报告 老河口狮子岗遗址汉代窑址清理简报 南漳通城河汉墓发掘简报 襄樊松鹤路墓地发掘简报 襄阳城东街汉晋墓地发掘报告 襄樊贾巷墓地发掘报告 襄樊真武山M20发掘简报 襄樊唐家巷墓地发掘简报 襄樊檀溪墓地第二次发掘报告 襄樊上岗唐宋墓葬发掘简报 南漳旧县铺唐墓清理简报 襄樊羊祜山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 襄樊曾家巷宋墓清理简报 襄阳别家庄遗址发掘简报 襄阳城内民主路遗址明代遗存发掘简报 考古学研究 随枣走廊两周遗址典型陶器的分期 楚文化在宜城平原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湖北谷城发现的邓国铜器及相关问题 后记
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 节选
nbsp; 言
襄樊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l。14’~32。37’,东经110。45’~113。43’,
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和谷城、南漳、保康3个县以及3个城区、2个开发区,
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襄樊系汉江南岸襄阳城和北岸樊城的合称,其城市建成
区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120万,现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区中心
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正处在我国东西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和南北自然气候区分界线的交点
上。其西部为荆山山脉和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北部
是武当山、桐柏山之间的岗地,汉水流域及南部地区为较开阔的冲积平原。全区属亚热带季风
气候,年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26.5天。境内山区、丘陵、
平原与江河交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量适宜,资源充足,物产丰富。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这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
件。自古以来,襄樊既是关中、中原与江汉平原之间交往的十分重要的水陆交通通道和历代兵
家必争之地,又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
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这里已有人类开拓生息。
新石器时代,这里的文化十分发达。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大溪、屈家岭文化
在这里激荡、交融,推陈出新,形成了以枣阳雕龙碑遗址为代表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文化。其
以使用石灰、混凝土材料和推拉门为典型特征的房屋建筑以及大量的精美彩陶器,充分体现了
文明程度。
先秦时期,襄樊曾是邓、曾、楚、卢、罗、谷等多个诸侯国的领地。这里既受中原文化的
熏陶,又受到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楚国在荆山“筚路蓝缕”、艰苦跋涉,使楚文化在这
里发展并向南传播,而这里的楚国物质文化却一直具有相对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
秦汉时期,襄樊分属南阳郡和南郡。自汉末荆州牧刘表徙治于襄阳始,襄樊历为府、郡、
道、州、路和县的治所。襄樊建市始于1950年,1983年实行以市带县的现行体制。1986年被
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汉以后的襄樊,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争夺战,但在相对和平时期,始终是我国南北文化
交流的中心城市。来自于不同方向的诸多文人雅士、商贾富绅在这里聚集,使得不同的哲学思
想、学术观点、巫术礼仪、文学艺术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创新,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攸关全局的重大谋略和历史事件。正是由于
南北文化的交合,本地才会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艺术风格兼收并蓄的典型特征。如汉晋隋唐时
代南北不同风格的陶器等生活器具长期并用;宋元以后南北不同窑口的瓷器异彩纷呈、交相辉
映;明清时期的建筑、石刻等文物,在视觉艺术上熔北方的厚重、粗犷、雄伟气派和南方的纤
秀、精致、小巧玲珑于一炉;在听觉艺术上,襄樊人既爱听北方的戏曲(如曲剧、豫剧、京
剧),又爱哼江南小调,还将戏曲与小调结合,创造出襄阳小曲。这些都是本地独特历史文化
面貌的具体体现。
人文蕴含博大、历史积淀深厚的襄樊,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别是地下文物不仅数量
众多、分布密集、门类齐全,而且享誉海内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一
代又一代工作在襄樊的文物考古同仁们的神圣职责。近年来,出于这种责任感,襄樊市文物考
古研究所(原名襄樊市考古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抢抓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机遇,
扎实工作,迎接挑战,准确把握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结合点,积极化解“建设”与“保护”
的矛盾,勘探发掘了大批重要文物。如襄樊汽车工业园牌坊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襄樊高新产业
园黄家村两周遗址和沈岗两周墓地、南漳峡口电站淹没区通城河汉墓,等等。这些配合基本建
设进行的考古工作,既避免了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又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和考古资料,有
力地促进了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发展。现阶段的襄樊,不仅是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好
时期,同时也是发现文物*多、保护文物*有效的时期。
考古资料的整理发表,本来与田野调查发掘这类基础工作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
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田野考古勘探与发掘异常繁忙,资料整理发表的任务长期拖后的现象实在
是太多了。加之,我国考古期刊的容量小,许多重要考古报告的发表,不仅需要花很长时间排
队,而且报告的篇幅往往又受到限制,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不能完整地从报告中反映出
来。因此,我们决定从2007年开始,不定期编纂《襄樊考古文集》,分期分批地发表本地区积
压的考古资料。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襄樊考古文集》(**辑),是我们的初步尝试。我们的意图是客观详
实地报道材料,尽量全面反映考古发掘的认知和收获,而在编写体例上不作限制。由于初次编
写,时间紧,难免存在质量和水平问题,但总算是迈出了“千里之行”的**步,相信以后会
做得越来越好。
陈千万
2007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