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峰画传:乡情·画韵 内容简介
《姚新峰画传 乡情画韵》的内容以画家姚新峰的小传为主打,追踪他的代表作诞生的艺术过程、人生轨迹,还精选了他的多幅代表性作品,以及他的艺术创作草图,另有他的创作笔记、艺术评论、生活留影和艺术人生的大事年表,让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全方位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姚新峰画传:乡情·画韵 目录
乡情·画韵/陆其国
自说自画
名家评论
艺术年表
姚新峰作品选
常用印
姚新峰画传:乡情·画韵 节选
《姚新峰画传 乡情画韵》: 姚新峰出生于常熟,祖籍海虞,父亲从事公安工作,母亲是街道干部。还在上小学时,姚新峰就已经开始痴迷于画画,而且画啥像啥。他回忆说,这可能和他*初拿笔在纸上胡乱涂抹时,爸爸妈妈总是夸奖他“画得好”有关,客观上这给了他鼓励,也给了他自信。 不久“文革”发生,父亲被打倒。在那个泛政治化的癫狂年代,家长身上莫须有的罪名,也会连累到他们的孩子。小小年纪的姚新峰过早地领略到了什么是歧视和世态炎凉。他还发现,学校美术课上自己画得再好,优总是与他无缘。而画得并不怎么样的同桌,每次都能拿优。有一次他稍稍露出一点不满,就遭到那个泼辣女生的呵斥。姚新峰愈发寡言少语了,但他更喜欢上了画画,觉得惟有画画能够让他感到舒心,能够排遣心头的憋闷。 高中快毕业时,学校组织校美术组成员参加省里组织的青少年美术展览,姚新峰因为父亲被“打倒”受歧视,无缘美术组。但他到底憋不住,回家后精心画了一幅,并悄悄拿给老师看。他的画不仅受到老师肯定,好心的老师还把它与美术组其他参赛作品一并送交县文化馆。差不多快半年后,当姚新峰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时,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县文化馆辗转送来的自己作品入选通知和展览奖品——一本薄薄的作品目录和一本塑料封面笔记本。此时他才知道,那次展览,全县数十幅送展作品中,只有他这个“编外”参赛成员的作品人选。 1975年,高中毕业后姚新峰便来到长江边上的常阴沙农场插队务农,三年的农场生活当然艰苦,但也给姚新峰带来不少美好回忆:夕阳下晚归的牧童,八月池塘成片的碧荷,还有在水田劳作时不时从腿边游过的鱼儿……所有这一切给他带来了无言的惊喜与快意,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取之不竭的源泉。劳作之余,他总要拿起画笔将这些惊喜与快意尽情地挥洒出来,一天的疲劳也顿时烟消云散。随着时间的流逝,姚新峰的绘画技艺也有了很大提高。一次,他偶然得知省里为举办美术展览正在进行征稿,他便试着创作了一幅作品去应征,也没抱多大希望,因为参赛者中多是名声在外的画家。然而真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姚新峰的应征作品入选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1978年6月,伴随着知青回城的浪潮,姚新峰告别了三年的农场生活,调回县城成了广播站一名机务工。劳作之余,他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绘画上。一年后姚新峰回到故乡,成为常熟文化馆一名美工。这个工作使他广泛接触了油画、版画、水粉、连环画、广告画等众多画种,大大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在众多画种中,姚新峰*为醉心的还是中国画。 他画笔下一张张水墨淋漓的写意童趣,一幅幅工笔精绘的游鱼戏莲、荷香秋韵,诉说着缄默的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清雅隽秀的画面,是他对故乡绵绵深情的浅唱低吟。明媚雅静、温软丰饶的江南,既是他对家乡质朴的审美关照,亦是他心灵栖息的理想愿景。 他独有的绘画叙事,为历代文人墨客说不尽的江南主题,贡献出了独特的意象和诗性内涵。姚新峰渐渐引起了画界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流逝,姚新峰的作品也频频亮相于各大美展并获好评。在一次画展上,他的画作引起了南京艺术学院老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温肇桐的关注,一番面谈之后,温教授敏感地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在艺术上的巨大潜力,当即建议他去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就这样,姚新峰在温教授的推荐下,于1983年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南京艺术学院,姚新峰系统研读了专业技法和美术理论。之后他又于1992年进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两度高校进修为姚新峰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随着作品的不断亮相各类画展,并频频获奖,姚新峰的知名度也日渐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