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伶传论 本书特色
于伶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本书通过对传主生平的记述,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重要贡献,客观地评价于伶在时代风雨中,以戏剧为武器的作用和价值。该书系统的全面剖析于伶的成长过程和作品成因,说明戏剧来自时代,来自民众,来自观众的呼应。
于伶传论 内容简介
于伶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本书通过对传主生平的记述,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重要贡献,客观地评价于伶在时代风雨中,以戏剧为武器的作用和价值。该书系统的全面剖析于伶的成长过程和作品成因,说明戏剧来自时代,来自民众,来自观众的呼应。
于伶传论 目录
绪言
于伶,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章 难忘童年时代
**节 阳羡古城
第二节 “石头栽竹”
第三节 “黑蜻蜓”
第四节 发蒙教育
第二章 坚实的学堂生活
**节 江苏省立二中
第二节 “感谢郭先生”
第三节 街头宣传
第四节 师范生
第五节 名人演讲
第六节 运动选手
第七节 太阳剧社
第三章 游学北平
**节 危楼苦读
第二节 尝试写剧
第三节 “研究部长”
第四节 初见鲁迅先生
第五节 演剧运动
第六节 远征塞外
第七节 火线入党
第四章 黑暗潜行
**节 风雪南归路
第二节 田老大的生日
第三节 革命伴侣
第四节 **次看苏联电影
第五节 《舞台与银幕》流产记
第六节 与聂耳的交谊
第七节 无名剧人协会
第八节 一年搬家十八次
第五章 左翼剧运
**节 笔名“尤兢”
第二节 影评开路
第三节 剧场艺术
第四节 P.S.之谜
第五节 大破坏的日子
第六节 公开的职业
第七节 新文委的成立
第八节 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第六章 “国防专家”
**节 国防戏剧的任务
第二节 独幕剧《汉奸的子孙》
第三节 五幕剧《夜光杯》
第四节 抗议与《宣言》
第五节 导演《赛金花》
第六节 联合公演的成功
第七章 孤岛斗士(上)
**节 《保卫芦沟桥》
第二节 救亡演剧队
第三节 记者的笔
第四节 泥泞中苦战
第五节 青鸟剧社成立始末
第六节 从“尤兢”到“于伶”
第七节 不许立案的剧团
第八章 孤岛斗士(下)
**节 上海剧艺社的成立
第二节 《人之初》演出的盛况
第三节 叶富根与《大家谈》
第四节 舞女座谈《花溅泪》
第五节 分工合作的戏剧交谊社
第六节 孤岛史诗剧《夜上海》
第七节 茅丽瑛之死
第八节 梦幻剧《女儿国》
第九节 悲壮历史剧《大明英烈传》
第十节 创导社会艺术大学
第十一节 梅朗珂
附录:上海剧艺社大事记、上演剧目及《剧艺周刊》介绍
第九章 于伶抗战戏剧论
**节 抗战戏剧和戏剧抗战
第二节 独幕剧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探索脚步
第四节 创作个性的成熟
第五节 孤岛剧运的教训
第十章 离散年节
**节 初赴香港
第二节 心系“孤岛”
第三节 旅港剧人协会
第四节 东江脱险
第五节 长夜行人路不迷
第六节 曾家岩五十号
第七节 戏剧春秋
第八节 杏花春雨又江南
第九节 雾季演剧与剧人的艰难
第十节 山城庆生
第十一章 重返上海
**节 恢复上海剧艺社
第二节 《无名氏》触电风波
第三节 田老大的新剧本
第四节 多病相思忆故人
第十二章 迎接新曙光
**节 南下工作第八队
第二节 进驻大上海
第三节 新中国**部禁片《武训传》
第四节 受潘汉年案牵连
第五节 创作《聂耳》
第六节 《七月流火》忆英烈
第七节 《影事春秋》之罪
第十三章 他与“四条汉子”同案
**节 1966年8月26日
第二节 秦城铁窗蕴诗词
第三节 “欢笑与沉思”
第四节 创作生涯五十年
尾声
于伶年表
后记 孔海珠
于伶传论 节选
