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政区沿革 目录
上篇 湖南政区变迁过程**章 先楚时代的湖南地名**节 苍梧与湘第二节 长沙第三节 洞庭第二章 楚国时代的湖南政区**节 南下的楚人第二节 郡县在湖南的滥觞第三章 秦代的湖南政区**节 郡县制的巩固第二节 湖南境内的秦郡第三节 湖南境内的秦县第四节 县以下的建置第四章 汉代的湖南政区**节 郡与国的并列第二节 西汉时代的王国与郡县第三节 东汉时代的州、郡、县第五章 吴晋南朝时代的湖南政区**节 东吴时代的州、郡、县第二节 两晋时代的州、郡、县第三节 南朝时代的州、郡、县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湖南政区**节 隋代的州(郡)、县第二节 唐代的道与州(郡)、县第三节 马氏楚国的州(监)、县第七章 宋代的湖南政区**节 路与府(州、军、监)、县第二节 宋代在湖南的政区建置第八章 元代的湖南政区**节 行省的建立与路、府、州、县第二节 元代在湖南的政区建置第九章 明代的湖南政区**节 布政使司(省)与府、州、县第二节 明代在湖南的行政建置第三节 明代在湖南设置的卫所第十章 清代的湖南政区**节 “省”的定制与府(州、厅)、县第二节 “湖南省”的建立第三节 “湖南省”的行政区划第十一章 民国时代的湖南省政区**节 省的定名与道、县第二节 湖南省的政区建置下篇 湖南市县建置沿革**章 湘东北区**节 长沙市(含长沙县、望城县)第二节 浏阳市第三节 宁乡县第四节 岳阳市(含岳阳县)第五节 汨罗市第六节 临湘市第七节 湘阴县第八节 平江县第九节 益阳市(含桃江县)第十节 沅江市第十一节 南县第十二节 安化县第二章 湘东区**节 株洲市(含株洲县)第二节 醴陵市第三节 攸县第四节 茶陵县第五节 炎陵县第六节 湘潭市(含湘潭县、韶山市)第七节 湘乡市(含双峰县)第八节 衡阳市(含衡南县)第九节 衡阳县第十节 耒阳市第十一节 常宁市第十二节 衡山县(含南岳区)第十三节 衡东县第十四节 祁东县第三章 湘南区**节 郴州市第二节 资兴市第三节 桂阳县第四节 宜章县第五节 永兴县第六节 嘉禾县第七节 临武县第八节 汝城县第九节 桂东县第十节 安仁县第十一节 永州市(含双牌县)第十二节 祁阳县第十三节 东安县第十四节 道县第十五节 江永县第十六节 宁远县第十七节 蓝山县第十八节 新田县第十九节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四章 湘中南区**节 娄底市(含涟源市)……第五章 湘西区第六章 湘西北区
湖南政区沿革 节选
《湖南政区沿革》内容简介:政区沿革,是指行政区划的沿袭与变化,换言之,也就是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过程。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两干多年来行政区划的变迁相当繁复。因此,理清变迁的过程,探讨变迁的原因,寻求变迁的规律,是研究政区沿革的重要任务。
湖南政区沿革 相关资料
这里的“洞庭”同样是指洞庭郡。因为,一方面,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战国时期今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沼泽平原景观,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并不存在。①因此,张仪游说秦惠文王“取洞庭”,自然是指夺取政区意义上的楚国洞庭郡。另一方面,《战国策》的最早作注者东汉高诱于此明确注日:“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高诱生活的东汉时代上距战国不远,故其洞庭为“楚邑”的说法应当可信。《说文》云:“郡……从邑,君声。”郡当然也是邑一类。.楚洞庭郡的治所应该在索县,也就是后来西汉武陵郡的治所。这样的结论,可以得到相关考古、文献资料的较多支持。一是从考古调查来看,索县故城是洞庭平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有二城结构的楚汉古城。索县故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距市区30千米的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的古渐(澹)水边,已经确定无疑。据考古工作者在城址村的调查结果,索县故城由东西二城组成,坐北朝南,中间有城垣相隔,东面为大城,西面为小城。东城南北宽400米,东西残长500米;西城南北宽480米,东西残长480米。现残存城垣为黏土夯筑,有东、西、南、北四门,东城四角有嘹望台;城四周有明显的护城河,宽3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