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归来 内容简介
1949年,李宗仁以国民党代总统的身份撤离大陆,选择定居美国。16年后的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在程思远先生的陪同下,毅然决然地从海外回到北京,投向了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这起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50年前震惊了中国和世界……
李宗仁归来 目录
前言
第1章 道格拉斯式客机将在午夜之后经过卡拉奇
第2章 魔鬼宫殿里的“*后的晚餐”
第3章 城破巢倾之日何处是归宿
第4章 探险者的雄心成了近于痴呆的笑料
第5章 这不是手段,而是真诚的希望
第6章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第7章 航空小姐看见警灯在飞机的舷窗上闪耀
第8章 红日升起的地方就是亲爱的祖国
第9章 “梅花党”的谣言和“四人帮”的阴谋
第10章 几句可以当做开头的结束语
李宗仁归来 节选
《李宗仁归来》: 1965年7月12日。 这一天对于整个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从巴伦支海岸边的诺尔辰角,直到连接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到处都被夏日的阳光照耀着。整个的欧洲大陆像是在令人昏沉的暑热中打盹儿。就连涌向她漫长海岸线的波浪,也显得疲惫而慵懒。 当然,也有永远是那样清醒着的地方,譬如亚平宁半岛北端,横贯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它那雄伟壮丽的万仞雪峰,在大朵大朵的白云和一片淡蓝色的雾霭里静静地屹立。它高踞天宇,俯瞰人间,像一位白发的长者在进行深沉的思索。鲜花盛开的草地和树叶儿轻声私语的蓊郁的森林,覆盖着雪线以下的山坡。清新的空气中,掺着花草浓郁的芬芳。坐落在山谷之中的、狭长的苏黎世湖,波平如镜,在七月灿烂的阳光下,闪着绿宝石一样的光芒。 雄踞在苏黎世湖畔的苏黎世城,在号称手表王国的瑞士,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她人口不多,只有四十几万;建筑上保持着中世纪那样朴素无华的风格。夜里,她像迷人的梦境一样恬静;白昼,她又像田园诗一样抒情。 与她这种朴素无华的外表相反,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这里都以弱肉强食的法则进行着为利润相互倾轧和你死我活的搏斗。 这里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世界各地的皇室和豪富在这里储备了天文数字的黄金和美钞。那些叮当作响、闪闪发光的磁石,吸引着我们这颗行星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突然发迹的冒险家,到这里来寻找下更大赌注的机会,穷困之邦的使者,到这里来乞求借债度日……所以,在苏黎世的旅馆里,拥挤着各种肤色;在苏黎世的大街上,交响着各种语言。五颜六色,光怪陆离。 当然,也有例外。有的人并不是为这里的金钱而来。他们为的是比世界上所有的黄金和美元加在一起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天下午两点钟,瑞士航空公司的一架巨大的道格拉斯式客机将从苏黎世起飞,经过日内瓦、希腊首都雅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和巴基斯坦当时首都卡拉奇,一直飞往香港。 前往亚洲的旅客们步出了候机大厅,他们鱼贯而行,相继登上了铺着深红色地毯的舷梯。他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境,站在机舱的门口,回过头来*后望了一眼这座花园似的美丽城市,然后,匆匆地走进了座舱。 驾驶舱里,驾驶员已经把飞行帽戴上了头顶;指挥塔上已经发出了准备起飞的信号;地勤人员已经准备撤掉舷梯……就在这时,从检票口又匆匆走来三位中国旅客。 这三个人,两男一女。两个男人都穿着同一颜色的藏青西服,雪白的衬衫,结着深色的领带。走在前面的稍微矮一点儿的,年龄在七十开外。他高颧骨、宽额头、两只大眼睛闪着兴奋的光彩。后面的一位五十多岁,身材修长。他浓眉,目光炯炯有神,显得精明而又潇洒。他们两个人,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步履矫健而有力。女的五十多岁,鸭蛋脸,宽额头,蚕眉,大眼。脸上的轮廓清俊。虽然她眼角上的鱼尾纹已经明显地伸展开来,面色也显得有些苍白,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丰采。她穿着一套银灰色的西装衣裙,体态丰盈,步履却有些艰难。 这三位旅客的**送行者,一个身穿咖啡色西服的中国青年,替他们提着沉重的行李。 青年一直把他们送到一等座舱的舷梯旁。他和三位年长的旅客握手告别的时候,又郑重地嘱咐了一句:“请注意!在日内瓦和贝鲁特两个机场,千万不要走下飞机!” ……
李宗仁归来 作者简介
汪东林,祖籍安徽徽州,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江山。1955年毕业于浙江省江山中学,196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用笔名汪洋波、郑直淑、江郎山等,195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62年至1982年担任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小组秘书。1982年至1994年参与筹办《人民政协报》,并担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1995年后,担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巡视员,分管宗教工作。1992年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的著作有:《李宗仁归来》《宋希濂今昔录》《梁漱溟问答录》《梁漱溟与毛泽东》《名人传记集粹》《十年风暴中的爱国民主人士》《远去的背影——政协人物记》《江山儒商王寿昌》《1949年后的梁漱溟》《”反面教员”梁漱溟》《民主人士》《为了忘却的岁月——我与民主人士的过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