自从学校加强了军事训练,除原有课内军事训练 外,每晨六时半到七时 二十分也有军事训练的项目,到第二年,军事教育成 了很重要的课程,训练总 监部委派王一煊来校宣讲并督察。那天礼堂里坐满了 学生,于伶被委派坐在第 一排,认真地记录着王先生的关于《军事训练》的讲 话,他说: “……军事教育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诸位 本身的需要,都是刻不容 缓的。设立军事教育课,对锻炼一般青年的身心意志 ,耐劳,耐苦,坚忍不拔 的精神,建设新国家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重大希望。 ”还语重心长地呼吁,“诸 位青年,想已见到吾们中国目前所受的环境如此:对 内局势的窘迫,对外国际 地位的堕落。那么对于军事教育应该有相当的认识; 若是没有观察的清楚,随 随便便,怎么弄得好呢?”“青年在四万万同胞中, 站在*重要的地位上,我 们若没有方法来救国,中国便没有希望了。所以诸位 青年,应当团结起来,联 合起来,努力于军事教育,以求吾国的国际地位平等 ,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 位平等。” *后,他鼓动说:“诸位要知道,外国人为什么 说吾们中国是一盘散沙 呢?实在因为吾们中国人太自由,太懒惰,而没有纪 律,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的缘故。吾国的青年,尤其是诸位优秀的学生们,应 当奋起精神,向前努力, 来辅助中国政府,解决一切的困难。……诸位应该切 实练习军事,来养成辅助 国家的能力”。 苏州中学差不多每月有一次名人演讲。1929年6 月顾颉刚来到苏州中学, 他演讲的题目是《对于苏州男女中学史学同志的几点 希望》,由任禹成(于伶) 笔记。在笔记者的附言中,他感动地说:“我们应该 怎样地感谢顾先生呵!当 他极诚挚极沉痛地和我们讲了这一大番我们难得听到 的话以后,又将笔记稿子 要去了,修改了好几处,增加了千多字,遥远地自北 平挂号寄来。并且嘱我转 语苏州男女中学的史学同志们:关 于研究方面的如何认清范围,提出 问题,收集材料,着手调查等问题, 他深愿详细地和我们讨论。他的通 讯处是北平景山东街十七号模社转 收。禹成谨志六月五日” 这里,这位笔记者向同学和老 师传递了三个信息:一、这里发表 的稿子是由演讲者本人过目修订的, 是认真而郑重的。二、着重地提出 顾颉刚先生对从事史学研究的方法, 有一个“如何认清范围,提出问题, 收集材料,着手调查等问题”。三、 公布了顾先生在北平的通讯地址。 这样,不仅于伶本人可以向先生去 讨教,其他读者都可以写信给先生 去讨论学问。这样的“附言”内容, 笔记者的磊落和无私品格都表现了 出来。 那么,顾颉刚先生对于史学研 究发表了什么意见?这是一份极好 的史学教材,也是对苏州地方志深 有研究体会的史料,特摘要如下: 谈对历史方面的认识:过去以 为研究历史,读过去的历史书,如 《二十四史》、《九通》就完了,没有 考虑近年来发现的新材料。历史学 的基础是要建筑在事实上,而不能 光建筑在书本上。顾先生举出新出 土的殷墟文字,石器、陶器、人骨等,刻在上面的文 字等等,使真实的历史向 上伸展数千年。前代人们在书本上传下来的事实,只 能说是第二等的材料,因 为一件事实,经过几次记载已不及它原来那么自然真 确了。 其次,开拓历史新领土于自己民族间,如民间的 风俗文艺的搜集,注意于 民间文化等。可以说,以前书籍中所保存的都是士大 夫及帝王的文化,现在我 们向民间去搜集,凡民间口头流传,习俗遵行的,都 要花气力集成,系统的来 研究。历史的范围也就大了。 对这里的学生,喜欢研究的,*好一、研究近代 史;二、研究苏州史。若 能于各种报章杂志上,见闻所及的认定范围,搜集起 来,寻出目前生活状态的 解释,也是极关重要极有趣味的一件事。例如人人在 喊打倒帝国主义,和取消 不平等条约两句口号,要是不明白近代的史实,空喊 口号,取易避难,没有功 效。研究近代史,不独须注意中国现有的材料,现今 国内的问题即是世界的问 题,所以应同时搜集外人的史料。如鸦片战争,太平 天国等事实,本国都烧毁 了,倒是外人比我国自己记得清楚些。 苏州人研究苏州的历史,过去的志书——府志、 县志等,已有很多记载, 不过前人的目光只注意士大夫阶级,汇集了几个大家 的谱牒做成,对于民众方 面的记叙太少。现在我们须从社会生活调查下手来研 究苏州的历史。苏州本来 是文化的中心,从吴越起,文化已经很发达,唐以后 尤甚。这与两点有关:一 是经济背景,因为运河的经过交通上方便,成了一大 都市。二是生活较他处为 安适,所以有余闲创造文化。……苏州人不喜欢向外 发展,许多优势被别处打 倒,如绸缎,如刺绣,苏州好像一家破落大户,在一 天天的消沉下去。(举例 说明:出门经营带回财富的事不做;苏州人会写文章 ,科举发达,使苏州人做 官,一个人做官可以拖带许多亲友,那时苏州人是有 出路的……)苏州人身体 不强,技能薄弱,也是不能出门的原因,有人常托我 介绍出路,可是除了做书 记之外别无技能,外出也无望。而在苏州,外地人会 馆很多,到外地,江苏会 馆却找不到。 ……