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通论 目录
**章 概论**节 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三、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考古时代的划分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二)中石器时代(三)新石器时代(四)铜石并用时代二、青铜器时代三、早期铁器时代第四节 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一、考古调查中应注重的问题二、考古发掘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或墓葬(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三、遗址的发掘四、墓葬的发掘五、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资料的整理(二)报告或简报的编写第五节 考古学的分支一、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二、田野考古学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第六节 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二、与考古动物学的关系三、与考古植物学的关系四、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五、与民族学的关系第七节 文化年代的确定一、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二、利用自然科学测定绝对年代(一)放射性碳素断代(二)古地磁断代(三)热释光断代(四)树木年轮断代(五)铀系法断代第八节 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二、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节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一、金石学的萌芽期二、金石学的形成期三、金石学的兴盛期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的传人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一)“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二)旧石器的发现和史前考古时代的分期二、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一、1937年以前的中国考古学(一)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中心的旧石器的调查和发掘(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三)商周至唐宋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二、1937-1949年的中国考古学第四节 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一、考古队伍的壮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四、商周考古学的发展五、秦汉至元明考古学的发展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节 人类的产生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古猿演化为人的证据(一)唯物主义、科学和宗教围绕人类起源问题的斗争(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证据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过程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一)人和猿的界限(二)关于劳动的涵义(三)从猿到人的过渡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述一、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二、化石的分类、形成和埋藏(一)化石的分类(二)化石的形成(三)古脊椎动物的埋藏(四)动物化石的寻找三、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特征(一)石器的原料(二)旧石器的类型(三)剥制石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四)自然力破碎的石块和石器的区别四、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分布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一)直立人的体质特征(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况二、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一)元谋猿人及其文化(二)西侯度文化(三)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三、蓝田猿人及其文化(一)地层堆积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二)蓝田猿人的体质特征(三)文化遗物四、北京猿人及其文化(一)地层堆积和年代(二)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三)文化遗物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一、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一)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二、大荔人及其文化三、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四、丁村人及其文化(一)地层堆积和时代(二)丁村人的体质特征(三)文化遗物(四)生态环境(五)丁村人的生产和生活五、长阳人六、马坝人与桐梓人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一)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和人种的形成(二)旧石器晚期文化概貌二、峙峪文化三、下川文化四、山顶人及其文化(一)遗址的堆积和年代(二)体质特征(三)文化遗物(四)山顶洞人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五、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六、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七、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第六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化石综述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一)郧县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二)沅江和澧水流域的数十处石器地点(三)巫山龙骨坡发现的人类化石、石器及其时代的争议_(四)学术界对龙骨坡人类化石的评论(五)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出土的石、骨器及其争议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中国考古通论 节选
《中国考古通论》内容简介:1991年我们曾组织几位从事考古学教学和研究的同仁编撰了一本《中国考古学通论》。时至今日,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原来出版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书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重新组织了一批在考古学教学和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同志编撰了这本《中国考古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